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平平无奇诸葛诞 » 第103章 诸葛奉被重用

第103章 诸葛奉被重用

    《汉书·丙吉传》有言,“吉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闲燥处。”

    保养这词并不是诸葛诞新组合出来的,不过这词大多时候是描述人的,诸葛诞拿来说马,众人也没感到奇怪。

    他把铁片对准马掌侧边用来固定的箍,用锤子敲了几下,便把箍砸掉了,又用钳子夹着马蹄铁左右扭动,弄了下来。

    之后放下铁片和钳子,抽出靴侧的小刀,削下去一层带着污泥的马蹄,在马掌中间挖了挖,直到都露出了黄色,这就相当于给马剪指甲了。

    又用钳子把一圈旧的固定马掌的部位夹了下来,削平,拿出锉来把底下和侧面都磨了磨。

    最后把马掌重新钉了上去,总算是大功告成。

    诸葛诞把工具放在了地上,对大牛说道:

    “剩下三个蹄子就你来了,弄好了再上路吧。”

    “好的公子!”

    诸葛诞又回客栈安慰了一下两个小朋友,他们在洛阳还有亲人在,但是这两三天赶路太辛苦,所以决定先不让他们回去,等自己回去再带上他们。

    之后带着柳去了刺史府,这次通报的很快,诸葛诞来到议事厅的时候,发现厅中除了吕虔和王祥,还有两个文士和四个顶盔掼甲的武将。

    武将中一人扭头看了过来,诸葛诞发现竟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

    这少年没能参与屋内的讨论,他好奇地向诸葛诞说道:

    “你便是诸葛公休吗?”

    诸葛诞拱了拱手。

    “正是,不知小兄弟如何称呼呀?”

    少年眯起了眼睛,“我乃……”

    正要开口,吕虔却哈哈笑道:

    “公休来啦,快来坐下,此乃吾孙吕慈明,他对你的事迹可是如雷贯耳啊!”

    祖父让我自己来说嘛……

    “没错,我听了你的事情后,一直想要和你比试一番武艺呢!”

    莫名其妙,没事比啥武啊,哥的威名那是靠武力赢来的吗?不不不,小兄弟,哥凭的是智慧……

    “等有机会吧,我武功可不高,咱们还是先听听吕公如何安排平叛之事吧!”

    “公休勿要介意,我这孙儿并无挑衅之意,他只是酷爱武艺,最喜欢的事便是找人切磋,莫要误会呀!”

    “不会不会,吕公当世豪杰,看来慈明也是少年了得,有机会我定要领教一番的。”

    吕虔给了吕慈明一个制止的眼神,便把话题又换回了军议。

    “许昌距此七百里,陛下明日晚间便能知晓。”

    “彭城如今可调动的兵力有三万。”

    “城中粮草可供大军东征半年之食。”

    “先出兵将利城围城吧,一来可以震慑他城可能的叛乱,二来若是有叛军来援,我等也可以逸待劳。”

    “吕公,我派心腹去联络下各地的亲友,多为大军搜集一些情报!”

    “祖父,派我做先锋吧!”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了起来,暂且不提。

    利城,自改旗易帜,对太守府进行了血洗后,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天,不过利城在兵变第二日便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唐恣是本地人,不会祸害乡里,老百姓们还是过着原来的生活,权力上层的太守变没变,对他们生活影响真是微乎其微,本地豪帅拿回了往日的权力,有些沾亲带故的糊涂百姓还会额手称庆。

    在第三天的清晨的时候,利城下了一宿的雨夹雪渐渐停了下来,阴霾褪去,空气清新,天边出现彩虹,城外军营中的常绿树木也变得青绿了一些。

    诸葛奉在今日被安排住到了城里,算是获得了些许自由,城里没有多少紧张的气氛,茶楼酒肆、街市巷道一如往日,又渐渐变得热闹了起来。

    之前令人畏之不及的血腥与混乱,以及兵变那日残留的血迹,仿佛都被昨夜的雨雪冲刷去了。

    既然了解了不能离开,诸葛奉便认了命,和叛军虚与委蛇了起来。

    除了完成唐咨安排的辅助征兵的工作,诸葛奉便是操练手下的几十家仆。

    利城虽然实施了军管,城门四闭,盘查严格,但作为官吏,他的待遇还是不错的,粮食蔬菜都不缺。

    诸葛奉今日打听来,前日唐咨率军,征服了东北面的一座城池,还派使者去联络了许多青徐将领。

    下午的时候,利城街头开始出现了许多尚未统合的散兵游勇,他们应该是从附近城镇乡村聚集过来的唐咨旧部,或者是不满大魏统治的江湖义士,农民打扮的,小商贩打扮的都有,提着各式武器,有的形单影只、有的三组成群,都在摩拳擦掌地等待着唐将军的收编。

    城外如何诸葛奉不得而知,想来各条官道上来投奔的人应该不少。

    诸葛奉不禁叹息了起来,以往那些衣着华丽的商贩、官员,意气风发的富家公子、书生如今应该是看不到了……

    都怪曹贼当初屠徐州太狠了,百姓才这么乐意来造反啊,真是报应啊,想来是有来报世仇的,但绝大部分应该是来投机的吧……

    这些外乡人,绝大部分是因利城举起了反魏大旗而来,但是气质与往日见到他们时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不提他们中有人衣着褴褛、容貌古怪,只说他们一改往日的朴实谦卑,神色中多了些睥睨倨傲,有的人眼里还多了些猥琐低调。

    他们有的见面之后,互相抱拳问候着,说些寻常人难懂的、稀奇古怪的江湖黑话,不过这倒是瞒不过有家学传承的诸葛奉,虽然他并没学到多少本事,怪只怪他老爹当年在曹贼屠徐州逃难时,因病早亡。

    不过这些人的议论,让坐在征兵处写文书的他更忧虑了。

    这样看来,恐怕用不了半个月,徐州各地豪帅都要起兵了,民间会有不少人响应他们。一开始积极联络的百姓不提,只说无心叛乱的百姓,看到此次叛乱规模如此之大后,也会觉得有机可趁,来凑热闹吧……

    这些人中不乏山匪强贼吧,唐咨造反,声势浩大,他们顺势追随也算说得通……

    咦,不对,看样子,良民也不少嘛,他们和那些看着就不像好人的,泾渭分明,不过有些人一看就是练家子,哎,三教九流的,他们平日不显,也不犯法,种地、做小生意过活,怎料这胆子也忒大,杀头的事也来……

    不过这唐恣,到现在还是懵懵的,只是用他在徐州的大豪名气拉拢人,也没有个明确纲领提出来,好让大家有个奔头,你说恢复汉室也好,为徐州百姓复仇也罢,总之没有名分怎么广纳天下贤才啊,更别提让那些心怀汉室还在观望的士人来投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