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二十八章;安史之乱始末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二十八章;安史之乱始末

    开元盛世,不仅是唐朝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但是,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在给帝国带来无比辉煌的成就之后,逐渐疏于政事,纵情声色,任奸弃贤,大唐帝国衰败的迹象,被这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所掩盖。

    那么,是谁打破了唐王朝的繁荣局面,点燃了这战火的硝烟,让无比辉煌的大唐王朝一蹶不振?——他就是(安禄山)。

    安禄山出生于营州,(今辽宁朝阳)父亲为胡人康氏,由于母亲改嫁安氏,他也随之改姓为;安,名;禄山。安禄山狡诈多智,作战勇猛,在军中屡立战功,深受器重。

    公元736年,在与契丹作战时,因为大意冒失,惨遭大败,范阳节度使将他押送京师,等待朝廷发落。群臣一致进谏处死安禄山,然而,安禄山足智多谋,花言巧语,致使唐玄宗赦免了他,并让他留在军中立功赎罪。逃过一劫的安禄山在这之后,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讨好唐玄宗。

    大唐帝国到达辉煌的鼎盛时期,而帝国的统治者唐玄宗也找到了自己爱的女人(杨玉环)。杨玉环在一个官宦家庭长大,从小接触了良好的教育,十六岁时,杨玉环嫁给了唐玄宗的一个儿子(寿王;李瑁)。

    公元740年,当五十六岁的唐玄宗,第一次看见二十二岁的杨玉环,这个风姿绰约的女人像天赐的尤物,降临在唐玄宗面前,唐玄宗就这样坠入了爱河。

    杨玉环虽然是自己的儿媳妇,但对于唐玄宗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在女皇武则天嫁给唐高宗之前,就曾是唐高宗的父亲唐太宗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大唐对婚姻制度的宽容程度非常罕见。

    公元745年,唐玄宗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由于帝国没有皇后,杨玉环成为大唐最尊贵的女人,唐玄宗为了这个女人更是煞费苦心。

    杨玉环是哪里人氏?如今的历史学家依然争论不休,更是众说纷纭,但杨玉环喜食荔枝,这是人间皆知。因为南方的荔枝品质胜过北方,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唐玄宗令帝国转运紧急公文的驿马昼夜不停,从遥远的南方向长安运送荔枝。

    为了保证准时安全的送达,途径的各地官员竭尽所能,不敢怠慢,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骑手们不得不快马加鞭,刻不容缓。从帝国的南方到都城长安,不计其数的驿站都参与到运送荔枝当中。

    帝国在盛世的繁华中蒸蒸日上,一片祥和,唐玄宗也开始了纵情声色,与杨玉环整日嬉戏玩乐,吟诗普乐,逐渐疏于了朝政,帝国的政务开始荒废,朝臣也渐渐腐化,奢靡风气笼罩着官场,大唐帝国处在一片浮华当中。

    安禄山在得知唐玄宗独宠杨贵妃后,就拜比自己大十几岁的杨贵妃为母,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可以随意出入宫廷,于是,奸狡诡诈的安禄山平步青云。

    公元742年,任“平卢”节度使。(今辽宁朝阳)。

    公元744年,任“范阳”节度使。(今北京西南)。

    公元748年,被赐予免死金牌。

    公元750年,受封东平郡王。

    公元751年,任“河东”节度使。(今山西太原西北)。

    自此,安禄山手握重兵,并深受唐玄宗宠信。生性贪婪的安禄山在长期的宫廷和官场活动中,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实情况了如指掌。他表面忠心不二,实际早就蓄下了起兵灭唐的意志,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谋反的准备。

    安禄山在谋反的过程中,与朝中重臣(杨国忠)的关系极为恶劣,并最终引发了安禄山的叛乱。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族兄,也就是现在的堂兄,因为杨玉环的关系,杨国忠受到玄宗的宠信,成为朝廷忠臣,身居宰相,并兼多种要职。

    已经手握重兵,身兼多职的节度使安禄山,根本不听从杨国忠,杨国忠见不能制约安禄山,便屡次上告安禄山谋反。唐玄宗虽然不信,但还是下诏召安禄山入朝,以观其变。

    安禄山在接到圣旨后,决定铤而走险,迅速到达京城。安禄山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唐玄宗的完全信任。从此之后,凡是上表说安禄山要谋反的人,均被唐玄宗派人送到安禄山处,任安禄山处置。至此,关于安禄山,朝中再也无人敢言。

