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信自己得永生 » 第二十二章 收镀金料的同年

第二十二章 收镀金料的同年

    在某网站上……

    一个收镀金的,有插头、有探针、有电缆线上拆下来的镀金管、有电池触点、也有电话卡那类的一排排的,就像电影胶卷一样,还有三合化元那种东西,里面贵金属也不少,但那个提炼很费劲,也会污染环境、等等等等等……

    我在他那买了一公斤电池触点和一公斤陶瓷镀金片,一共1200买的,他说这几天准备发货,这其中还发生了个小插曲……

    平台上得到货才能转到他手上,所以我们加了微信,微信金额只能200,转账的话,又转不了...

    微信平台出了一个紧防诈骗什么的汇款给陌生人…反正就是转不了账最后

    又转到支付宝才完成付款……

    之后在微信上聊了几句……

    不聊不知道,他也是九五年的,和我同年,说话也挺好的。

    还说让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他,他那有个老师傅懂得多!

    ——炼金术……

    我等到货到了,我就开始弄……

    、芒山、郏山等,[25]海拔300米左右,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

    邙山主要分布有炎黄故里平逢山、华胥故都宜苏山、道源祖庭翠云峰等三十三峰,是中原腹地的文化名山,被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26]

    邙山是历代帝王贵胄、显赫人物都趋之若鹜的葬地,汇集古代墓葬数十万座,素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说。[25]自东周迄五代,有40多个帝王、千余名达官贵人埋骨在此,[29]号称“东方金字塔”、[30]“中国帝王谷”。[28]

    广义的邙山起自LY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巩义,长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黄河与洛河的分水岭。

    登上邙山可远眺满城风光,而远眺的最佳时间是傍晚,因此“邙山晚眺”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一。[8]

    中文名

    邙山

    别名

    北邙、郏山[5]、平逢山[5]、太平山[6]

    所属山系

    崤山支脉

    地理位置

    HEN省LY市市北[1]

    主峰

    平逢山、宜苏山、翠云峰

    相关视频

    4.6万播放|07:10

    古人云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这邙山究竟有何诡异之处,如此吸引人?

    古今野志

    6.3万播放|06:34

    数十万座古墓暗藏于此,这里曾是盗墓者的天堂,纪录片《北邙》

    神秘园SMY

    1.4万播放|11:01

    实拍洛阳邙山上的古村,大量窑洞等古民居荒废,现只剩几户人家!

    中原趟将

    1千点赞

    5584播放|03:57

    邙山惊现豪华古墓,被盗墓者留下的地宫门楣上,有一个奇怪的符号

    传奇故事TV

    3.4万播放|04:08

    实拍洛阳邙山东汉帝王陵,站在巨大的封土堆上居然又发现了两座墓

    行者邓太阿

    9408播放|03:59

    邙山有24座帝陵,风水为何这么好?专家用科技手段探明真相

    畋静读书

    1.1万播放|03:05

    偶遇邙山深处“鱼骨庙”,地形堪比龙岭迷窟

    喂哥儿

    1.6万播放|05:38

    邙山古墓特别多但有个共同的特征“十墓九空”盗墓之风猖獗

    24小时全接触

    2.3万播放|01:42

    历代帝王和名人死后,都争相葬在河南这座山,此山有何玄妙之处?

    探秘历史space

    6321播放|01:34

    15集|史上记载的“邙山之战”解说

    麦穗说剧啊

    查看更多

    历史沿革邙山陵墓群位置境遇主要山峰道教文化邙山战事相关传说对外影响衍生作品地图信息TA说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西周时期,公元前1048年,武王伐纣八百诸侯在邙山歃血结盟。[26]

    东周时期,8位周王葬于邙山,老子李耳曾在邙山炼丹。

    东汉三国

    东汉时期,5位皇帝葬于邙山;

    张道陵曾隐居北邙山修道,汉和帝三诏不出,此后遍访名山,著道书二十四篇,被尊为道教创始人。[26]

    三国时期,两位曹魏帝王葬于邙山,蜀汉后主刘禅、东吴后主孙皓亦葬于邙山。

    魏晋南北

    西晋时期,5位皇帝葬于邙山。

    南北朝时期,6位北魏皇帝葬于邙山,南陈后主陈叔宝亦葬于邙山。

    此外,北魏胡太后曾在邙山举行僧尼斋会,朝臣皆出席。

    东魏两度在邙山击败西魏,北齐兰陵王于邙山大破北周,一战成名。

    隋唐五代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初三,隋炀帝登顶邙山,南望龙门,选择在邙山与龙门之间的区域建都,即隋唐洛阳城。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王世充在邙山击败李密的瓦岗军,次年建立郑王朝。

