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野君王 »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二天,新来的同学都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当老师问到刘秀时,刘秀自然选择了《尚书》专业。因为从昨天拿起书来看的时候,他就爱上了《尚书》。其他书可以读,但是要研修的话,他只愿意研修《尚书》。

    刘秀既然这么热爱《尚书》,人又非常聪明,在学习的时候应该非常刻苦,成绩应该很好吧。

    很遗憾,刘秀同学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听课不是特别认真,课后作业不管是书面论文,还是小组讨论,都完成得不好。甚至下了课连好好读读课本的情况都没有。课余时间,有些努力学习的同学,会不断阅读、背诵课文内容;刘秀则把书本一丢,和那些不愿学习的同学出去逛街。

    繁华的京城长安,当然是闲逛的好地方,有做买卖的市场,有汇聚三教九流的走马斗鸡场,有露天的和登堂入室的聊天场所……深入长安社会,你会交到各种身份的朋友,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了解最新政治动态。比起手捧书卷苦读,刘秀更愿意深入长安的江湖。

    刘秀的这些表现,在老师和那些努力学习的同学看来,这就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可是,刘秀对他的时间安排却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在刘秀看来,学习《尚书》最重要的不是背熟课本内容,就某个主题写出一篇精美的论文;学习《尚书》要把握其要旨,最重要的是学习像尧、舜、文、武等圣王那样,治理天下,造福万民;而像舜尧那样的圣王,都是深入社会,走进百姓的生活,却不是一头扎进书卷里,咬文嚼字,皓首穷经;以尧舜之心进入社会,关心百姓,洞悉世事,才有可能成为尧舜;咬文嚼字,皓首穷经只能成为博士;任何学问的目的都应该是把学问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而不是停留在学问本身上面。

    刘秀就做学问而言,可能会被评为差生;但是,就学习《尚书》而言,他是真正领悟其要义的。

    就这样,老师眼中的差等生刘秀,顶着太学生的名头,住着国家为太学生提供的宿舍,积极地融入社会,混迹于江湖,开始了他学像舜尧的旅程。

    这期间,刘秀主要作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交朋友。在太学,交朋友是最有条件的。同年级的,同学科的,同宿舍的,有共同爱好、兴趣的都是相交的对象。刘秀结交了一大批朋友,其中有几位成为他后来创业之路的跟随者。

    一位叫朱祐,跟刘秀是老乡。朱祐的娘舅家是长沙王刘发的另一支,每次去舅舅家都能见到刘秀兄弟。他们过去就熟悉,现在又一起读太学,关系就越发亲密了,朱祐和刘秀可以说情同手足。有一次刘秀病了,需要蜂蜜拌药却没钱买,朱祐就替他买了一罐。到后来,刘秀做了皇帝,有一天,突然想起了好兄弟朱祐为他买的那罐蜂蜜。想到当时朱祐经济并不宽裕,那罐蜂蜜是满含情意呀!刘秀是个特别重情义的性情中人,想起当年那罐蜂蜜的情谊,一激动,赐给朱祐一石白蜜。大大咧咧惯了的朱祐不知怎么回事,刘秀对他说:“现在一石白蜜,也不足以回报当年你替我买的那一罐蜂蜜,只是表达我内心的感念之情!”

    除了朱祐,还有一位同学叫邓禹。

    邓禹比刘秀入学晚,年龄也小,是小学弟。别看邓禹年龄小,却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见识非凡。

    邓禹家境富足,小小年纪就被送进太学深造。来长安的时候,刘秀已经在长安地面上混的很开了。邓禹发现这个刘秀不是一般人:性格开朗,谈吐幽默却不俗气;在有地位有身份的人面前挥洒自如,毫无卑怯之态;面对贫苦卑微的人,总以平等的态度接纳,很自然地融入他们,仿佛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明明手里没有多少钱,却常常出手帮助人;平时谁遇到什么难题,他总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素有识人之明的邓禹见到刘秀,马上就被他的人格魅力给吸引了,他断定这个被有些人认定成绩不好,没什么大前途的学哥绝非常人,他的前途不是那些俗人俗眼能认识的。从此,邓禹在长安的日子里就跟随刘秀身后,甘当小弟。

