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扬弓 » 第六十九章颍川荀氏

第六十九章颍川荀氏

    颍川郡乃秦置,因颖水得名,位于洛阳东南五百里。自汉以来,一直是汉朝的教育中心

    而在颍川郡颖阴县中,有一大族姓荀。此荀氏据说是战国荀子之后,颇为兴旺。此荀氏自“神君”荀淑名声渐起,荀淑有八子,号曰荀氏八龙。

    而现今荀氏之家主名曰荀悦荀仲豫,为荀淑之孙,荀彧之族兄,也是荀攸之族叔。

    颖阴县中有一书院名为颍川书院,此书院原为荀家为教自家后辈的内部学院,后来才渐渐对外招生,逐渐演变为荀氏私学教学之地。

    而今天,颍川书院却来了四位不速之客,但今日书院之外人声鼎沸,往来头戴高冠腰悬美玉的士子尚有百人,唐正四人站在外面却毫不起眼。

    唐正见此人数众多:“伯珍兄,以往颍川书院也有这么多人么?”

    “以往是没有这么些人的,但不知为何今日突然多了这么多人!”羊秘想了一下有了个猜测,道:“应是有大儒来此讲学,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人来此。”

    “如此,那我等运气不错,刚来颍川便遇大儒讲学。”

    “既如此,那我等便先赶快进去吧!若如他人在此候人交友,待进去时只能往后坐了。”

    “可我等未曾在此书院入学,荀氏能让我等进去?”

    “正弟有所不知,荀氏私学与其他不同,只要你有向学之心,不在书院之中捣乱,他们便可以让你进去一观。交些束脩就能让你在此书院学习。”

    “如此开明?”

    卢公所开的私学也就如此了吧?

    唐正闻言点头,他仔细地看了看周围的士子才发觉他们有了些许不对。那些锦衣玉容的士子相比于羊氏三子总有一种暴发户的感觉,而且其人在外言笑晏晏却不急着进去占位,想来是将此地当作交友、拓展关系的平台而非学习的书院。

    恰在此时,有一十岁左右的男孩冲开人群往这里跑来,引得众人一阵不满。

    唐正见其往他们这里跑来,随手将快要被撞上的小羊耽拉在身后。

    那小男孩快速跑过,只留下一句“多谢相让”便进了书院。

    羊耽气呼呼地说道:“此子……此子好生无礼!”

    “何必与一稚童计较?”

    羊秘两三年前曾来此游学,对此地颇为熟悉,于是唐正便跟在羊秘后面往书院过去。

    书院门口有小厮守候,他见四人过来,问道:“四位倒是面生,不知四位君子从何而来?”

    “泰山羊氏羊秘羊伯珍。”

    “泰山羊氏羊衜羊仲义。”

    “泰山羊氏羊耽羊叔负。”

    一旁的士子听得羊氏三子自报家门都歪头看了过来。虽然颍川临近洛阳,士族众多,但在颍川能与泰山羊氏媲美的士族也就荀、郭、陈、钟了,而且泰山距此可不算近。

    “泰山羊氏?”

    “羊氏三子齐至倒是少见!”

    “只是不知另外一人是谁,来自何族?”

    我是谁,来自何族,关你们什么事?作为一名读书人,这么八卦干什么?

    唐正听闻一众士子的窃语,心里翻了个白眼,道:“代郡唐氏唐正唐元贞。”

    “四位君子请进。”那小厮记好之后,微笑道。但却在唐正等人进去之后,看着竹简上的代郡唐氏一时没反应过来,喃喃道:“代郡唐氏?唐氏不应该是在颍川郾县么?什么时候代郡也有了个唐氏?”

    “什么时候代郡也有了个唐氏?”进得书院,羊秘调笑道。

    经过路上一个月多的路途,羊秘对唐正也算有了些了解——性宽宏,不拘小节,如此玩笑倒也开得。

    “自我以前是没有的,但自我以后可未必没有!”

    羊秘没想到唐正会这么回答,愣了一下大笑道:“哈哈……是极是极!”

    很快,唐正等人便来到了书院中的教学之地。此地与门外不同,门外是人数鼎沸,此地却是静悄悄的,只有寥寥几声翻阅竹简时的响声。一众学子正襟危坐,有人闭目养神,有人翻看竹简。只有一个小男孩胡坐其中,侧着身子翻看竹简,好不潇洒!

    此子如此洒脱之作为,倒引得唐正为之侧目。

    唐正等人在前方寻有一地并排而坐,静候今日之讲师到来,而后有数十人陆续而至,填满了唐正身旁的空缺席位。

    过了有半个时辰的功夫,方才有一名十五六岁的年轻男子跟在一位五六十岁的男子进来,使其坐在讲师之位,而那年轻男子则侍立一旁。

    “荀爽荀慈明?”羊秘见此老者低呼一声,“但他不是隐居汉滨以避党锢了么?”

    荀氏八龙个个俊杰,其中荀爽最是杰出,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而且他还与其兄荀靖荀叔慈被名士许子将评曰“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荀爽荀慈明,世称荀六龙,便是台上这位老者了。

    羊衜笑道:“今日到还要多谢元贞兄才是,若非元贞兄勾起我等出门游学之兴致,我等怎有缘得听硕儒讲易?”

    “易?还未开讲,你们怎知他讲的是易?”

    “元贞虽有武略,有大志,但对士族了解太少。荀爽修易人尽皆知。”

    虽然荀爽之名名动天下,但于唐正而言,还是荀攸荀彧等更有吸引力。于是便问道:“你可知荀彧荀文若何人?”

    “便是荀爽身旁的那位小君子。”

    “那荀攸荀公达呢?”

    羊秘环视四周却突然收回目光,憋着笑意道:“便在你身旁!”

    唐正一颤,好似被老师抓了现行的坏学生,但还是朝荀攸处看去。

    却见一位普通至极的二十余岁男子跪坐在此,瞧见唐正看来便微笑着点了点头。

    “易据传乃文王狱中所著……”

    荀爽讲学,唐正自然不再言语,不然他这个自己不学还影响别人学习的差生多半会被人赶出去。

    易,唐正也读过。只是读过几遍之后感觉跟没读一样。后来送蔡邕南下时又向其请教了之后才入了门,但经今日荀爽一课,他又感觉有了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