    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将百济国王扶余义慈葬于邙山,并特许百济王室旧臣赴哭。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邙山建设上清宫以祭祀老子,中国道教史上首座上清宫就此诞生。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武则天在邙山之阳举行亲蚕礼,“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唐代时,邙山陵墓群已达到饱和状态,难以满足李唐皇室修建大规模陵寝的需求,因此唐朝皇帝并未葬于邙山,李唐皇族墓葬大多集中在洛东和洛南。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吴越国王钱俶、南唐后主李煜均葬于邙山,但陵墓规模相对较小。至此,邙山所葬帝王已达33位。

    宋金时期

    宋朝时期,邙山已“无卧牛之地”,因此北宋皇帝大多葬于洛阳盆地东部。

    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邙山被改名为太平山,称旧名者按照违反规制论处。[6]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明太祖第二十五子伊厉王葬于邙山,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亦葬于邙山。[25]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是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朝代几十个帝王的陵墓及数以千计的皇族、大臣、将士的陪葬墓,此外还有散布在邙山各处的名人贵族墓群。

    帝王陵

    邙山临近京都洛阳,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各朝代的帝王都选择魂归此处,邙山帝王陵主要有八座东周王陵、五座东汉帝陵、两座曹魏帝陵、五座西晋皇陵、六座北魏皇陵、一座后唐帝陵,一座南明帝陵;另有七座后主皇帝陵,分别是蜀汉后主刘禅、东吴后主孙皓、南陈后主陈叔宝、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后蜀后主孟昶、吴越国王钱俶、南唐后主李煜。此外,还有四十余座东周、东汉、曹魏、唐、后梁、后唐、后晋、北宋等朝代帝王陵分布在邙山周边的洛阳盆地内,与邙山帝王陵合计八十余座,可见密度之大。[2]

    邙山东部是曹魏、西晋帝陵区,魏晋两朝除过葬在洛阳万安山的魏明帝高平陵和洛河滩上的魏废帝曹髦陵外,其他葬在邙山的全部以山为陵,现已基本摸清帝陵位置分布,但各陵身份尚未确认。

    中部的邙山东周王陵不封不树,上世纪1928年天降暴雨,冲开了其中一座王陵,加拿大人怀履光、美国人华尔纳等闻讯赶来,胁迫当地农民将周王陵盗掘一空,此后的五年,他们又把周围的几座周王陵全部盗掘,出土文物近万件,全部被运送至国外,国内仅存三件文物分别收藏在洛阳博物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流失海外的文物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日本、英国等国的博物馆中,另有数千件文物分别在世界各国的私人手中,由于王陵被盗一空,墓主是哪几位周天子难以考证。

    西部的东汉、北魏帝陵及帝陵陪葬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存有封土墓900多座,后农民平整土地种田盖房等活动,推平了许多封土较小的墓,到了二十一世纪,仅存封土大墓300余座,多呈覆斗形或圆锥形,最大者直径在150米以上,高50余米,小者直径多在15到40米之间。已发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砖黄肠石垒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规模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邙山东汉陪葬墓群

    名人墓

    在邙山,除了数量巨大的帝王陵外,还葬有许多历朝历代的名人,著名的有商代伊尹,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东周的苌弘、纵横家苏秦、张仪;秦相吕不韦;西汉文学家贾谊;赤眉军首领樊崇;东汉天竺大师竺法兰、摄摩腾,定远候班超,强项令董宣;曹魏千里驹曹休;西晋文学家石崇;北魏权臣尔朱荣;唐代诗人杜甫、王之涣、孟郊,宰相狄仁杰、刘幽求,武则天男宠薛怀义,大书法家颜真卿;北宋名臣石守信;明代福王,书画家王铎;另有白居易、邵雍、二程、文彦博、范仲淹、姚崇、张说、褚遂良等葬在邙山周边的洛阳盆地。[2]

    邙山陵墓群分段

    位置境遇

    邙山横卧于洛阳北侧,黄河南岸,属于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又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

    邙山位置

    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