    这时候的邓禹年龄还不到二十岁,小小年纪,有如此眼光真的是不简单。

    除了交朋友,刘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做生意。

    比起吃饭都成问题的贫民,刘秀算是富农。可是比起长安城到处可见的富二代,刘秀就是穷人了。身为穷人,在富人扎堆的长安混,少不了要花钱。到哪里弄钱?伸手向家里要,作啃老族,那不是刘秀的性格。别说他父母早亡,无老可啃;就算是家里的叔叔和哥哥照顾他,要给他捎来些钱作为用度,刘秀也不肯要。在他看来,二十多岁的自己,已经长大了,在经济上继续拖累家里,不是君子所为。

    不向家里伸手,那就或降低生活标准,谢绝一切不必要的应酬,或跟有钱的人身后混,吃喝别人的,这两种生活也不是刘秀选择。他既要深入江湖,融入社会,又要独立自主,不看任何人脸色。刘秀的做法就是创收——做生意。

    一开始,刘秀手里有点钱,他深入调查之后,发现在长安可以买一头驴搞出租。但是一打听,自己手里的钱不够买一头驴。这个难不倒刘秀,他找到同宿舍的同学韩子,问他愿不愿意合伙买一头驴,搞出租,赚点钱花。韩子同学家里条件也和刘秀差不多,来长安之后,盘缠钱剩下也不多了,正愁剩下这点钱在长安怎么开销。没想到刘秀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赚点外快的途径,就欣然答应。于是,刘秀在长安有了一个进钱的生意。

    后来,随着对长安越来越熟悉,刘秀又发现了赚钱的生意,一个是贩运粮食,一个是搞药材深加工。所谓药材深加工,就是把药材收来,搓成药丸卖给药店。

    刘秀做事认真、踏实,与人交往讲诚信;看事看的准,善于把握商机。一开始,小生意不大,一点点的做,积累一些资金之后,再渐渐扩大。慢慢地,刘秀赚的钱越来越多,不仅够他在长安广交朋友的开销,还有剩余可以帮助一下贫穷的同学。

    交了一大群朋友,手中有些活钱可以支配,刘秀干的第三件事就是更深入地参与社会实践。他深入了解国家政策,以及这政策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深入各行业,了解行业规则;走进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纠纷,以及解决纠纷的方式。

    刘秀上学期间,除了做生意就是交朋友,还捎带深入参与社会实践,他的功课怎么办?史书上对刘秀的学习成绩给出的评价是“略通大意”。这个“略通大意”,就是能明白个大略,不够精细。按今天的标准来说就是混个及格。

    这么看来,刘秀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这个评价是当时的老师给的。也难怪,如果你当老师,班里有个学生,整天忙着交友、做生意、参加社会实践;对功课从来就不大上心,糊弄完作业就赶快走了,你也不会给他好评。

    就着学习《尚书》来说,根据刘秀的行动来评价,他应该是学的最好的。别人学习《尚书》只停留在学术上,刘秀却把从《尚书》学到的理论落实在了行动上;别人学习《尚书》作了博士,刘秀学习《尚书》成就了尧舜之业;别人的答卷在纸上,刘秀的答卷在脚下;别人学习《尚书》只学到了皮毛,刘秀却掌握了《尚书》的真意;在他之前没有谁真正学明白《尚书》,在他以后,也极少有人学懂。刘秀是最像舜尧的一个人。

    这话你如果不信,可以看看,尧、舜、禹、汤、文、武,哪一个人是书房里的书呆子?他们哪一个人不是深入生活的行动者?不是在处理各种事务中表现出卓越的应变能力?不是因心系天下而努力奋斗,最终创造一个太平盛世?学习《尚书》,应该是效法尧舜禹汤,而不是作一个博士。从古至今,人总是偏离了经典所要表达的真意,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