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烟雨汉陈 » 第十三章 中朝陛前藏刀人(三)

第十三章 中朝陛前藏刀人(三)

    常安神色震变,立时道:

    “陛下不可!余生自元丰十年即被命为御赐皇商承天命之外使至今,连通暗漩天地海之交,缓边南部族纷乱,东南安定,余使之功,千秋万代!陛下!!!

    “——不可因余使一时之错,而愤懑蒙心,便杀了良纯之忠义!”

    皇帝没说话,目光落到一边。

    人群中,走出来一个肥胖中年人,穿肥硕宽大衣袍,鞠躬一拜而说道:

    “陛下,臣,秋部尚书莫齐,臣以为,梁侍郎所言甚是!臣,附梁侍郎之议,请陛下,立斩余生不赦!”

    那日莫问路所见的两个晚辈中,正有一个是这名叫莫齐的胖子。

    与此同时,又一个苍老的急迫声音出现。

    “陛下,臣马丞,有表要奏!”

    “讲。”

    马丞跌跌撞撞从人群中出来,面露急迫,“陛下,余使忠心为国,不过一时之错,何以而置之死地啊!陛下,老臣以为,不可寒了胸怀大志、力致天更的年轻人们之心啊!老臣,愿以幽平太守,以七旬之躯,一生之名誉!为余使担保!”

    说罢,马丞五体投地,郑重大拜。

    一边梁如林冷笑声,说道:

    “马使君,何至于此?余生本就犯了错,陛下如若容忍,何以立威?!

    “你说寒了年轻人的心,我难道不是年轻人吗?我们十族之中,没有年轻人吗?陛下,难道不是年轻人吗!!!”

    马丞怒极,抬头勃然道:

    “梁家小儿,莫要在此胡搅蛮缠!陛下之心,岂是你可以类比的?!”

    梁如林也不禁气笑了,“我胡搅蛮缠?梁某此举上谏,不过是……

    “众心所望!!!

    “余生此人,嚣张跋扈,天下尚有不虞,便是此徒妖言蛊惑,乱民结佞,数年不在朝中,如今行政令推行,其对外言,不收门徒,却门庭若市,只为掩藏躲避,何其卑劣!陛下!您可以不妨问问朝中诸君!他们又是如何看待此宵小鼠辈的!!”

    说罢,梁如林面色涨红,眼中凶狠光芒大放,直勾勾盯着静默一边的余生。

    皇帝神色如常,且看众臣。

    不一会儿,底下大臣纷纷出列,多达上百,他们齐齐下跪,均附梁如林之议。

    “陛下,臣等,附梁侍郎之议!!”

    梁如林转首,领着众臣,一同跪拜。

    马丞重重将头磕在地上,泣极而道:

    “陛下……不可啊!!万万不可啊……不可杀忠臣啊……”

    眼见如此,常安面露焦急,咬牙怒目,脸庞青筋暴起,在原地不住跺了跺脚,也同马丞一般跪拜而恳请。

    可除此外,他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陈帝眼神从宰相、太宰二人身上掠过。

    此二人,均闭目垂手,都已进入入定之态,仿佛与世无争。

    “春部尚书呢?”

    皇帝不动声色看了看周遭大臣。突而,他唤出了列中一位瘦削老臣。

    他看上去极分瘦骨嶙峋,但目光炯炯有神,精神矍铄,步伐生风。

    他穿过众朝臣前来而拜,近看其面容,与跪地之马丞,有七八分相像,只是要年轻一些。

    他开口,即如洪钟大吕:

    “臣!春部尚书马玄,拜见陛下!”

    皇帝摆摆手,“马尚书,所以你是怎么看的?是和你族兄马丞一样的意见,还是和其他大臣一样,认为余生,罪至该死?”

    马玄一拜,“陛下,按大陈律法,延误祭礼大事者,该当斩。

    “臣执掌春部历年祭典,深知祭礼之中深厚严肃。

    “然而,陛下是上承天时、下顺民意之万同之君。律法之作,是为陛下治理天下、约束不当而致,臣非秋部刑事掌管,但深谙一个道理,法理需兼得,方可固国安邦、万民臣服!

    “常言,陟罚臧否,不宜偏废,功过相抵,非为法度之容,功则功,过则过,此才为法度,而偏佑一处,皆为失衡之举。

    “臣听闻,昨日陛下已诏余生进宫,且于正永宫杖责余生之失,此为罚。

    “然而余使连通诸国之功,两年操劳,不曾有犒。愚以为,余使不求名禄,毕其心于商路陈兴,如此良粹安肝之心,于情……老臣更是佩服至极!

    “可如此之于国之有大幸之臣,却不曾有过什么赏赐!!陛下,这难道不才是真的,有损民心吗?

    “故臣以为,既已杖罚,今日不当论罪,而当论功!

    “且该当是——

    “重赏!!!”

    “……”

    满朝文武,无一人再敢言。

    千人大殿,此时却寂静如空。

    打破沉默的,乃是帘后之哈哈大笑。

    “哈哈哈!!!好!好!好!!”

    皇帝龙颜大悦,抬手指向马玄道:

    “马尚书!甚么春部尚书,通晓法理,见地过人,你更可当是秋部尚书!!

    “果然,朕的国之栋梁,皆是全才!!哈哈哈……

    “好了!马尚书,你说的,甚合朕意!

    “诸位爱卿,也快快请起吧。你们的良苦用心,朕也知道了,不过余使之功,你们……

    “——见、之、甚、少啊!!!”

    最后四字,何其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