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功、该赏!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功、该赏!

    大军开拔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朱允熥多操心,因为很多的事情早就有章可循大家只需要按照早就定好的一系列制度来就行,事情就可以井然有序

    至于自家的叔叔们需要带兵出征,这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一切都按照规矩来就好

    朱允熥再次来到了武苑,仔细的检查着一系列的武苑筹建工作

    “工匠这边的事情准备的如何了?”看向严震直,朱允熥说道,“工部的事情交给你自然不用担心,你做事也得当惟独就是全都自己握着不好”

    严震直吓了一大跳,赶紧解释说道,“殿下明鉴,臣岂敢贪权!”

    严震直这么谨慎也非常有原因,李善长就算得上是前车之鉴

    哪怕严震直自然没办法和李善长相比,可是如果解读出来的是皇太孙觉得工部尚书将工部打造的铁板一块,以及贪权,那自然也就是不小的麻烦事了

    不过朱允熥还是笑着宽慰,“用不着如此紧张,天下工匠大多都是在工部登记造册只是有些时候其他衙门有事,工部该放还是要放”

    严震直自然知道这些,不过还是忍不住说道,“殿下,实在是武苑这里有些不妥武苑若是将作坊需要用人,臣等自然不敢怠慢只是工匠到了武苑一概不还,且改了户籍,这不妥当”

    这就是严震直想要吐槽的地方,这些也算得上是让他感觉到非常不满的一个原因了

    实在是武苑太欺负人了,做的一些事情也不只是在挖工部的墙脚那么简单了

    武苑的一系列工作,凭良心来说工部一直都是非常配合的,不管是营建还是其他的方面,能配合的都是在配合

    实际上也不只是工部,户部也好、兵部也罢,都不敢在这件事情上拖后腿

    一方面是因为武苑是皇帝和皇太孙的旨意,另一方面就是颍国公傅友德这个勋贵坐镇,哪怕是严震直这个尚书也不敢在这件事情上为难

    朱允熥看着傅友德,问道,“工匠改了户籍,是有这回事吗?”

    傅友德心里吐槽,可是表面说道,“回殿下,实在是这些工匠所制的东西太过特殊,臣也只能出此下策”

    朱允熥一副了然的样子,点头说道,“确实是这个道理,这些工匠制作军械、火器,这些法子不好流落民间,还是管起来最为合适”

    既然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哪怕严震直心里想要吐槽,哪怕是有些文官觉得不太妥当,这时候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了

    皇太孙、五军都督府强势是一回事,工匠们所掌握的技艺确实需要保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说很多的读书人乃至华夏百姓看不上一些蛮夷,除了礼仪之邦等等之外,实际上也是因为一系列的先进生产力等等,这可以让大家骄傲

    可不是说只有茶叶、瓷器这些优势,包括建筑、铁器、冶炼方面的技术,都是要领先周边的一系列蛮夷

    当年女真人攻破汴梁,掳走的不只是北宋皇室、文武或者女子,还有无数的工匠

    蒙古人被赶回了草原之上,他们的冶炼一下子回到了原本的水平,现在一些生活需求的铁器都不够更别说安南、麓川等等地方,冶炼也都不够

    冶炼业跟不上,火器等等自然也就别指望了,差距自然也就更大了,完全也就是一些不够看的水平了

    郁新这个时候则说道,“殿下,只是将一些工匠改为军户,怕是不太妥当臣所知,一些木匠也都成了军户”

    常升立刻不满的说道,“你也是尚书,岂能不知道理?木匠,木匠就不行了?攻城用的云梯不用木匠,难道要用铁匠?”

    郭英也跟着帮腔说道,“户部尚书,老夫本来不愿多嘴木匠真有大用,边关城隘的大门,还是木匠来造最好”

    郁新只能连连败退,他只是小小的提出了一点反对意见,勋贵那边就有些同仇敌忾的意思了

    朱允熥笑着不说话,勋贵有些时候也特别的有意思,但是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团结的

    别看现在的这些勋贵还分什么淮西勋贵,或者是投效的、归附的,或者是中山王一系、开平王一系等等,但是在面对文官的时候,那就是勋贵集团

    所以哪怕蓝玉、常升都是看傅友德非常不顺眼,可是只要怼文官的时候,他们都是‘不计前嫌’的并肩子上!

    这类情况也不只是常升等人如此,其他的勋贵基本上也都是这么一个德行

    傅友德这个时候也说道,“郁尚书、严尚书,不是老夫贪权,实在是军械兹事体大不能马虎”

    大概是看对自己有恩的郁新被为难,夏原吉赶紧硬着头皮上前,“颍国公,尚书大人并无他意,只是改动户籍只是和陛下先前所定制度有些冲突”

    “不冲突,一点都不冲突”耿炳文就站出来立刻说道,“此前就有改动户籍之事,这也就是改几十、上百个工匠的户籍,哪有那么大的麻烦!”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就算是严震直、郁新等人心里有些不太满意,也只能选择息事宁人了,实在是他们争不过

    勋贵集团本来就是实力强大,再加上皇太孙一直闭口不言的态度,文官们就算是想要争也根本就争不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能是识时务了,继续争下去自然是没有任何的好处了

    朱允熥可不是坐山观虎斗,没觉得这就是想要看到文武之间相互制衡等等,没有那个必要

    傅友德所作的一些事情也可以说是朱允熥的态度,只是很多的事情不需要他亲自出面,那自然也就别指望朱允熥帮那些文官们说话了

    常升这个时候就看着严震直,继续说道,“说起来还有铁匠的事情要和严尚书商讨,中都留守司那边不管是挖煤还是炼铁、铸炮,都缺铁匠”

    严震直顿时头皮发麻,连忙说道,“开国公,铸炮等事不归工部管,自然有其他衙门做事”

    这么说也没什么问题,工部名义上是掌管着天下工匠,可是有些衙门真的不是工部就能管到的

    比如说火药司等等,那显然就不算是工部可以管辖了,很多的军械制造等等工部会参与其中,只不过也不全都是工部的工匠参与其中

    常升则不管不顾的说道,“我是知道这回事,只是那些衙门缺人,自然也只能找你这个工部尚书了,要不然咱们去哪找那么多的工匠?”

