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天一百,勇闯北宋 » 第九十九章:盐泉

第九十九章:盐泉

    宋朝时期的官盐价格非常离谱,根据距离产盐地的远近,分为三十文一斤到两三百文一斤不等。

    换算下来,一个壮劳力可能要干上一两天才能买上一斤盐,不可谓不黑心。

    江舟县因为周边有盐井,价格倒是挺便宜,官盐价格为五十文一斤。

    不过跟市面上四十文一斤的私盐,自然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虽然周遭是产盐地,不过产盐的方式也分为很多种。

    例如最简单的就是晒盐,生活在海边的居民制作食盐可以大量获取到材料,制作方法也是比较简单。

    如此一来,沿海产地的食盐价格,甚至能达到夸张的两三文一斤。

    而在川峡四路这些地方,虽然有井盐,但煮盐的成本相对而言很高,即便是生活在产盐地周边,价格也要四五十文一斤。

    而远在内陆的其他非产盐地区可就惨了,因为古代交通成本奇高,因此一斤食盐甚至能卖上上百文的价格!

    “这些私盐是从隔壁县买来的?”李道元轻声问。

    白扇娘点头。

    “咱们县内没有私盐吗?”李道元又问。

    这回钱山开腔了:“公子,原本咱们县内是有一口盐泉,但是以前刘俊这些家伙经常下山骚扰,因此那一口盐泉也就荒废了。”

    “官府居然舍得放弃一口盐泉?”李道元疑惑。

    盐铁茶马都是暴利。

    这个年代,这四样大部分都被官府牢牢把握在手中,为汴梁每年带来数千万的铜钱。

    地方上的县衙,居然也舍得放弃一口能生出钱来的盐泉?

    钱山支支吾吾也说不明白,他虽然知道县内有盐泉,但毕竟以前不过是个农家汉子,对于这些内幕也不慎知晓。

    没有办法,李道元只能亲自去考察。

    吃过饭后,李道元调了第一小队的四个人,带上全套装备,跟随着下了山。

    七拐八拐,走了一个多时辰,几人才来到钱山口中的盐泉。

    到了地方,李道元看见那所谓的盐泉之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的盐泉,难怪官府不怎么重视。”

    只见在一处山脚之下,赤水河一处支流断绝在此,形成了一处大湖,名为“灵通湖”。

    湖边依稀可见一处村庄,不过已经荒废了,其中可见大灶台、柴火堆等物件。

    一看便知是曾经制盐工匠留下的聚集地。

    只不过因为刘俊等山贼的骚扰被迫离开。

    而那一口盐泉,就正在村庄的正上方。

    其从两块巨石的缝隙之中飞溅出来,正落在下方,恍若某种排泄动作……

    根据附近的村民所说,这口盐泉从他们祖辈已经存在,到现在都为断绝,也没有人照看,乃是一口天然盐泉。

    西南地区多盐井,所谓盐井便是人工开采的地下卤水。

    而某些地方也会天然渗出盐泉,例如买年前这一口灵通盐泉。

    不过抛开其他的不谈,这口盐泉最大的问题就是……

    量少。

    李道元站在这地方看了半天,粗略估计了一下,便发现这盐泉流量实在是少得可怜。

    有时候还一阵弱一阵强,虽然不曾断绝,但估计一个小时都不一定能接满一桶卤水。

    这点卤水熬出来的盐获得的利润,养活几户工匠倒是没什么问题。

    但要解决自己目前的问题,可就是九牛一毛了。

    钱山道:“原来如此,这点盐卤太少了,就算是官府那些家伙也懒得废这个功夫。”

    如若是大型的盐井和制盐工坊,官府肯定会派人保护,毕竟那些白花花的盐粒在他们眼里可都是钱财。

    然而这样的天然盐泉,只能说是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你要丢了吧,毕竟是一口盐泉,每年也能产出几十贯上百贯的利润!

    但你要真的在这里开设煮盐场,那也是够呛。

    原先白梁山上的山贼可不是开玩笑的,辛辛苦苦煮了盐,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他们的东西。

    真要重视这地方派遣人防护……也真的用不着这么正式。

    一来二去,官府放弃了这口盐泉。

    一些人趁机将这口盐泉煮盐、贩私盐,每年上缴一定量的孝敬给县衙,让后者对他们的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直到刘俊等人的活动日益猖獗,才让那些工匠一个个离开,放弃了此地。

    “公子,这地方咱们要吗?”钱山又问道。

    李道元沉思片刻,脑袋里思绪万千。

    良久,微微一笑,道:“要,当然要,为何不要?”

    钱山有些疑惑,不过也没有多想,又问道:“那咱们还是派遣吴家村的人来这里?”

    李道元摆摆手:“不,先让山上那些工匠来这里,大概五十人就够了。”

    “工匠?”钱山环视一周,忍不住问道:“公子,这地方东西都是现成的,咱们最多搞点铁锅和工具就行了,要工匠干什么?”

    工匠们一天的工钱接近一百文,单单是工钱,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了。

    现如今还要浪费这些工钱干什么?

    李道元笑道:“光靠盐泉的这点流量太少了,我准备在这里打一个盐井,日后将这里改造成全州数一数二的煮盐场!”

    “盐井?”钱山愣了一下。

    西南多盐井,自古便有。

    北宋时期,已经存在冲击式凿井法开采盐井。

    只不过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限制,这种方法并没有广泛传播开来。

    至少在江舟这个小地方,没有人听说过怎么开采盐井。

    李道元当然不一样。

    他虽然也不清楚,但不妨碍他拥有来自千年后的技术!

    开采盐井最难的实际上是勘测,至于挖井并不算特别难的事。

    靠着人工,就算是硬生生挖也能挖出来。

    但怎么勘测盐井可就不一样了,在这个时代只能靠口口相传的经验。

    但李道元直接在盐泉之上开采盐井,省略了勘测这一步,直接开始打井。

    根据李道元的推测,能产生天然盐泉的地方,下方的卤水也不会太深,因此耗费的人力也不需要太多。

    很快,李道元从现代带回了图纸和技术。

    一批工匠驻扎灵通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