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罗马祭司穿越指南 » 第十二章 科尔多巴之谋(下)

第十二章 科尔多巴之谋(下)

    “首先我要问阁下一个问题。在你心中,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恺撒也曾日思夜想,他立即回答道。

    “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公平正义的法律,清正廉洁的官员,战无不胜的军队。境内境外均无战事,外邦蛮族皆来臣服。”

    “那如果要覆灭这个国家,阁下能想到什么办法?”

    恺撒沉思良久:“如果这个完美的国家真的存在,我想没有一个外族敢于向他挑战。”

    提尔斯很能理解恺撒着眼于外部的想法。

    这个时期的罗马经历过三次布匿战争的洗礼,从亡国灭种的边缘死里逃生,逐渐发展为了地中海的霸主。

    这100年内,又先后扫荡北非,击退蛮族,平定同盟者内乱,镇压奴隶起义。

    那飘扬着铁血与荣光的罗马鹰旗,是罗马人外向性格的极致体现。

    “但我想告诉阁下,不管这个国家如何完美,最终一定会从内部瓦解。这是神设定的铁律,以人类的力量无法撼动。”

    “内部?”这个说法出乎恺撒的意料,“为什么?它有良好的统治秩序和强大的维稳力量,人民还会谋反吗?”

    “因为人口和资源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阁下有没有想过,当财富增加,国家繁荣时,人口的数量会呈现一种怎样的趋势?”

    见恺撒低头不语,提尔斯接着说:“100年前,罗马灭亡迦太基时,公民数量在30万上下;50年之后,这个数字就翻了一倍,到如今罗马公民数量将尽百万。而且这个数据还没有包括女人,小孩,自由民,和众多奴隶。”

    “人口在飞速增长,但资源却是有限的。就拿土地来说,一尤格土地生产的粮食只能供养特定数量的人群。当人越来越多,势必会开垦更多的土地,但开垦的速度比得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吗?如此一来,一定会有一部分人吃不起饭。人一挨饿,就会造反,要么把制度推翻重来,要么外敌入侵,亡国灭种。不管怎么样,暴力冲突都会让人口减少,资源短缺的问题不攻自破,紧接着开始下一个循环。”

    提尔斯所说的,就是最朴素的马尔萨斯陷阱。

    恺撒听得入神,这是他从未思考过的状况。

    以前的他认为,只要国家繁荣,人民势必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提尔斯的话把他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似乎能让他看见未来。

    繁荣,恰恰是灭亡的开端。

    恺撒被这个想法惊出一身冷汗,但提尔斯的接下来的话,让他更加毛骨悚然。

    “现在的罗马,就处于这个危险的阶段。”

    “这些年,罗马不断对外征服,势力囊括了整个海洋。财富涌入,社会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未来50年,罗马的公民数量将来到500万,加上非公民一共会有5000万人。请问阁下,这么多张吃饭的嘴,你需要多少土地才能养活他们?”

    恺撒领悟得很快:“所以现在,罗马的制度必须改变?”

    “没错,如今罗马的共和政体,已经框不住这个日益强大的国家了。重塑体制是必然的,否则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如果蛮族乘机入侵,那罗马,将不复存在。”

    恺撒本以为提尔斯指的是其他社会制度,没想到他的兵锋直指罗马政治的根本。

    “所以阁下以为,是共和体制在阻碍罗马的发展。可罗马能有今天的辉煌,独特的共合制度功不可没。”

    “对,但不全对。罗马能从一个城邦发展至今,阁下觉得什么最重要?是先进的民主体制?强大的罗马军团?还是积极进取的罗马精神?这些都不过是高塔上的一块砖瓦,真正在下方支撑起这个宏伟建筑的,是奴隶制经济。”

    “奴隶制,经济?”

    恺撒对这个闻所未闻的新名词感到好奇。

    “对,它决定了罗马的方方面面。比如,奴隶生产的全部价值归主人所有,这样社会就能在短时间内,用最少的成本,完成最多的财富积累;奴隶被视为财产的一部分,这激发了罗马人外出征服,掠夺奴隶的精神;诸如此类的影响比比皆是。如果把罗马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奴隶制经济就是这棵树的种子。”

    恺撒感觉醍醐灌顶,他对这个习以为常的事物,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若如阁下所言,如果不动摇根基,只换块砖头,这座高塔就不会轻易倒塌。”

    “没错,共和体制这块砖头,已经不适合这座高塔了。”

    有了理论支撑,恺撒似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我从前就觉得,共和体制的弊病很多。决策流程复杂,效率低下,所谓的民主,不过是不同党派的利益争斗。”

    他接着问道:“依阁下之见,如今的罗马应该采用什么制度?”

    提尔斯不假思索地回答:“帝制。将权力集中起来,危机将迎刃而解。”

    这与恺撒的想法不谋而合,但这个观点过于大胆,他时至今日依然有所顾虑。

    “实不相瞒,这正是我困惑的地方。罗马的民主制度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平民与贵族互相妥协的产物,抛弃它,真的对罗马有益吗?”

    这毕竟是他从小耳濡目染的东西,早已是罗马辉煌成就的代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被轻易改变。

    提尔斯要让他坚定想法:“一个制度的实行,需要一批有共同利益的人作为支撑,我们一般把他们成为阶层。阁下以为,共和政体能发展至今,是什么阶层在支撑着它。”

    “选民。”恺撒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没错,确切地说,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中产阶级们,他们是共和制的基础。”

    恺撒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这些年来,这个阶级已经逐渐消失了。”

    “是的。连年征战,罗马的自耕农越来越少;战利品的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富人拥有众多的奴隶,生产没有额外成本,导致他们的产品更具价格优势,自耕农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占;再加上苏拉建立的年功序列,完全堵死了平民的上升空间。”

    恺撒惊讶于提尔斯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把控,简直就像是在高处俯瞰整个罗马。

    “恺撒大人,这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纵观这100年来,格拉古兄弟、马略、苏拉,包括如今的庞培和克拉苏,他们推行的改革,都有意无意地在促成罗马帝制的诞生。”

    “今日与阁下一叙,我受益良多。”

    两人一路从宴会厅谈到书房。在看到他那汗牛充栋的屋子,和桌上堆砌的书海后,提尔斯就明白,这个花花公子表面上贪图享乐,但该做的准备一样没落下。

    而恺撒也是一阵心潮澎拜。

    今晚的交谈,让他对罗马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他的心中,一条全新的道路正在缓缓铺开,他所钟爱的祖国与人民,正在向前飞驰。

    峰回路转间,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刚才的喜悦荡然无存。

    “阁下一开始说,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罗马因为帝制再次繁荣,那岂不是又进入了新的循环?”

    提尔斯对他的问题并不惊奇,如果他意识不到,那他就不可能是恺撒了。

    但下一刻,恺撒丝毫没有掩盖脸上的焦虑,他似乎预见了千年后的未来,但仍旧不想相信。

    “洛尔维斯阁下,告诉我。罗马,会灭亡吗?”

    透过恺撒那忧心的眼神,提尔斯仿佛看到了在1453年的漫天炮火中,拜占庭士兵正奋勇地抵抗着入侵者,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十字架轰然倒塌,君士坦丁十一世以身殉国。

    那个充满辉煌与荣光的帝国将不复存在,但它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人类文明中。

    提尔斯把手放在恺撒的肩膀上,郑重地说道。

    “罗马,永不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