    本来是想要将一些手艺精湛的工匠给要回来,可是现在倒好,很有可能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下算是亏大了

    实在是这些勋贵太不讲道理了,这一个个的脸皮厚的厉害,抓住机会就会紧咬着不松口,全都盯着呢

    朱允熥就连忙打岔,说道,“现在工部也不容易,你们也要体谅一下严尚书,哪能好点的工匠都给你们征调了!”

    严震直一瞬间都有些热泪盈眶的感觉了,还是皇太孙殿下体恤下属、顾全大局!

    工匠,现在的严震直也时常感觉到工匠有些不够用,他现在也经常感觉到人手非常的紧缺呢

    应天府皇城乃至城池营造的工程实际上一直都是在继续,这几年虽然是放慢了节奏、缩小了规模,但是孝陵、东陵那边还是需要大量的工匠

    现在皇太孙又要在天津卫筑城设卫,还需要疏浚大运河等等,这些也都是需要大量的役夫、工匠等等,这些工程的规模显然都不会小

    更何况去年朝廷就在各地兴修水利,那些国子监的学子不少人去跟进进度,但是很多的事情也都是需要工匠们完成

    这些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严震直这个工部尚书时常感觉到人手不够、国家的一系列大工程也不少,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朝廷有着一系列的大工程,对于工部来说也好、对于户部来说也罢,都是不小的压力

    只不过郁新、严震直等人也都明白,这一类的事情是没办法避免的,甚至这一切都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事情

    筑城设卫也好、疏浚大运河也罢,这都关系着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这是非常重大的战略,自然不能在这些事情上拖后腿

    而兴修水利等等更是关系着民生,要是谁敢在这些事情上动手脚,不需要皇帝杀的人头滚滚了,皇太孙就要先眼里揉不得沙

    朱允熥看着傅友德、严震直,说道,“咱们大明现在的工匠技艺之精湛无需多说,只是决不能骄傲自满若是有功、有重大改进,朝廷该赏”

    旁边的道衍则有些不理解一般的问道,“殿下,赏功罚过向来都是朝廷律例,只是如何奖赏、如何责罚,也需有个规矩”

    罚,其实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很多的工匠不敢对待自己的工作三心二意,那是因为他们担心被责罚

    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器物,都是可以溯源追究到具体的工匠身上

    大明自然也是如此,比如一些枪炮会印有具体卫所、工匠的信息,涉及到皇城的金砖等等也都是要有工匠的信息等等

    道衍就继续说道,“殿下肯定也知道,好多工匠都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会担心将技艺教出去之后没了吃饭的手艺,所以总是有所保留”

    这件事情在场的人都心里清楚,不要说一些工匠了,其他的一些行业实际上也都是如此,很多人都会留一手

    这不只是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只是担心自己的竞争力会下降等等,这也关系着儿孙们的活路

    一门好的手艺可以养活一大家子,独门技艺可以让自家人生活的还算不错,到哪都不缺一碗饭吃,甚至有些活离了他们就做不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就出现了传男不传女等等一系列事情有些学徒去学手艺,帮着师父洗衣做饭、倒夜壶,学手艺期间没有工钱都是常态

    道衍就继续说道,“殿下,依臣所见,朝廷给与工匠赏赐太薄,以至于有些工匠不愿尽心”

    朱允熥就点头认可说道,“确实如此,朝廷所赏赐只是钱粮,也是比较少真要是以此就让那些工匠交出绝技,他们怕是不太愿意”

    这话说的虽然绝对了一点,不过在场的人也都不认为有太大的毛病,因为实际情况差不多也就是这么回事了

    工匠们的待遇不算高,勉强养家糊口不说,而且也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等等,他们自然也就不太乐意对待一些事情拼尽全力了

    在现有的一些条件下拼尽全力的去做事,这也是对一些工匠不太工棚

    朱允熥就说道,“回头再想想法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千万不要小看了一些技艺,那对朝廷说不定就有大功,说不定利国利民”

    道衍一唱一和的说道,“殿下英明,只是如此必然是要重赏寻常财物等,那些工匠怕是有些看不上”

    蓝玉不太理解的问道,“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吧?多厉害的工匠还能对江山社稷有利?”

    不少人立刻瞪向蓝玉,这个脑子比嘴巴跑的快的凉国公,也就是皇太孙不计较,要不然被穿小鞋也是咎由自取

    道衍就说道,“就说那衣被天下的黄道婆,她岂能无功?擀、弹、纺、织的技艺说来简单,只是若非她将习得技艺传播及改进纺具,松江纺织能有如今模样?”

    这一点都不是在夸张,黄道婆确实是让松江成为纺织中心的关键人物之一,她的功劳让大明百姓现在都享受到了遗泽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一些工匠,他们是真的有大用!

    看到蓝玉不再说话,朱允熥就说道,“大和尚说的有道理,黄母之功确实太大听闻琼、沪两地乡民均立祠奉祀,并建祠祭祀,有识之士还为她树碑立传,尊奉她为“织女星”“先棉神”要我说这还不够,以她的功劳,朝廷也当敕封”

    宋末元初的人,也值得大明朝廷封赏,因为有大功、因为是榜样!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