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青山术 » 心经与心学

心经与心学

    三藏法师代表作《大唐西域记》后背改编成西游记。广传世间,在西游记中的心经等东西,也被大众广泛接受。也带来了很多哲学思想的改变。他出国留了堂学,翻译了很多之前无法翻译的经书。因为梵文和中土语言文化不符,他过去以取经的,不如说是取得如何翻译这种语言。经书可丢,而记忆和语言能轻易忘掉吗?就算他空手而回,回到寺庙里照样能当上一方主持。('▿')因为他出门一趟回来就是外语专家了。

    好了,这一段是之前的续集,接下来今天的主题还是回到中国道家。佛家有心经,道家有王阳明心学。虽然说新学出胎与道家,而不属于道家。虽然说他应该是。不属于道家的,但是也属于本土思想。唐朝左右,藏传佛教那边,往这边传了佛教。印度到藏川佛教再到小乘佛教,这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慢慢的佛教也就本土化了,大家也就不咋排斥了。

    王阳明的心学突出一个,心外无物和知行合一。心外无物,方知求,真为心而已。说明的是一颗求得真理之心,虽然听着很像***教思想,但是的确是咱们中国道家思想。知行合一,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知道的,和,行动能合为一体。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一个正义的王阳明。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他这个人目的性非常明确,读书就是为了做到书里像圣贤那样的品德高尚。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虽然经常去寻找孔子等人请求学问。觉得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并且年轻时候他接收了很多佛家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他觉得佛的境界还是圣人的境界,都是那么一个回事儿。

    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不然在他自己的心中也会形成这种执着于相的执念。

    他学过道家儒家和佛家,但是他对孝的理解也是很独特的。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不不不,父母跟随你陪伴你,这么长时间在你心中自然就会有烙印,当你想起他们已不在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落寞,感觉到悲痛,这就是你的孝心在影响着你。

    那种孤独感那种被孤独压倒的绝望,像是冷空气一样,来蒸发着你的体内的水分。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վ'ᴗ'ի我就不行了,我还没找到工作,心理来说还是很难受的。真理不在书本上,就在我们的心中。追寻真理的过程也是真理的一部分,他和真理一样重要,一样不可或缺。

    晚期的王阳明。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竟然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他觉得自己的良知和本性就能指引着自己,在这暗无天日的乱世中横行。但是很明显他是对的,而世界有那么点错误。

    知行合一,“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他提出了心学这个思想并传播了下去,结果晚年却在被贬的路上,得了肺病。没有挺过来,人的生命是这般的脆弱,而王权是那么的冷酷。有着那么几分的悲哀和感叹,可惜可惜。他如果能看到他的书如此畅销,也会有点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