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李白这一生 » 第七十四章 烽烟四起

第七十四章 烽烟四起

    至天宝二年(743),玄宗已做了整整三十年的皇帝。三十年里,唐朝内地基本无战事。但是,玄宗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太平天子”,他治理下人民安定,四邻边界却不太平。

    史学家们说,这一时期的边境战争,主要是由玄宗自恃强盛,改用主动的、干预性的对外政策而引起的。与此同时,唐朝的周边,如奚、契丹、吐蕃、突厥等部族也正处于最强大、最富侵略性的时期,它们与大唐王朝争霸称雄,战争亦难以避免。

    天宝初年,唐朝置重兵于边境,其布兵设防情况大体如下。

    正北方向,面对突厥。初唐时,东、西突厥曾降于大唐,但高宗永淳元年(682)又反唐,成立了后突厥。它是唐朝两大劲敌之一。与突厥争斗,朝廷设有两处重镇:

    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统兵六万四千七百。

    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山西太原),统兵五万五千。

    东北方向,主要面对奚、契丹等部族。开元末年,奚、契丹部族反叛,朝廷多次出兵平乱,常有败绩。进入天宝年间后,安禄山怀有野心,一面极力扩充实力,一面有意挑衅于奚、契丹,好向玄宗冒领边功。由此,在这个方向朝廷设置的两个重镇,所辖兵力相当强盛:

    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北京),统兵九万一千四百。

    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辽宁锦州),统兵三万七千五百。

    正南方向,面对的是当时比较弱小的绥靖境内的各少数民族。朝廷仅设一经略使: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所在广州(广东广州),统兵一万五千四百。

    西域天山方向,面对的是西域,以及北方的突骑施和坚昆。朝廷亦设有两处重镇,把守住天山南北两路:

    安西节度使,治所在龟兹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统兵二万四千,主要管理西域。

    北庭节度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南),统兵二万,管理和防御着游牧在北方的突骑施、坚昆等部族。

    西南方向,面对的是唐朝另一大劲敌吐蕃。开元、天宝年间,朝廷与吐蕃之间的冲突最多,亦有大量的兵力集结在这个方向:

    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甘肃武威市),统兵七万三千。这个位置是唐朝内地与西部陇右道相连的咽喉地带,也是吐蕃与唐朝几千里边境线的中心区域。在这一中心区域,吐蕃与北方突厥相距很近。如若切断了这一咽喉,唐朝的两大敌人将连成一片,而唐朝则将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因此,河西节度使责任重大,它要守护河西走廊的畅通无阻。

    陇右节度使,地处河西走廊以西,治所在鄯州(青海海东市乐都区),统兵七万五千,职责当然是对付吐蕃。

    剑南节度使,地处河西走廊之东南,治所在益州(四川成都),统兵三万九百。它的职责,一是对付西面的吐蕃,二是安抚南面的各少数民族。

    唐与吐蕃之间战争频繁,边境少有安宁。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以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双方的关系十分融洽。文成公主去世,战争又起。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又以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可是,这次,金城公主虽然与文成公主一样,做了吐蕃的王后,却没起到平息战争的作用。

    开元二年(714)秋,玄宗即位刚一年,吐蕃出兵十余万人,在洮州(甘肃临潭)一带大肆抢掠牧马。雄心勃勃的玄宗准备亲自挂帅出征,被姚崇劝阻后,又点拨战马四万余匹,发兵十万,出击吐蕃入侵军队。结果一战,吐蕃军队伤亡万人;二战吐蕃又败,被唐军一次斩首一万七千多人;三战吐蕃全军覆灭,被歼人数达数万之多。

    战后,吐蕃赞普派出使官在边境请求议和。玄宗因吐蕃和书用词狂悖,十分气愤,不许讲和。于是,双方继续敌视,相互侵夺。

    开元四年(716)二月,松州(四川松潘)之战,唐军大破吐蕃军队的围困。

    开元十年(722)九月,唐军援助被吐蕃侵略的西域小国小勃律,消灭吐蕃数万军队,小勃律失地尽复,重新向唐朝称臣。

    开元十五年(727),唐军与吐蕃军队进行了三次大的交锋。正月,青海之战,唐军大获全胜。九月,吐蕃军队攻克瓜州(甘肃安西西南),占领玉门(甘肃玉门),再打长乐(甘肃安西西北)。长乐唐朝守军顽强抵抗,吐蕃久攻不下,只好退兵。十月,唐军在瓜州破敌,吐蕃则联合突骑施出兵围攻安西城,杀唐朝河西节度使。乘士气正盛,吐蕃回头又组织大军再围瓜州,但终被唐军击败。

