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边疆轶事 » 第十一章:五分钱难为英雄汉

第十一章:五分钱难为英雄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边疆农场的人们从事着各行各业,虽然工作环境较简陋,但那些不畏艰难困苦仍然勤恳工作的建设者们,无论工作的轻重总是毫无怨言,他(她)们服从领导分配并努力完成交给的任务;而且能出色地完成,在此就不多描述了。

    想起过去的一件事,心里许久不能平静。那个年代,尤其是当时农场未能按月发放工资.但日常大家的生活是有保障的,譬如,平时要领取米、面、油及在商店购物(都属国有单位机构),有时向单位借款都只要写张欠条既可,若是去单位的医院看病,就在门诊挂号,只需5分钱(后来调至一角钱),配药品也无需付现金,凭处方取药即可。

    那个年代,职工于部居住房屋都是由单位分配的较小面积住房,左邻右舍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况且家家的子女等情况都很清楚,在节假时也会互相串门。

    记得当时靠最右边一间房有一对西北来疆的夫妻,为人处事很好,文夫是位小修厂的拖拉机手,他长年要出公差,总是驾驶着拖拉机奔驰在辽阔的戈壁难的公路上,有时一些人去市里办事也会搭乘他的车,大家坐在拖斗里都感觉很稳,也不怕道路的尘烟滚滚了!他始终开车很稳健娴熟,而且还会查出车子的“毛病”进行修理,所以领导也很器重他。

    话说回来,他在工作状态很是能干,但在家中很是“憋屈”,这又为啥?原来妻子为他生育了五个子女,再者她是家属,靠丈夫的一点微薄收入支撑着家庭,日子过得很艰辛(不过,在那个年代不少家庭都如此),但是这位在大西北生活过的妇女也从未怨天忧地的。这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呀!

    在那个年代不能说“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句怨言。有些家庭也因为小孩多、每顿烧饭菜时,当父母都是计划着数量的。

    现在再说驾驶员老梁的妻子,有时会到收割后的地里去捡些残留的黄豆秆呀、还有玉米秆回家,再捡些残留的黄豆粒及玉米粒,若是黄豆粒那就更好了,将豆粒洗干净再用水泡在锅里,过几天就会发出豆芽了。这就是一家的菜肴了。那时,单位也有种菜组,不过面积较小,因为老梁家人口多经济结据,所以只能紧缩预算了。

    还有老梁家孩子多,妻子常让大孩子穿着整齐些,因要上学去;而俩个小的在家中穿旧衣短衫、有时天冷御寒衣缺少,那么就在炕上盖着被子不要外出了.当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记得有一日,老梁由于外出工作劳累后受了凉,在家发起高烧,妻子呢,刚好生完第五个小孩还未满月。

    当时婴儿缺奶,妻子将家中仅有的钱托人去商店买奶粉,手中已没剩多少钱了.老梁问妻子要5分钱去门诊挂号看病,妻子没给说是在家中多躺躺、多喝些开水休息一下会好起来的。老梁又无奈爬起来想向邻居借钱,但邻居同事们都已去上班了,无处借钱,谁料想这位堂堂七尺汉子突然哭起来,妻子在一旁抱着婴儿也哭起来。

    这时有邻居陆续下班了听见哭声觉得很奇怪,那年代造的房,隔墙很薄。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还好,被隔壁一位同事听见后推开老梁家大门问他啥事哭?后来嘛,那位同事将老梁的搀扶起床,到门口用自行车推着他去医院门诊挂号看病,又陪他打针配药,完了后再送老梁回到家(挂号是5分钱))..当时已是中午时分了,左邻右舍及单位领导都去看望老梁,有送饼干的、有烙好饼子拿来的,还有煮好葱油面条端来的,老梁和妻子千恩万谢似的.眼含热泪,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亲如一家嘛!

    有时回想起来,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与人相处依然和谐、友爱、团结,这是那个年代一段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