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孙策,开局遭遇刺杀! » 第75章 书院开学

第75章 书院开学

    射艺考核结束五日后,江东书院终于张贴出了士子们期待已久的,进入到面试环节的八百人名单。

    因为是第一次招收学子,为了讨个好彩头,便决定将这些展示出来的名字都写在红色布帛之上,如此看起来倒是有了几分后世科举放榜的感觉。

    此时的书院外,早已经聚集了大批的士子,各个都想挤到前方,方便一睹结果,这就导致此地看起来异常的拥挤。

    很快,书院的侍从就将一张巨大的榜单张贴好了,其上的红纸黑字,写得那是清晰无比,榜单是按照这三日考核的总成绩进行的从高到低排名,其上整整有着八百个名字。

    士子们一波接一波地挤到榜单下,寻找着自己的名字,有的全靠自身学识的寒门士子找到了名字,自是激动得泪流满面;有的世家子弟寻着了,则只是微微一笑,仿佛对此早有预料;还有的士子来回找了两三遍,都没见到他们的名字,于是面上透出了掩不住的失落,更有极少数,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直接当场嚎啕大哭。

    人生百态,不过如此,而孙策要的就是这样的表现,毕竟从如今的察举制直接跳到科举制,跨度有些太大了,所以他才搞出了这么个入学考核,先做一些引导和铺垫,为日后麾下全部官员都通过考核来选举做准备。

    全琮并没有去榜单下寻找自己的名字,虽然还未加冠,但他的心性却已很是成熟了,若是经过一番历练,完全足以胜任中低级的官员了,他已经事先从其父亲全柔那里得到了消息,这一次他排在了榜单第八,这个成绩还是十分优秀的。

    除了全琮外,被过去的孙策安排和孙权一起读书的少年胡综,则是排在了榜单第二十一,也算很不错了,毕竟他自幼丧父,和母亲逃难到了江东,靠着孙策的接济才能读书,纯粹是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才有了这个成绩。

    其余诸武将后背的排名就比较靠后了,诸如程咨、黄柄、韩综等人,大多在两百两百名往后,但也没人落到最后一百名,想来考核前摸到试题,还是有点用的。

    至于顾悌,其第二日与第三日的考核竟然均为满分,只有第一日考到的法家学识差了些,显然,兴许是他自觉入学无碍,又或是他为人有傲气,所以没有向顾雍寻求试题,不过他的名次倒是比全琮还要高,排到了第三名。

    向朗和赵累两人的名字也在榜单之上,向朗挤进了前三十名,而赵累则要靠后很多,到了一百五十八名。

    吴检倒也没有给益州吴氏丢脸,排名四十八,

    剩下的诸多名额,则大多被孙策治下各郡士族豪强家子弟和荆州和益州来的士族子弟瓜分了,其中光是庐江周氏便拿下了九个名额,江东现存的各个顶级世家进榜单的子弟也基本都有十人左右。

    当然,孙策也考虑到自家宗亲,进入榜单的孙姓子弟也有八人,孙策的弟弟自然包括在内,其余多是各种远房亲戚,另外吴氏、以及徐氏也有子弟进入榜单。

    让孙策颇有些哭笑不得的是,榜单的最后一名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弟弟,孙翊,好家伙,看来这小子是真不喜读书啊,估计能进名单,也是最后徐庶等人把他加上的。

    征南将军府,孙策坐在案前,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名单,不由皱起了眉头,说实话,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是很满意。

    虽然该进入此名单的人,基本上都进了,毕竟如果在泄露考核范围的情况下,都进不了前八百名之人,孙策也不需要其进入江东书院。

    问题是,孙策对于排名不算满意。

    排名第一的出自丹阳一家名声不显的士族,排名第二的,则是来自庐陵郡内的一个豪强之家,在孙策的记忆中,两人均未曾在原本的历史上留下过痕迹,也不知是不是没有被他了解到。

    一时间,他有些无法判断这两人的学识究竟如何,不知到底是他们通过关系得到了试题,碰巧得到了高分,还是综合能力真的领先于其余人。

    在孙策看来,他设置的这种考核方式应该还是比较全面的,不仅考到了儒家和法家的学识。

    虽然后来的儒学饱受批判,但儒家能够成为华夏的主流思想传承千年,自然是其起到了作用,而在乱世中,法家思想往往要比儒家更为吃香,如曹操、诸葛亮推崇的就都是法家。

    至于数算,则是一个合格的官吏必备的技能,而且考核的也就是后世小学数学水平而已。

    除此之外,孙策还有一点期盼,算术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不论是物理还是化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算术,虽然他不会妄想在这样的年代里发展自然科学,但还是要将此道开展起来的,指不定就有天才会给他惊喜呢。

