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90:这一世,慢慢活 » 第31章 批发市场

第31章 批发市场

    那是一本很神奇的书。

    思来想去,许长鸣徐丽兰两口子也没明白那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书上说得挺好,那超市,是蛮有搞头的,尽管为此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接下来就是实际行动了。

    这一天,许岩一本正经在家帮忙,帮忙收拾,帮忙参谋,规划设计。

    许长鸣去了县城,特意又好好去转了一趟百货大楼,最后结果跟预想中差不多,百货大楼里面那些货柜货架,市面上根本就找不到地方买。

    好在问题不大。

    这年头,超市还是妥妥的新生事物,很多人听都没听过。

    这样的情况下,用于开超市的货柜货架市面上买不到太正常了。

    但是买不到,可以定做。

    于是一番连夜的所谓画图设计后,转天一早,拖拉机一开,一家四口来到湖区。

    “石头,叫姑爷。”

    “姑爷。”

    “诶,真乖,几岁啦,最近又读了什么书?”

    “……”

    湖边小屋还在,但是已经荒废了,里面空荡荡的。

    距离湖边小屋不远,一户有点亲又不那么亲的人家门口,徐丽兰的提示下,许岩一本正经喊人打招呼。

    主人家也忙碌起来,忙着端茶倒水,忙着拿麻花瓜子,又忙着递烟寒暄。

    随后许岩便带着妹妹玩耍起来,身边一群小孩,拖拉机上爬来爬去。

    大人坐一边,喝着茶,晒着太阳,聊着天,慢慢的,许长鸣也把来意说了出来。

    没别的,就是定做货架货柜。

    乡下地方,别的没有,木头多,咱也不要别的材料,就木头的。

    而这位姑爷,是一位老木匠,跟当下很多人一样,平时种田,有空的时候接点木匠活。

    嗯,藕也挖,过年那会就参加了,挖了不少钱。

    有这些关系在,本身又是干这个的,对于送上门来的生意,这位姑爷自然不会拒绝。

    然后就是具体的要求了,木匠的事,许长鸣也懂一些,所以说得很仔细。

    姑爷频频点头,偶尔也会问一问,但总的来说没什么问题。

    都能做,毕竟也不是什么特别高级的东西。

    再接着就是价格工期了,大人的事,小孩不掺和,直到差不多都确定下来,许岩才忽然说道:“姑爷,能不能不要刷漆啊?”

    “不要刷漆?”姑爷哑然失笑:“为什么不要刷漆,桌椅板凳柜子家具都要刷漆的啊!”

    “不好看啊!”

    “不是红的就是绿的,丑死了,跟我们家白白的墙面一点都不搭。”

    “而且油漆气味重,书上说有毒。”

    “反过来,原木就很好看,纹理清晰,简单又大方。”

    “……”

    许岩牵着妹妹,仰着小脸,很认真的说着。

    一来他是真的不喜欢油漆,二来现在的油漆,说实话,拉低格调,很容易把超市变成杂货铺。

    姑爷好笑,看向许长鸣:“你怎么说?不上油漆,要不,抹桐油?”

    桐油,一种植物油,从油桐树的果实中提炼,防腐防蛀,对水也有很好的防护效果。

    没有油漆之前,普遍用桐油,与此同时,桐油也是油漆和生漆的主要原材料。

    许长鸣抽着烟,哑然失笑:“那就桐油吧,别看人不大,名堂是真的多,一天到晚就知道瞎折腾。”

    “那还不好啊?”

    “就是,男孩子,折腾是好事,越折腾将来越有本事。”

    “长鸣哥你也就嘴上这么说,真要让你换一个,怕是又舍不得了。”

    “就是,不然换来给我当儿子,我保证我连心都掏给他!”

    “……”

    时间还早,不知不觉周围就坐了很多人,闻言纷纷打趣。

    事情也确定下来,此后不久,谢绝挽留,拖拉机再次上路,目的地,县城。

    阳光有些温暖。

    道路有些颠簸。

    此时的车马慢,坐在拖拉机上,迎面而来的,满是麦香。

    忽然许岩问道:“爸爸,你知道批发市场在哪吗?”

    “知道一个,离原来卖蛋的地方不远。”

    许长鸣其实也没去过很远的地方,哪怕是县城,他也不是很熟。

    但因为经常要卖鸭蛋,所以一定范围内的情况还是有了解的。

    “哦。”许岩应声,便不问了。

    知道地方就好。

    至于到底要买什么,不买什么,到地方再说。

    毕竟这年头不是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物资匮乏,交通不便,这年头,是看菜做饭,有啥买啥。

    笑声也多起来,拍着小手,跟母亲一起唱歌,间和着小丫头的咿咿呀呀。

    随后便不知不觉来到批发市场。

    “借过借过。”

    “慢点慢点。”

    “叮叮叮,叮叮叮——”

    “……”

    这并不是一个规范的批发市场。

    这个市场,连牌子都没有,也没有名字,入目处,店面很少,多是地摊。

    这让许岩觉得很不可思议。

    人往往对于孩童时代和少年时期的社会面貌是没有认知和记忆的,他也不例外。

    在过来之前,他以为这怎么着也应该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市场,最多就是基础设施老旧落后。

    没想到居然是这副模样,要不是确切的知道,他还以为来到了七八十年代。

    但是真的热闹。

    自发形成的市场,针头线脑,服装鞋袜,应有尽有。

    很多人来挑选进货,多是自行车,铃铃铃,铃铃铃,车铃一响,人头涌动,不是菜市场,却比菜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便是这样一个地方,拖拉机停好,叮嘱了几句,老爹许长鸣便拿着单子进去了。

    很快回来,抱着蜡烛,火柴,还有为数不多的打火机,带砂轮那种。

    徐丽兰好奇,问道:“这打火机多少钱一个?”

    “你猜。”

    “八毛?”

    许长鸣摇头:“六毛。”

    “六毛?”徐丽兰很吃惊:“那岂不是卖一个能赚四毛?”

    还是蛮吓人的。

    尽管现在家里有钱,早就不差这点,但利润是真的高。

    批发价才四毛,街上却要卖一块。

    许长鸣也很兴奋:“这还算好的,火柴才四分钱一盒呢,拿回去都是一毛钱一盒,还好卖,家家户户都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