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穿越成皇子,我选择摆烂 » 第37章 教育

第37章 教育

    虽然朱樉可以用自己脑海中的现代知识点拨这些工匠们,但是他注定不能帮这些工匠们一世。

    一些提升效率的方法,还需要这些工匠们在工作中自行琢磨。

    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这些工匠们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琢磨改良,才能稳步提升效率,创新出更快更好的生产流程。

    望着众位工匠们,朱樉大言不惭的侃侃而谈:“诸位,你们可别看我整日喝酒看舞,晃晃悠悠不干正事。”

    “我的时间啊,那都是花在刀刃上的。”

    “要是我工作五个时辰,我肯定只会选择埋头苦干三个时辰。”

    “剩下的时间,我都会把它拿来用于创新改进生产技术。”

    “要不了多久,我的效率便会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届时我哪怕只干一个时辰的活,效率都抵得上你们干上四五个时辰的。”

    一众东宫侍卫闻言,顿时深以为然。

    平时的朱樉,简直就是不务正业的典范。

    每天上完早朝,就是雷打不动的午睡。

    一觉睡起来,还要各种娱乐。

    周一听曲,周二看舞,周三骑马去郊外打猎,忙的简直不亦乐乎。

    可是玩归玩,朱樉的工作效率,却是出奇的高。

    堆积如山的奏疏,朱樉只是随手一挥,便都批阅完成了。

    更重要的是,朱樉这奏疏还不是瞎批的。

    每一本奏疏上的建议,都是有理有据。

    就连朱元璋看了朱樉批出来的奏疏,有时候都会忍不住称赞一二。

    听着朱樉深情的剖白,众人瞬间悟了。

    原来干活,也要讲究方法啊。

    一味地埋头苦干,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只有提升生产效率,合理摆烂,才是王道!

    所有人,都是恍然大悟。

    【叮!检测到宿主传播摆烂价值观,产生影响,获得1000点摆烂值。】

    朱樉听到熟悉的系统音,也是笑了。

    很好,不枉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向众人推广摆烂小常识。

    朱樉看着系统中自己的小金库,满意的点了点头。

    有了这么多摆烂值,又能从系统商城中兑换物资了!

    又勉励了这些工匠们几句,朱樉便悠哉悠哉的走出了工坊。

    虽然工坊的事情很重要,但是朱樉也并不想错过今日的娱乐活动。

    等下他还想去应天城郊钓鱼呢。

    然而朱樉刚刚收拾好钓鱼工具,就被前来述职的解缙堵在了殿中。

    此时的解缙,已是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了:“太子殿下,您让这些工匠们识字的用意,臣已经知晓了。”

    “可是太子殿下您一下子招募这么多印刷工人,究竟是有何用意呢?”

    “难道是宫中的印刷作坊印制的书籍不清晰,满足不了太子殿下您的需求?”

    朱樉闻言,也是随手放下了手中的渔具,笑眯眯的朝解缙解释道:“解爱卿,你前些时候不是说朱允炆在大肆招揽文人么?”

    “是啊,怎么了?”解缙闻言,也是困惑的眨巴着双眼。

    这印刷作坊,怎么又扯上朱允炆了?

    印刷书籍和招揽文人,有半毛钱关系么?

    看着解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朱樉也是微微一笑道:“解爱卿,你倒是说说看,为什么现在的读书人数量这么少。”

    解缙认真思索了片刻后,拱手答道:“臣以为天下读书人少的原因,是教育的价格太过高昂。”

    “臣小时候,曾经就读于乡里的私塾。”

    “每年都有人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私塾里的先生赶出来。”

    “这些学生,大多是聪明伶俐之人,能力也不比那些官宦世家出身之人差。”

    “可就是因为交不起那区区几两银子的学费,这些人就只能一辈子在村里当农民,永世不得翻身。”

    “在臣所在的乡里,也只有寥寥几家人家,才能供孩子读完私塾。”

    “所以依臣之见,天下读书人少的原因,在于受教育的成本太高。”

    朱樉闻言,也是微微点了点头。

    这解缙不愧是未来的大儒,寥寥几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

    不过最根本的问题,解缙还没有提到。

    朱樉笑了笑,继续循循善诱道:“那解爱卿你接着说说,这教育的成本为何会如此高昂?”

    解缙想了想,答道:“臣以为,教育成本高主要是因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私塾老师要价过于高昂。”

    “这些私塾先生们,大多是屡试不第的秀才们。”

    “他们虽然当不成官,但是怎么说也是身上有正经功名的读书人。”

    “这日常的排场,自然也是要的。”

    “他们做了私塾先生,日常的花销自然要从来上学的学生身上赚。”

    “这上私塾的价格,自然也就很难被压下来。”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眼下的书本,实在是太贵了。”

    “一本薄薄的四书五经,就要卖到一两银子。”

    “就连臣这种已经当了官领了俸禄的人,买书也要慎之又慎。”

    “那些普通百姓,就更别提了。”

    “随便买一套科举必备的四书五经,很多普通家庭就要破产。”

    “连书都买不起,还怎么考科举,当读书人?”

    “臣很幸运,能生在钟鸣鼎食之家。”

    “可是绝大多数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说到这,解缙也是心情有些低落。

    一路走来,他也见过不少才华横溢之人,就因为区区几两银子,不得不回乡种田。

    他能一路走到这里,成为太子幕僚,实在是太幸运了。

    朱樉闻言,也是抚掌大笑道:“解爱卿,你这话说的不错啊。”

    “我也认为教育成本过高的原因,主要就是这两方面。”

    “不过解爱卿你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使这两项成本降下来?”

    这句话,可把解缙给问懵了。

    虽然解缙早就已经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但是解缙从来没有想过去解决这一问题。

    原因无他,实在是这问题太难解决了。

    降低私塾老师的收费?

    可以是可以,但是那些私塾老师们也是要吃饭的啊。

    连体面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还有哪个秀才吃饱了撑去私塾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