    若是能有什么跨越性的突破,那可是意味着生产力的大幅增长啊,当然,孙策对此也不强求。

    骑术和射艺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尚武是一种精神,只要有了这种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被轻易征服。

    况且若干年后,可是有五胡乱华的惨剧,孙策希望到时尚武的汉人能御敌于外,让平民百姓免受牲畜之苦。

    或许孙策的考核可能并不会找出某方面的天才,但选出的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如今榜单上的名次,并不是最后的名次,还要经过面试,才能决定入学江东书院的学子。

    总计成绩排前两百名的,将会进入江东书院,并在三年学业考核合格后,进行授官。

    至于剩下的士子,将会有两个选择,一是被分配入郡县或吴侯幕府中充实为吏员,二是继续学习,等待下一次入学考核的机会。

    ......

    放榜之日的下午,面试便开始了,场地自然是安排在了书院内。

    江东书院的正堂,被作为了此次的面试厅,榜单上的八百名士子,将会按照顺序依次进入面试厅接受孙策等人的面试。

    面试所要考核的内容有很多。

    首先是士子的仪表,包括容貌,礼仪,穿着,气质等等,这一项在进入面试厅之时,会由徐庶等人进行打分,总分为十分。

    其次,则是士子的出身,当然,这是一个隐含项,不可能明着说会根据各人的出身来进行评判,毕竟孙策对外的宣传一直是“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目前,榜单上的八百名士子,有数十名是寒门出身,其余出身不显赫的更是多达近百人,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没人可以说江东书院选人讲究家世。

    再往后,就是当面的策论问答,孙策等考官会询问士子一到两个问题,让其现场回答,内容涵盖理政,军事,吟诗作赋等等。

    通过徐庶等人的汇报,孙策了解到了大部份士子做论的特点就是中正平和,这些人日后为官虽然挑不出什么大错误出来,但恐怕也会畏手畏脚,缺乏魄力和勇气,没有什么亮点,因此能让孙策亲自面试的人不多。

    不过,也不是说,这八百人中没有出彩之人,如胡综、向朗、顾悌等人,孙策就挺满意,另外诸如吴检、赵累等,也还可以。

    至于其余诸如黄柄、程咨、韩综等人,均是中人之姿,比不上其父辈的胆魄,而江东其余世家的子弟,也没有几个能上得了台面。

    剩余各大士族的子弟也无甚出彩,还有孙氏宗亲子弟也大多是表现平平,孙策的弟弟,孙翊就不必说了,但幼时极具灵气的孙权不知为何,如今也变得中规中矩,平平无奇。

    当孙策面试完之后,不由得暗暗叹了一口气,终究还是那些青史留名的人,更加有料一些。

    士子们走出江东书院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回秣陵城内自然是来不及了,再加上面试的结果翌日便会出来,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他们也不愿离开。

    孙策坐在面试厅中思虑良久,旋即起身抓起身前的笔,龙飞凤舞地写下了十个名字,赫然便是经过面试后总成绩的前十名。

    写完后,他对徐庶等人说道:“此次考核的前十名便如此定下了,剩下的名额,麻烦诸位连夜拟好!”

    说罢,其就朝大步朝厅外走去,他自然也不会回秣陵城里,而是去了徐庶早就安排好的小院歇息。

    当孙策走后,众人一拥而上,纷纷想要上前看看孙策定下十人的名字。

    最后,还是徐庶拦下了众人,只见他率先拿起孙策留下的那张纸,从上到下看来一遍后,交由众人传阅。

    “老夫早就说了,前十必有胡伟则,果真让我猜对了!”

    “向朗也没有意外让人失望啊!”

    ......

    看完后,众人纷纷忍不住讨论了起来,似乎这些人能得前十,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似的,在徐庶的提醒下,他们才停止了各自的显摆,随后连夜将剩下的个名额拟好。

    书院的入学考核至此便完全结束了,翌日江东书院外的砖墙上,贴出了入选士子的榜单,总成绩排前两百的士子名字按着顺序一个个地写在榜上。

    这个名单出来之后,倒也让人无话可说,毕竟如此结果可以说是已经照顾到了方方面面,其余众人,按照孙策的意思,有一部分是出身江东士族的,有一部分是出身淮南士族的,有一部分是出身荆州和益州士族的,有极少数是出自孙氏宗亲的,剩下的都是出自寒门。

    仅仅从这榜单上来看,倒也应得上孙策在外宣传的“不论门第,唯才是举”。

    不过,这也仅仅是在外人看来而已,有心之人,仔细瞧瞧,便也能看出点东西来,比如说孙翊这个最后一名,面试后总成绩竟然跃居到了前两百名。

    问题肯定是有的,于是乎,有心人经过询问,得知了孙翊是孙策的同胞弟弟,一些质疑也就暂且销声匿迹了,没办法,谁让人家出生好呢?

