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平平无奇诸葛诞 » 第4章 上值啦

第4章 上值啦

    征南大将军府。

    三十余出头的德阳公主正在家中逗弄着狸奴,见夏侯玄来问安,便放下了狸奴,问儿子道:

    “玄儿,我听孙奶娘说,今日你派了两个家中心腹去办事了,是不是你父亲那里有什么变故了!”

    “不是的母亲,友人举荐一大才于我,我派人去考察一番。”

    “你长大了,家中事是应该替我们多分担一些了,你知道求取人才,这很好!”

    “儿也是这么想的,如今二寇未平,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如果他真的有才能,考察一番后,儿也会向叔伯们举荐他的。”

    “嗯,你按着你的想法去做就好。对了,你舅舅过几日就要到生辰了,你去找爽儿看看有没有什么你可以帮忙的地方。”

    “好的,母亲。”

    没等夏侯玄继续说话,他的两个妹妹也跑了进来,还没总角的五岁多的夏侯小妹直接钻进了母亲的怀里,就奶声奶气的撒娇了起来。

    “母亲,姐姐说,邙山上现在可好玩了,咱们去玩吧!”

    夏侯徽也应和道:

    “是呀,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去郊游吧,听说好多人家都去了呢!还有山上的老君庙,真人洞什么的,咱们去上上香,游玩一番可好呀!”

    夏侯玄也在旁边微笑示意赞同,德阳公主今日心情不错,便说道:

    “好,过四日后正好是寒食节,就去给你们两位外祖祈祈福也好!”

    “好哦,好哦!”

    两姐妹蹦蹦跳跳的欢呼了起来。

    “再过几日便是你们舅父的生辰,到时候咱们一起去,你们想想要如何贺舅父的生辰哦!”

    征南大将军府今日又被欢声笑语占据了。

    襄城,位于洛阳东南二百余里处。

    此时城外西北方向的一处田间地头上都是忙碌的农人,都在争取落日之前多干点农活。

    清理杂草的工作早在很多天前就完成了,此时主要是在翻耕土地,为播种做好准备。

    不过也有些有牛的人家,会提前那么一两炷香离开农田,想必已经是完成了今日的计划。

    不远处一个坐在牛背上的女娃在父亲的带领下,是要回家了,女孩唱着歌谣。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

    在农田边的一个大草棚下,年轻人早已放下了手中的竹卷,正在出神地听着。

    没等年轻人听完这首《十五从军征》,身旁就走来了一个五十余岁慈眉善目的老者。

    “听说听说今年冀州春旱,真是可怜呦,又要出现卖儿鬻女了!”

    年轻人也不答话,只是转过头来,冲着老者默默地点了下头。

    “大旱后面是大灾呀,哎,老朽还记得,那是黄初二年时候,饥荒呐,粮价暴涨,哎!”

    老者又重重的叹了口气,也不管年轻人有没有应和他,他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又继续说道:

    “就在转过年来,本来以为能收点粮食度过寒冬,冀州又是严重的蝗灾,惨啊,蝗灾过境的地方,最后连野菜、树皮都不好找呀,幸亏还有朝廷。”

    说到这,老人脸上就更愁苦了,他在叹息了几声后又接着道:

    “去年大家准备好好喘口气,又发生大瘟疫,到了夏天伊水洛水泛滥,流民那个惨啊,逃出来的还好,就是要饭也能活下去不是,哪怕是自卖为奴呢。”

    年轻人眼中似乎也想到了前几年的惨状,他又重重的点了下头,回应道:

    “是…是…呀!”

