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你不了解的两晋南北朝 » 第三十七章 钟离之战

第三十七章 钟离之战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通过施行迁都洛阳、说汉语、着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措施,成功地将北魏政权由一个鲜卑文化政权改造成了一个汉文化政权。这样一来,北魏不仅占据了地理上的正统,而且在文化上也认为自己是华夏正统,因此孝文帝认为由北魏来完成天下统一是天命所归。基于这样的想法,孝文帝在进行了汉化改革之后,认为此时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便开始发动对南朝的战争,旨在不断蚕食南方,最终实现统一。

    公元497年,北魏对雍州地区发动了攻击,在沔水上游接连取胜,夺取了雍州北部大片区域,巩固了洛阳的防御形式,同时也给南方造成了较大的军事压力。孝文帝去世后,继位的元恪继续在长江中下游对南梁施加军事压力。自从沔北失守以后,襄阳成为了防御的前线,若襄阳再失守,则南梁在长江中下游的防御就会有崩盘的危险,因此南梁迫切需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另一方面,这个时候又正值梁武帝萧衍刚建立南梁政权,需要通过北伐来进一步强调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经过精心准备,公元505年,梁武帝萧衍决定转守为攻,命其弟临川王萧宏担任北伐军总指挥,率军大举伐魏。北魏方面得知消息,便让不久前在征伐南齐行动中建功封爵的中山王元英率军迎战。双方都号称有百万之众。

    但是南梁主帅萧宏怯懦怕事,畏敌不前,在攻陷梁城后便驻步不前,内心萌生退意。魏军听说了此事,讥讽萧宏与吕僧珍为“萧娘”及“吕姥”。随后萧宏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吓得临阵脱逃,此举令梁军士气大减,溃逃死伤近五万人。北魏军抓住机会,乘胜追击,大军一路南追,并顺势包围了钟离城,钟离之战爆发。

    宣武帝元恪本来想命邢峦也领兵参加攻城行动,但邢峦认为钟离城周围有淮水做屏障,是易守难攻的天险之地,大军应当绕击他处。宣武帝否决了他的提议,并让萧宝夤接替邢峦的位置,与元英合攻钟离城。为了攻城方便,北魏军在淮水中的邵阳洲两岸搭起了连接淮水南北两岸的跨河长桥。元英和杨大眼兵分两路,从东、西两个方向猛攻钟离城。

    而此时的钟离城内,只有三千军队,与北魏军力相差悬殊。南梁朝廷那边一收到消息,马上召开紧急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坚守钟离,否则一旦钟离城破,江淮之间将无险可守,魏军若饮马长江,则都城建康岌岌可危。梁武帝萧衍先后调派曹景宗、韦睿率领二十万军队奔赴钟离救援。

    为了赶在南梁援军到来之前攻下钟离城,魏军动用了当时所有的攻城方法。先是用车子载运大量泥土,欲填平围绕钟离城四周的沟堑,然后利用冲车撞击城壁,再以车轮战法连续猛攻,但都遭到了城内守军的顽强抵抗。守城的昌义之及时用泥土填补损坏的城壁,又发挥守军弓箭优势,用弓箭大量射杀魏军,导致魏军死伤上万仍无法占上风,战况遂渐趋于胶着。

    在钟离城被围一个多月后,韦睿与曹景宗终于赶来了,他们在邵阳洲会师。此时梁军援军已至,总兵力不低于二十五万。梁军援军为了鼓舞士气,声援城内,仅花一夜时间,便奇迹般地在该地筑起一座营垒,与魏营相距仅百余步。这让元英大感诧异,且梁军这种鬼斧神工的技术也深深撼动了魏军的士气。至此梁魏两军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拉锯战。魏军先是趁梁军立足未稳,杨大眼率军急攻,但遭到了曹景宗、韦睿的反击,损失惨重。同时,为了增强钟离城内守军坚守的信心和作战的意志,曹景宗派人从淮水潜入钟离城内,通知钟离守军援兵已到,众人接获此报,士气大振。而城外杨大眼、元英轮番率军猛攻梁军,双方反复激战,互有胜负,拉锯战一直持续了四个多月。

    到了公元507年三月,此时淮河多雨,淮水暴涨,形势变得有利于梁军了。韦睿于是派冯道根、裴邃、李文钊等率水军对魏军发动攻势,并亲自用载满油料和草料的小船焚毁了两座桥梁。魏军不习水战,顿时溃败,元英与杨大眼各自奔逃,魏军投水而死和被斩杀的士兵各达十余万人。城内的昌义之看到这幅场景,马上率兵冲出钟离城,追击败退的魏军,生擒了五万人。魏军阵亡将士遍布淮水百余里,淮水为之断流。此战梁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元英、杨大眼及萧宝夤三人皆得以逃脱。三人回国后,有官员建议将三人处以极刑,但宣武帝免除了三人死罪,只剥夺元英及萧宝夤的爵位,贬为平民,杨大眼则流放至营州充军。

    我们回顾这场战争,南梁高层所有人都很清楚钟离城的战略地位,因此朝廷上下团结一致,士气高昂。同时梁军战法运用得当,水军和火攻相结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最终取得了胜利。反观北魏,最高层对于是否攻打钟离城始终存在分歧,意见不统一,导致军心不稳,这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其次拉锯战持续时间太长,导致士气低落,加上北魏军不善水战,最终导致了失败。

    南梁通过这场战争,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彻底稳定了淮河的防御。而且梁武帝也通过这场战争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钟离之战后,北魏形势恶化,无暇南顾,这也为南梁提供了一个安定的局面,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而北魏则在此战之后国力大损,国内民变四起,朝廷疲于镇压,北魏迅速走向衰落。同时洛阳的汉化文官集团与六镇鲜卑武将集团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六镇之变。我们以上帝视角来看,北魏统治者对于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汉化改革引发的矛盾视而不见,反而错误地认为统一南北的时机已经成熟,从而连年南征。而多年南征除了稳固了洛阳的防御之外,其他一无所获,还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关键是耽误了消除矛盾的大好时机。此战之后,仅仅十七年,六镇起义爆发,北魏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