    孙翊如今还是可以好好培养的,更何况,历史上有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的典故,若是能把这个忠心的弟弟扳回来,想来以后必定能成为孙策的臂膀。

    ......

    书院考核尘埃落定了,两日后,江东书院便会正式开学,三年之后,这两百名学子只要通过了结业考核,便会立时授官。

    至于下一次的入学考核定在什么时候,孙策原本是打算每年一届的,可是在徐庶等人的劝阻下,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改为了三年一届。

    原因有二,一是孙策目前治下虽然缺少预备人才,却并不需要每年都补充这么多人,三年一补,倒是恰到好处;二则是如果每年一试,士子们也许便不会如从前那般重视了,相反三年一试,士子们会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毕竟若是一旦错过了这一年的机会,下一次就得等到三年后了。

    书院考核结束后,孙策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就目前来看,以书院考核作为推行科举的试验,还算比较成功。

    从各个方面反馈来的消息看,不论是士族寒门,对此还算是比较认同,相比于所谓的察举制,以考核作为任命官员的依据,显然更容易服众。

    士族会为家族子弟更容易做官而开心,寒门子弟也会为有了为官的途径而感到欣喜,虽然录取的寒门士子相比其总人数来说不值一提,不过总算聊胜于无吧。

    通过此次书院入学考核,孙策成功地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如此一来,孙策终于让麾下的士族寒门一同归心了。

    换句话说,若是孙策的政权被推翻了,这些士族和寒门就需要考虑,新的统治者是否会承认考核制度,新的统治者还会继续延续这个制度。

    未知的答案一般不会被人们所挑选,因此,这些士族和寒门大概率会选择在孙策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由于距离入学没有多少时间,家里离得较远的士子们都来不及赶回家中报喜,只好寄出书信通知亲人自己进入了江东书院,而家里距离近的士子们,若是时间够走上一个来回的,定然是要回家显摆一番的。

    正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得以入学的学子们虽然尚未富贵,可进了江东书院,三年后就是九成九的预备官身,也算是准富贵了,有几分得意也是正常。

    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鼓励了他人前来江东书院,对孙策来说是一件好事。

    ......

    时间过得飞快,两日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

    家里较远的士子们,倒是好好游览了一番秣陵附近的景观,江边山下,常常是成群结队的士子们,吟诗作文,好不快活。

    回家的士子们,此时也差不多纷纷赶回了秣陵,一个个看起来都神采飞扬,面色红润,想来在家中地位已然不同。

    钟山北麓,除了那些入学的士子外,还有不少的百姓前来看热闹,整个钟山北麓,都是江东书院的范围。

    从山脚望去,一条蜿蜒的石阶直通山上,石阶两旁,各种亭台楼阁遍布山间,书院内外,早已经被大量的侍卫司士卒所严密管控起来,山脚下,巨头上雕刻的“江东书院”四个大字,飘逸有神,让众多士子为之心折。

    孙策今日并没有穿着甲胄,只是素衣青衫,乌黑的长发挽在脑后,随意的站在那里,便让人感到了一股子巨大的压力。

    所有士子士子在心里都清楚,那就是江东之主,征南将军,吴侯孙策!

    孙策微微一笑,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主人,他有必要进行一次开学宣讲,目的嘛,当然是要让这些士子们明白,谁为他们提供了进学的机会,谁让他们能够做官,以及他们应该为谁效忠。

    站在牌坊下的孙策,看着牌坊外,站的整整齐齐的两百名士子,缓缓开口说道:“诸君皆是当世人杰,历经三日考核,一日面谈,凭成绩站在了这里,想必有人会问,我是谁?

    我乃江东孙伯符,是我给了你们在江东书院进学的机会,也是我给了你们在三年后一展才学的可能,我会负担你们在书院内三年的花销,更会给三年后的你们铺就金光大道,而你们则是未来替我施政地方的希望!”

    说到这,他的眼光扫过众人,随即笑着问道:“尔等可会负我?”

    话音一落,便有不同方向的士子同时挥动着手臂,高声答道:“必不负吴侯!必不负吴侯!”

    接着所有都跟着齐声喊了起来,他们言语慷慨,激动不已,这显然是孙策最想看到的场面,稍微等了一会儿,他还是朝着场间微微压了压手,让那些声音停了下来。

    “既然尔等不负我,我必不负尔等,从今天起,尔等便是江东书院的一员,还望诸君努力奋进,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