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反明 » 第六章 热武器

第六章 热武器

    又是新的一天。

    天光微明,曹征就爬了起来。

    洗了把脸穿戴整齐,出门沿着山坳往下跑,快跑到满家屯子时,才折返回来,回到家时太阳已经快要出来,回来跑了不下七公里,满头大汗。

    身体是安身立命的本钱。

    想在这个乱世安身立命,自身必须要强大。

    至于哪天遇到劫匪,不至于毫无反抗之力。

    曹征打算练武,制定了一套锻炼计划。

    找韩夫子商量上课时间,老头也没说什么,爽快同意了。

    教了半个多朋,老头已经发现了,这小子根本不用人教,别看平时表现的很好学,其实对好多先贤的学问都持保留意见,这压根就是一个思想已经成熟的老银币。

    还教个屁,放任自流就是了。

    最多遇到不认识的字给讲一下就完了。

    曹征跑了一圈回来,姜老头就起来了,粥了一锅粥,还做了条鱼。

    曹秀姝早就吃过饭去上课了,小丫头毫无基础,学习挺费劲。

    曹征可以晚点再去,小丫头却要按时去上课的。

    门口不远处有一条小溪,是山上泉水流下来的,用水很方便。

    曹征光着冲洗了下,回家吃完了早饭,又在院子里练刀。

    练武没有捷径,只能靠苦练。

    工具箱虽然很强大,但也制作不出让他增加一甲子功力的灵丹妙药,只能持之以恒打磨身体,提升力量和速度,挥刀一千次,总能有一些效果。

    就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一个道理。

    每天全力挥刀百次,一定要坚持下去。

    曹征汗出如浆,却毫不惜力。

    姜老头坐在门口看,等他练完刀,才咂咂嘴,很是不解:“你说你小子,韩夫子都答应教你做学问了,你不好好做学问,还练什么武啊,练武能有什么前途。”

    曹征不想解释,也解释不清。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读书必先读史,以前对历史不感兴趣,可来到这个的代,不知史如何能行。

    韩夫子的藏书不多,甚至是少的可怜。

    只有一本《史记》和一本《新唐书》,多数时候都是口口相授。

    从夏商周讲到幽王烽火戏诸侯,从春秋战国讲到始皇帝统六合,再到秦亡天下崩,强汉盛唐,一直讲到太祖皇帝朱元境北驱鞑虏光复汉衣冠。

    韩夫子很推崇汉唐,对两宋深刻鄙视。

    对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乱世则深深痛惜。

    对明太祖朱元璋很推崇,对当今的大明朝堂则非常不爽。

    老头讲的有些东西,对曹征来说有点毁三观。

    他学的历史不是这样的,在他那个年代的历史中,朝代灭亡都是皇帝的责任,是昏君亲小人远贤臣导致天下大乱民不僚生,而老夫子讲的则是完全相反。

    曹征就把疑问问了出来。

    韩夫子问:“老夫且问你,谁最不希望天下大乱?”

    曹征不假思索:“自然是皇帝。”

    韩夫子道:“既然皇帝不希望天下大乱,难道皇帝不知道给老百姓一条活路,非要逼的百姓造反不成?”

    “这……”

    曹征哑然,一时想不通其中关键。

    韩夫子道:“世上有千年世家,你可曾见过有千年王朝。”

    曹征思索半晌,道:“世家的原因?”

    韩夫子道:“不只是世家,地主官僚这个群体都是罪魁祸首,从根本上来说,皇权和代表了地主官僚阶层的士大夫群体其实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皇帝想让老百姓日子过好点,不然百姓活不下去就会造反,可权贵官僚却个个都是大地主,奴役数以千计。

    看看当今庙堂那都是些什么东西,朽木为官,禽兽食禄,朋党攻讦,邀名射利者如过江之鲫,为民谋事者寥寥无几,无原则无底线,谓之君子。

    朝廷为何禁海?难道朝臣不知道开海贸易对朝廷有利吗?可他们还是要禁海,不把海贸禁了,那些人背后的世家大族如何独占海贸之利,但凡民间有海贸往来,必群起而攻之。

    人心为私,损公而肥私,此乃人心。”

    今天这堂课对曹征来说,意义重大。

    史书上看到的永远都是被粉饰过的,多数时候真相恰恰相反。

    老头虽然有些偏激,但曹征自然能辨别是非。

    史书上的那些能臣,远远没有文字描述的那么忠君体国和忧国忧民,一个个都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啊,难怪有土豆红薯这种高产的作物,老百姓还是活不下去要造反。

