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道士天子,但是在永乐 » 第30章 我不知道

第30章 我不知道

    文华殿。

    原本每日热闹的文华殿,如今更加热闹。

    军机处官员全数不在大殿,被移到偏殿的小房间中处理政务。

    至于主殿,已经站满了官员和儒生。

    他们吵成一团,叽叽喳喳的声音不断响起。

    最上方是两个宦官,他们一左一右,拉开一副卷轴。

    卷轴上用大白话写着经世济民之学,同时还有标点符号,可以说是毫无风雅的文字,却在读书人脑海中投下炸雷。

    在场的读书人,不论品级职权,都会经世济民之术。

    他们从未想过,经济一途,竟然可以写的如此深入浅出,比起晦涩难懂的经文,更像是一副画,将国家经济的奥秘徐徐展开,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的眼中。

    “错了,错了。”

    年轻的儒生指着卷轴中关于“货币”的内容说道:“陛下不该滥发钞票,这是失信于民。”

    “这不是陛下的错,而是我们作为臣子的失职。”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真的按照这卷《经济·天下》所写,各个朝代的经济问题都游刃而解,但是我朝的问题是自下而上的。”

    “若是恢复宋朝旧制,可行吗?”

    “不行!”

    “大宋旧制在于繁华的商业,我大明重农抑商乃是国策,怎么可以支持商业。”

    “还有市舶司,宋朝海运带来的利润足以支撑当时的经济政策,我朝还没有如此繁荣的市场。”

    “……”

    现场变得无比混乱,更是有儒生拿着纸笔,趴在地上,疯狂的算着什么,嘴里念念有词,一副要疯掉的样子。

    而在屏风后,朱棣和道衍对坐,喝着新摘的茶叶。

    “你倒是不急。”道衍笑道。

    朱棣抿了口茶,说道:“朕对于经济一窍不通,之前滥发宝钞已经犯了大错,如今还是不要开口的好,省的影响这些儒生的讨论。”

    道衍沉吟片刻,缓缓说道:“经济之中藏着大学问,世子仅仅写上卷《经济》就已经是醒世恒言,也不知下卷,又是怎样的才气。”

    朱棣听到这里,眉头皱起。

    “老和尚,你真的觉得瞻壑那孩子是从仙人那里学会了仙法?”

    道衍反问:“陛下你信吗?”

    朱棣沉吟片刻,想起那日夜晚听到的天下第一奇书,抿嘴不语。

    若是真的,岂不是说大明最后会亡在大清的手里,太祖自胡人手中夺回的江山,经过自己这一脉的手,又被胡人夺走了。

    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深究。

    朱棣强硬地转移话题:“和尚,你觉着这里的人可以给朕一个满意的变法吗?”

    “能也不能。”道衍缓缓摇了摇脑袋:“世子所写天书,老衲仔细看过了,确实指出了大明钞法的问题,也给出了一些例子。”

    “在场的儒生,都是精通经济的人,又有天书点化。”

    “想出一套适合大明的新法,不成问题。”

    “只是如此,却无法解决大明,乃至华夏货币的最大问题。”

    道衍睁开眼睛,冷冷地吐出这样的话。

    “缺金、缺银、缺铜。”

    华夏的货币无论怎么变化,这六个字始终绕不过。

    至于日后银子成为华夏的主流货币,根本的原因是海外白银流入,导致华夏的白银数目多到离谱,可以说整个世界五百年的白银全数流入华夏大地也不为过。

    以至于后世的小说写起唐宋,总是动辄白银万两,其根源就在这里。

    在明清之前,铜钱是主要货币,白银用来进行大额交易。

    到了明朝末年和清朝,白银完全取代了铜钱,成为了百姓的主要货币,当时一斗米需要二两银钱。

    同时,这些白银并不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落入了海商的手中。

    换言之,清朝有着严重的两极分化,有门路的商人银子多到足以填满地窖,寻常百姓却因为白银流入导致的高物价而变得更加贫穷。

    缺少贵重金属,是华夏财政跨不过去的槛。

    道衍老神自在,见朱棣陷入沉思,便知晓这位马上天子不知道其中的门道。

    “解铃还须系铃人,世子殿下可有主意?”

    “你说那小子。”朱棣冷哼一声,从旁边取出一张纸:“这就是那小子给出的主意,你自己看吧!”

    道衍接过薄薄的纸张,翻开之后,四个大字映入眼帘。

    我不知道。

    “哈哈。”

    道衍哑然失笑。

    ……

    “做好了。”

    汉王府的印刷作坊。

    朱悟净看着面前还有些滚烫的纸张,以及上面写着的文字,心中也是思绪万千。

    明朝的印刷业十分发达,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各种书籍不仅仅有文字,还有了各种精美的图画。

    此外,明朝的王府集资印刷也很常见。

    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各地藩王的府邸已经是印书的大户,即使是在明初,也有周王这样的学者,更是印刷了许多医书。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周王则是第五子,两人关系还算不错。

    建文削藩之后,一些倒霉的印刷匠人失业,而后进入了汉王府,虽然朱高煦不喜欢读书,但也保留着一些匠人。

    除了这些建文削藩时失业的印刷匠人之外,朱悟净还以建造道观,传播阐教的名义,动用军机大臣的权力,从经厂中招来了一些印刷匠人。

    最后,更是在应天府收购了一间印刷厂。

    这些人全部聚在一起,只为改进印刷术。

    这一改进就是十多天。

    许平张开手,让光线散在还有些热气的纸张上,似是在展示印出的文字。

    “按照世子的要求,我们从夹缬蜡染的方法中找到灵感,认为这个世子所言的丝网印刷很像,所以找来会这种手艺的工匠。”

    丝网印刷,是指用丝网作为版基,并通过感光制版方法,制成带有图文的丝网印版。

    “我们又按照世子的说法,找到了一位来自杭州的工匠,他们那边有一种独有的蜡版印刷术。”

    “又根据世子的需求,制造出了特质的蜡纸。”

    “最后,才有了这种从未有过的印刷术……”

    许平说到这里,感到一阵心虚。

    这真的算是印刷术吗?

    在一张蜡纸上用铁笔写字,然后让蜡纸附在普通纸面上,在上面涂施油墨,透过刻写的图纹孔洞,而印刷到下面的普通纸上。

    其中所用的技术,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存在,朱悟净只是将其组合。

    乃至于朱悟净将人找齐的第一天就做出了初版印刷机,只是不出意外的失败了。

    而后,就是长达十几天的尝试。

    整个金陵城的油墨都被试了个遍,各种不同的纸也换了不少,最后终于勉强找到合适的油墨和纸张,完成了第一次印刷。

    这个结果却让许平感到心虚。

    因为……

    朱悟净手轻轻一摸,纸张上的文字霎时糊了一点,更是有许多油墨沾在了手指上。

    廉价,实在是太廉价了。

    无论是半吊子的油墨还是便宜的纸张,都十分便宜,再加上不成熟的印刷技术,印出的东西简直不忍直视,属于那种拿去擦屁股,都会脏了屁股的类型。

    在明朝,油墨和纸张都已经十分便宜,一些质量不高的纸张甚至会被百姓用来包东西。

    纸张的质量相差很大,家中有些钱财的读书人往往不会选择朱悟净手中的粗糙无比的纸张。

    同时,活字印刷术之所以没有成为主流,原因也是因为质量不如雕版印刷,甚至还不如手抄。

    这种誊写印刷术印出的东西,质量更加糟糕,拿去擦屁股都不会觉得心疼。

    这……

    正是朱悟净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