    开元十六年(728)七月,唐军于渴波谷(青海湖西南)之战大获全胜。八月,又在祁连城(甘肃张掖西南)歼吐蕃入侵军队五千余人,俘获其领兵大将。

    开元十七年(729)三月,唐军主动出击,夺回已被吐蕃占领的边境军事重镇石堡城(青海西宁市西南),并突然袭击吐蕃大同军。吐蕃再次大败。

    几年内,吐蕃连战连败,境内舆论大哗,赞普只得出面请求议和,又有金城公主从中斡旋。玄宗终于被劝解说服,应承了吐蕃的请求。

    开元十八年(730),双方商定和约,吐蕃赞普保证不再侵袭边境。

    开元二十一年(733),赤岭(青海日月山)上竖起了一块和约石碑,双方和好无战事。

    边境宁静后,当时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派人出使吐蕃,对吐蕃守将说,如今双方通好,亲如一家,何必再置兵守备边境,重兵压境,妨害了耕种放牧,请各自撤去守备军队。吐蕃守将在崔希逸的力请下,果真撤兵。至此,近四年的时间里,边境上,汉人耕种,吐蕃人畜牧,大家安居乐业。

    开元二十五年(737),玄宗正因上一年吐蕃攻破了小勃律而怒不可遏,崔希逸派使者孙诲到京城奏事。孙诲欲自求边功,上奏说,乘吐蕃不备,以大军掩袭,定能取胜。玄宗即令宦官赵惠琮与孙诲一同回河西审视情形。

    赵惠琮也欲贪边功。他到了河西后假传圣旨,诏令崔希逸率军偷袭吐蕃。崔希逸被迫弃信背义,进入吐蕃境内二千里,大破吐蕃守军。吐蕃受骗失败,自此拒绝向唐朝纳贡,双方的关系再度恶化。

    孙诲、赵惠琮献计用计有功,受到玄宗的重赏。崔希逸也调回洛阳就任河南尹,但他终因自愧失信,日日内心自责,不久竟染病身亡。

    开元二十六年(738),双方战事骤起。三月,唐军主动出击,攻下吐蕃新城(青海门源),并改名为威戎军,屯兵千人守护。七月,唐军又在盐泉城(甘肃临夏西)与吐蕃交战,再次获胜。九月,唐军与吐蕃争夺边境军事重镇安戎城,损失数万人,丢失两座城池,大败而归。

    开元二十七年(739),吐蕃在安人军、白水军(青海地区)一带向唐守军大举进攻,被击退。

    开元二十八年(740)三月至十月,唐军再次围攻安戎城。剑南团练副使率兵围在城下,暗自买通了吐蕃安戎城内的守将,里应外合,冲入城内,尽杀吐蕃将卒。吐蕃随即集结大量兵马重新围城,终因地形险恶,未能攻下。

    开元二十九年(741)春,金城公主病故,吐蕃赞普遣使者进长安告丧并请和,玄宗不允。六月,吐蕃大将军率四十万人马从河源军(青海西宁)至安人军,对唐朝发动进攻。唐安人军骑将臧希液以五千精兵攻其不备,使得吐蕃军全线崩溃。吐蕃不甘心,又调集重兵于十二月大举进攻石堡城。唐守军丢失城池,石堡城再次落入吐蕃手中。

    天宝元年(742),唐军在陇右、河西一带与吐蕃大规模交战。十二月,一次战役,斩获吐蕃三万人,并缴获大批羊马。

    天宝二年(743)四月,唐军奔袭吐蕃边境的前哨阵地洪济城(青海贵德西),以兵马速行千余里,出其不意攻下城池。

    唐朝与吐蕃之间战争不断的同时,在西域天山与突骑施族,在东北与奚、契丹部族,也常有冲突。

    连年征战,唐朝胜多负少,玄宗为之振奋。每当边塞有战绩传来,玄宗即重赏边帅,以功封授高官。因此,唐军营中许多将领好边功,喜战事,边境频传告捷。可是,为此付出的财力不计其数,人民负担愈加沉重。

    古代战争主要采用人海战术。一次战役,动辄发兵数十万人。作战双方,败者损失惨重不论,胜者也必须以士卒的生命为代价,其数目常常是数以百计,数以千计,甚至数万。连年的战争,无疑又使众多的贫苦百姓,蒙受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父兄的巨大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