    其实哪朝哪代都一个样。

    有了阶层,自然就会有剥削和压迫。

    曹征觉的,该多做点准备了。

    于是,他又做了一把枪。

    练武只是为防万一,未必真要拿刀和人拼命。

    真要搏命,刀怎么可能比的上热武器。

    金属曹征不缺,枪身很容易就做出来,就是子弹费劲了一点。

    黄铜到是好办,从礁石里就能分解到。

    虽然数量很少,但勉强够用。

    无烟火药比较麻烦,主要是原料问题。

    硝石好办,分解海水就能得到硝酸钾,要多少有多少。

    棉花纤维就难搞了,那玩意不是棉花加工的,而是用棉籽加工的,为此,曹征把仅有的那条破棉被给拆了,竟然没脱籽,也不知道原主老娘是怕麻烦还是懒。

    重新加工一遍,将棉被还原。

    棉籽上的棉绒全部提取出来,制成无烟火药。

    数量太少,只做了三十多发子弹。

    这点子弹够干什么,都不够练枪法的。

    到处打听了下,岛上棉被到不少,这玩意从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下令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种,而且是强制种植,棉布早就取代麻布,棉被不算稀罕。

    不过岛上不种棉花,都是逃难带来的。

    曹征把所有棉被收起来,重新加工后再还给岛民。

    只取棉籽上的棉绒,用来制无烟火药。

    有的棉被已经脱籽,但棉花里面还有一部分棉绒,顺便提取出来。

    有的没有脱籽,所以懒也有懒的好处。

    韩夫子知道了,还问了一下:“你要棉被干什么?”

    曹征说道:“做火药。”

    韩夫子很诧异:“棉被能做火药?”

    曹征取出枪给他看:“我做了一把枪,子弹的火药要用棉花。”

    韩夫子接过来瞧了两下,意外又惊讶:“这是手铳吧?”

    曹征点头:“叫手铳也没错!”

    韩夫子道:“这也太小了吧,官军也有装备火铳,但那些鸟铳火铳比这大的多了,铳长六尺,重五斤,你这个也太小了,到是听说红毛鬼有手铳,但没见过。”

    曹征笑道:“我这个比官军的好,不用点火。”

    “当真?”

    韩夫子有点不相信,他是了解火器的。

    甚至亲自看人打过火铳。

    现在的火铳要点火才能发射弹丸,很不好用不说,质量还非常差,老是炸膛,不用点火就能发射,这样的火铳别说见过,听都没听说过。

    曹征也不废话,亲自演示给他看。

    院子两边有不少树,他站在十米外开枪射击。

    练了三天,枪法已经能拿出手了。

    当然是打静靶,移动靶暂不考虑,且距离不能超过三十米。

    十米打静靶还是没有问题的。

    砰!

    曹征扣下扳机,第一发打中。

    韩夫子正看他手呢,就听到一声枪响,不由愕然。

    竟然真的不用点火。

    这就有点超出想象,不用点火怎么发射弹丸?

    想不通啊!

    正纳闷呢,就听砰砰砰的枪声接连不断响起。

    以老头的淡定,也忍不住瞪大了眼睛,一脸惊愕。

    竟然还能连发,这是什么铳?

    曹征打完一个弹匣,请老头过去参观。

    韩夫子过去看了看,只见碗口粗的树干上密密麻麻许多小孔,里面都有个圆铜片,中间凹了下去,有一个小坑,应该是弹丸,但用铜做弹丸,这也太浪费了。

    没能打树打穿,但也足够惊人了。

    这要是打在人身上,还不得一个窟窿。

    韩夫子惊疑不定道:“这是你那手铳打的?”

    曹征确认:“刚刚打的,你也看到了。”

    韩夫子问:“为何不用点火?”

    曹征笑道:“我把这叫手枪,不用点火就能射击,而且不用打一枪还要装药再打,可以一直射击,里面有十五发子弹,全部打完后再装子弹就行了。”

    然后演示了下,退掉弹匣装上一个新弹匣。

    两个呼吸完成,然后又开了一枪。

    虽然他放慢了动作,让老头能看清楚。

    可在老头看来,这个装弹丸的过程还是太快了。

    两个呼吸就完成了,简直颠覆了认真。

    韩夫子瞳孔缩了缩,他可是举人,而且是当过官的,只看这换弹丸的过程和速度,立马就意识到了这支手铳的重要性,官军要是有这玩意,还不打的建奴满地找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