    公元755年11月9日,羽翼丰满且蓄谋已久的安禄山,伪造了受命讨伐宰相杨国忠的诏书,在范阳起兵,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十五万兵士南下攻唐。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公元755年11月15日,还在华清池(今陕西西安骊山华清池景区)尽情享乐的唐玄宗,才得知安禄山叛乱的确切消息,慌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制定军事战略部署。

    随后立即派兵征讨,阻截叛军。醉生梦死的宫廷生活,几乎消磨耗尽了唐玄宗的斗志。唐军进驻洛阳与长安之间的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随时准备支援驻守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泗水镇)的唐军。

    而安禄山亲自率军渡过黄河,轻而易举的拿下了开封、荥阳后,进逼洛阳。

    公元755年,12月12日,叛军势如破竹,攻占了东都洛阳。至此,据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仅仅三十五天。

    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他的下一个目标直指京都长安。

    要占领长安,就必须首先攻下潼关(陕西潼关),潼关易守难攻,只要固守潼关,叛军就很难实现西进的目标。

    而因潼关守将与宰相杨国忠有过节,杨国忠向唐玄宗谗言,强令潼关守将出城迎战。无奈,潼关守军只能率兵出城抗敌,结果惨遭大败,潼关失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长安。

    唐玄宗在听到潼关失守的消息后,不设法派兵抗敌,而是选择了仓皇出逃。皇帝出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长安城,城中百姓争相逃命,整座长安城狼烟四起,嘶鸣阵阵,长安城被洗劫一空,再次沦为废墟。

    公元756年6月14日,唐玄宗行至马嵬驿时(今陕西咸阳兴平市马嵬驿),随军士兵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同时,逼迫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唐玄宗万般无奈,只能下令赐三尺白绫,处死杨玉环。(详细内容在大明宫一文中有详细解析)。

    兵变平息后,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出逃至甘肃灵武,组织平叛的军事力量。已经四十五岁的太子李亨,充分利用这次动乱的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公元756年7月12日,太子李亨在今甘肃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取玄宗而代之。

    唐肃宗虽然才智远不及玄宗,但在平叛期间,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两员大将,使唐王朝转危为安。

    当唐军逐渐稳定大局之时,叛军却内乱不止。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自立为帝。安庆绪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而此时,安庆绪部将(史思明)则驻兵于范阳(今辽宁朝阳),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不久便降唐。

    唐廷下诏任命他为范阳长史,及河北节度使,但又害怕他再次叛变,便派人秘密监视。不巧,消息泄露,被史思明发掘,史思明认为朝廷不信任自己,便再次反叛。

    公元757年8月,唐军组织反攻,安庆绪相继丢掉了长安,洛阳后逃往安阳。

    公元757年9月,在江淮地区唐军诸将拼死抵御叛军南下,虽然叛军势力依然强大,但唐军已经稳住了阵脚,双方进入了拉锯战。

    公元759年3月,唐军围攻安阳,并与前来解救安庆绪的史思明集团展开大决战,最终形成了对峙局面。

    而叛军方面,安庆绪被部将史思明杀害,安氏宗嗣几乎被处于绞刑,史思明集团则顺利地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史思明在稳定了后方之后,大举出兵南下,却遭唐军屡屡击败。

    公元761年2月,由于李光弼用人不当,遭史思明击败,战场的主动权又转到叛军手里。

    正当唐军还在为丢掉战争优势,而心急如焚之时,叛军那里又传来了好消息;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效仿安庆绪,杀死了自己的父皇史思明。历史总是这样赋有戏剧性。

    公元761年3月,史朝义在洛阳即位,国号;大燕。

    公元762年4月,唐肃宗病死,太子(李豫)继位,史称;唐代宗。

    在安史之乱期间成长起来的代宗,依然重用郭子仪稳定了战场形势。而此时的叛军内部已是分崩离析,许多将领纷纷投降。

    公元763年正月,走投无路的史朝义,在今天的河北迁安附近自杀。自此,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十分缓慢。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取代北方,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它结束了大唐盛世的繁华,百年辉煌,成为过眼云烟。它使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一蹶不振。它使社会遭受空前的浩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它给这一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