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二十六章;无字碑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二十六章;无字碑

    武则天,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一个在男权社会中出现的杰出女性。一个被后世众说纷纭,毁誉参半的女皇帝。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对当时的中国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公元624年,武则天出生,其父是唐初二等功臣武士彟。武士彟曾经是个木材商人,早年与唐高祖李渊相识。李渊太原起兵时被任命为中郎将兼司铠参军,后官至工部尚书。父亲死后,武则天跟着守寡的母亲杨氏生活。

    武则天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文史诗级,颇有才气。十四岁那年,她被选入宫中做了一名才人。最初,唐太宗非常宠爱她,赐号;武媚,俗称;武媚娘,后被太宗冷落。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

    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太宗的儿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高宗,经常侍奉左右,从而使得李治与武媚娘频繁接触,发生了暧昧关系。

    唐太宗死后,按照唐朝内宫规矩,武则天和其他先帝没有子女的嫔妃一起被送入感应寺出家为尼。

    高宗继位后,专宠萧淑妃,引起王皇后的不满,于是在公元651年,武则天被王皇后召入宫中,以对付萧淑妃,而王皇后也不曾想到,自己这是引狼入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武则天先是被册封为;昭仪,后来为了能当上皇后,她就开始设计陷害王皇后。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的女儿出生后才一个月,在王皇后看过她的女儿之后,武则天就亲手把女儿给杀死,并嫁祸于王皇后。

    高宗一怒之下,将皇后打入冷宫。由此,高宗产生了废后的念头。朝中元老纷纷反对废后,但高宗却想借废后一事打击元老大臣的势力,因此,高宗坚决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公元655年,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而高宗也真正实现了君主专制。真正集权后的高宗,却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承担繁重的国事,这就给富有才气,并带有野心的武则天一个绝好的机会。

    公元660年,高宗身染重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则天开始正式协助裁决政事。每次上朝,唐高宗和武则天并坐在宝座上,武则天前面则垂下一道帘子,百官所奏的各种政事,多有武则天决断,从而,逐渐形成了高宗与武则天共掌朝政的“二圣”格局。

    公元674年,武则天借唐高宗称号;“天皇”之名,进号自己为;“天后”。

    武则天与高宗共育四子,长子(李弘)始立为太子,后因暴卒,被武则天所杀。

    次子(李贤)继立为储,与武则天关系不睦,终被废黜。

    另有李显、李旦二子。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则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李显性格向来懦弱,第二年便被贬为;庐陵王,迁于房州(今属湖北地区)。

    后又立小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仍然临朝称制。

    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再废睿宗为皇嗣,改唐为周,自称;皇帝,以洛阳为神,都改元天授。

    武则天的称帝,引起了士族官僚,特别是李唐宗室的愤怒,他们为了维护唐朝及其自身利益,纷纷起病反抗武则天的统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徐敬业),他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起了反武的旗帜,人数一度发展到十余万。可惜在武则天的沉着应对下,被残酷镇压。

    随后,李唐宗室成员也纷纷付诸了军事行动,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今河南汝南)。李贞之子琅琊王(李冲)起兵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

    但这两次起兵,因势单力孤,很快就被武则天武力镇压。而与这两次起兵有牵连的李唐宗室和大臣,也被武则天斩杀殆尽。

    武周代唐后,武则天更是放手对他的政敌进行打击清理,尽诛皇室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

    公元697年,武则天借箕州刺史(刘思礼)谋反案,诛杀海内名士三十六家,连坐流窜者多达千人之多。

    为了扫清朝内的政治阻力,她还鼓励相互告密,专门命人设计了(铜匦),接受来自各方的言论,类似于现代的检举箱。

    除此之外,她还起用酷吏,专办所谓的谋反大案,酷吏们为了邀功请赏,不断地罗织罪名,制造各种惨无人道的刑具,对入狱者进行骇人听闻的摧残和折磨,以至于受刑者望风自诬,并广加牵连,以构成大狱。

    酷吏们所杀数千人,数千家庭被毁,经过酷吏们的屠杀清洗,李唐宗室的贵戚被杀,达数百人,以之为首的关陇士族元气大伤。拥护大周政权的庶族官僚则得到扶植,实力迅速增强。

    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以它独特的政治手腕,经营者她来之不易的武周王朝。她一方面不拘一格的把仕途向所有人开放,创立了“自荐”和“试官”制度,鼓励百姓自荐,不计门第,不拘一格,使很多出身贫寒的有识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又随时撤换和严惩不称职的官员,筛选了一批有真才实学、尽心尽力的人才。她完善科举制度,为更好地选拔人才创造了条件。

    公元690年,她首创了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为选拔人才创造了公平的环境。

    公元702年,又开设武举,此后武举制如期进行考试。

    从公元688年至697年的十年间,有八年举行了制科。制科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

    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

    武则天执政期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继续推行均田制,他令人编写农书,颁行天下,指导农业生产,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并规定以农业政绩的好坏,作为地方州县官员升降的标准。对于因土地兼并而逃跑的农民,采取宽容的政策。

    在他执政的年代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长足发展,人口随之也不断增加。在民族关系上,武则天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及边疆的安全。

    垂拱年间,吐蕃在西域的强势发展,使唐朝放弃了对于阗、疏勒、龟兹、碎叶等安西四镇的控制权。

    但在公元692年,吐蕃再次来犯时,她派大将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同时在边地军镇,常驻军队。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丝绸之路。

    公元705年,朝廷众臣发动宫廷政变,年迈的武则天被迫退位,于同年十二月,病逝于洛阳上阳宫,享年八十一岁。

    武则天去世后,她以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今陕西咸阳乾县城北的梁山),并立一块无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