    老者是襄城本地人,世代居住于此,家中有些田宅,生活还算富足。他可怜这幼时迁来襄城居住的孩子,不为别的,只为他好学,孝顺母亲。

    老人知道他们这些被占领区迁来的百姓,都在耕种民屯,身份低微,差不多就是“半农奴了”。

    真是朝耕民屯田,暮耕民屯田,终日不得闲。

    老人更知道年轻人做看守稻草的草吏没有多少薪俸,不足以供养母亲和妻小,所以偶尔会接济一下他。

    今天又是老者来送温暖的日子,所幸年轻人看守稻草的地方离他家的佃田很近,老者让家仆驾着牛车带着粮食就来了。

    他今天又给年轻人带来了两包粟米。

    这是他俩的默契了,起初年轻人是不肯收的,但是长者执意要送。

    年轻人从来没有说过什么感激的话,之后每次都是大方的接受了长者慷慨的赠与。

    他只能用勤学不倦,心存大志来报答长者的善意了。

    翌日。

    今日没有大朝会,诸葛诞早早起床准备了下就去尚书台当值了。

    尚书台是总览行政的机构,但是到文帝曹丕此时,为了加强皇权,中枢实权逐渐向更加靠近皇帝的中书监、中书令转移了。

    监、令多是擅长文学的,皇帝给州郡或者边将下达密旨时,往往不经尚书台,都是经过中书发出的。

    但像诸葛诞这样的官员有很多,什么尚书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之类的,诸葛诞现在还傻傻分不清楚。

    他前世读史的时候也没有刻意的去搞清楚高官之外的这些官职,他心里暗想,这么多郎,可能都是朝廷为了培养官员而设置的官职吧……

    诸葛诞刚到尚书台,就看见四个年轻的郎官在檐下讨论着什么,他便也走了过去。

    那几人看他来了便拱了拱手,大家互相嗯嗯嗯的打了招呼。

    正巧又来了一个年轻的官员,他是新举为郎的外地士子,与之前那四人中的一人相识。

    所以那相识之人就开始给那外地士子介绍起四人来。

    “这是华表华伟容,司徒华子鱼之子,今年刚被选为散骑侍郎。”

    然后他又介绍了其余三人,包括他诸葛诞。

    另两人郭敞是和鲍勋。

    郭敞,贞侯郭嘉的孙子。

    鲍融,武帝曹操的好友鲍信的孙子。

    相识之人又给众人介绍了外地来的官员

    “这是高唐侯朱灵的儿子朱术。”

    那朱术便向他的朋友作揖道:

    “多谢文玉兄为我介绍诸位贤达了!”

    原来这个介绍的人是太尉钟繇的儿子钟毓钟文玉呀,他现在也是散骑侍郎吧……

    都是魏国的官二代,所幸诸葛诞自己出身也不错,看见这几个人时并不自卑,还是可以一起谈笑风生的。

    诸葛诞便开口询问刚刚他们在议论何事。

    他们便又跟诸葛诞重复了一遍刚刚听到的消息。

    “哎,小道消息,陛下今日要下诏,说是要建立太学了!”

    “不知这太学要建于何处?”

    “洛阳残破,应该会在原址新建太学吧!”

    “哦,那挺好啊,儒学又能大兴了!”诸葛诞也应和道。

    “听说陛下还制定了五经课试,两年一考,还要继续学习额外的经义,一共通过五次考试,也就是十年时间,然后就可以做官了。”

    诸葛诞心想,这也是无奈之举啊,要集中人才服务于陛下这样的军事独裁者,把全国不种地的都凑一块考试,省的他们不满,精力旺盛,臧否人物或者时政,造谣造反什么的多不好……

    以前汉朝是州牧地方官挑选治下有学识、才能或者道德的人,这样的方式必须考虑地方大族的意见,他们的影响力足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国家贪污腐化、裙带关系盛行。

    汉代这种不正之风的影响下,文人们纷纷写出嘲讽之作。

    比如“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这样的。

    汉末党锢之风极盛,南阳太守成瑨把政事委任于功曹岑公孝去办,自己却啸傲清闲,成了优游度日的无用之人。

    现在好了,为了避免世人的批评,曹魏对士人开始不客气了,官府来负责选拔官员,有视察员到地方发现和挑选那些经过评论的人,选适合到中央来做官的人,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文人们从此后更脱离公共生活了,他们会逐渐从品评人物的清议变成了清谈,谈哲学,谈文学,谈艺术。

    用他们那机智的脑袋瓜进行辩论,很适合那些官二代消磨时间。

    这样也挺好的,对政治失望的,挤不进政府的世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了。

    诸葛诞心想,改来改去还是一球样,最终还是会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几个人还在议论着,谁会被任命为讲学的五经博士。

    尚书台外就走来了一个束发高冠的紫色袍服的中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