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五十四章 军队改造

第五十四章 军队改造

    “打!打!”

    “杀了他!杀了他!”

    “啊——!”汪梦锡从梦中惊醒,大喘着粗气,整张背都已经汗湿。

    这几日的经历已经快把他搞出心理阴影,看诉苦大会倒没什么,但是公审大会上的惨烈场面让他连做了三天噩梦。

    李弘手底下的兵力不够用,哪里都要人,乡下只能临时招募青壮维持诉苦和公审的秩序。

    但是有些地主太过恶贯满盈,连他家的家奴都对他恨之入骨,维持秩序的青壮根本把握不了场面,甚至有的青壮带着对地主的恨意会加入到老乡的泄愤行为当中去。

    搞出几次事故之后,李弘终于明文做了公审时的纪律规定,再出现这种放任老乡殴杀地主的事情就要罚田。

    李弘治下的地主就没几个能有好下场的,只有那种真正的大善人能逃过公审,但是这样的地主少之又少,小半个沔县的乡村都分了田才出那么一个。

    这户地主公审时,全村的百姓都在说老爷的好话,诉苦也诉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李弘听说以后派人给这家地主刻了块匾,上书积善之家四个大字。

    围观几场公审始末,看到无比血腥的场面,汪梦锡当场就吐了,饭都没吃几口。

    汪梦锡反复梦见地主被殴杀的血腥场面,说什么也不愿意再继续看公审。

    后半夜一直没睡着,汪梦锡顶着一双黑眼圈起床,今天总算是恢复了点食欲。

    但是看着眼前的麦粥,他总觉得这玩意有点像脑浆,又是一阵反胃。

    勉强把麦粥吃了一半,便再也吃不下。

    此时程小楼走进屋子,见他瘦了一圈,关切问道:“你是不是病情加重了,我可以带你去看郎中。”

    汪梦锡摆摆手表示不用,他的风寒早好了,现在完全是被吓的。

    “吃完赶紧动身吧,都休息几天了,今日还有一场公审呢。”

    “还看?”汪梦锡腿都软了,哀求道:“麻烦程科长代我通报团长,就说我愿意投效,请求安排我去做些别的事情,不要再让我看公审了!”

    程小楼笑道:“好,没问题,不过我太忙了,我安排几个人送你,你自己去县衙跟团长说吧。”

    “多谢。”汪梦锡拱手。

    等他到了县衙向说明情况,李弘和杨算都很高兴,决定将他送去扫盲速成班教书。

    不管是军队里的骨干还是乡下大同社的干事,能识字都的不多,文化水平亟待提高。

    现在李弘手底下文化程度最高的也就是秀才,汪梦锡目前算是顶尖人才。

    至于以后?

    以后势力发展起来秀才举人可能只能算是中坚力量,若是不想在扫盲班干一辈子,就看他是否能够真心投效了。

    把汪梦锡安排好以后,李弘继续头疼军纪问题。

    扩张带来的问题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自己那些从小康镇带出来的老兵倒是没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新编入的队伍却不是很好管教。

    新兵大多是城市游民或者流民,身上本来就带点痞性,不太服管,再加上自己这边人手实在不够,各个班长都原地升排长打散分到各个新兵连里去了,还是缺干部。

    新兵没什么杀地主分田地的远大理想,听说李弘的队伍管饭,而且能吃饱,便一窝蜂跑过来参军。

    原先他们大多都是受欺负的人,可是现在加入暴力武装团伙之后却开始欺负别人。

    报复过去欺压过自己的人这种事都算轻的,有几人甚至利用自身身份敲诈勒索商户。

    若是过去被欺负得太惨,得势之后报复回去把人杀了,这都还算是情有可原,李弘还可以从轻处罚,大不了将其从军队中开除出去再判罚杀人的罪过。

    但是抢劫、敲诈、奸淫这种行为就是单纯地施暴,严重败坏李弘手下队伍的形象。

    挑了个日子,李弘亲自在菜市口处决了几个敲诈勒索比较厉害的兵,吓得有点勒索行为但只搞点酒水钱的兵纷纷将侵占的财货还给苦主。

    即便如此,李弘也没有放过他们,将他们各打二十鞭子之后统统开除出队伍,同时也严厉批评了各个连排长。

    情节轻微没有被开除的,统统关三天禁闭。

    本来李弘不想在军队里保留肉刑,一方面肉刑过重容易造成非战斗减员,另一方面容易引起哗变。但是他发现不搞肉刑真是一点震慑力都没有。

    但真正体验过关禁闭的兵都宁愿挨鞭子。

    挨鞭子只是疼几天,关禁闭可是几个月甚至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想必等时间长了,士兵们真正害怕的就不是挨鞭子,而是关禁闭。

    三个营长没有受罚,但是他们自行领罪,回去之后狠狠开始抓纪律问题。

    李弘也不再让杨戌再当警卫连长,让他去做了军法官。

    这小子搞军队管理搞得一塌糊涂,但是罚起人来真可谓是铁面无私,一点都不讲个人情面。

    同时,李弘还别出心裁地搞出了指导员制度,位置暂时先空着,等汪梦锡的识字速成班第一批学员毕业了,就让他们下到各个连队去。

    这些指导员不仅要宣传大同社的思想,还要给士卒讲解军法纪律,关心士卒生活,给士卒读书写信,但是不参与指挥工作。

    总之一句话,军务方面的事连长管,生活方面的事指导员管,互不干涉。

    等县城里各项事务都差不多了,李弘决定退出县城去,临行前给杨算交代道:“县城不是适合练兵的地方,我决定还是先搬到乡下去,等训练好了再回来布防。先生这里我给您留一百人,城里不听话的该杀就杀,办事的吏员过几天我会给先生送来。若是他们日后腐化堕落了,还请先生不要手软。”

    杨算捋着胡须笑道:“城中原本盘根错节的地头蛇都被你拔干净了,剩下的几个也构不成什么威胁,你就放心去吧,县里有我。”

    他没想到分田对城内大户的打击有这么大。

    原本他还想不明白有自己作内应李弘为何不直接攻城,还要装模做样敲诈大户,若是把城破了直接都杀了不是更方便快捷吗?

    等李弘进城,对那些不反抗的大户们真的分文不取只分田,杨算还觉得李弘有些心慈手软,还劝谏过李弘要对大户们狠一点。

    但是等田分下去之后,李弘下令在本地禁止土地买卖,田产的授予和剥夺一应由大同社管。

    大户们这才发现自己东山再起的路子都被李弘给断了,靠家里的那点浮财根本养不起那么多家奴,才一个月的功夫就有不少大户选择跟大部分转为雇工的家奴解除合同让他们自生自灭。

    钱多的,都跑到外地重新置办产业去了,

    钱少的,田没了,家奴散了,又不敢反抗李弘,只能被迫从商,不用李弘来直接搞大屠杀。

    古往今来,在这片土地上无论商人们如何富有,哪怕是真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也是当权者刀俎下的鱼肉,社会地位远远比不上其占有的社会财富。

    即便有些商人有了一时的社会地位,其也要放弃商人的社会身份才能保住这一地位。

    而且城里和土豪们有牵连的大小官吏也都被李弘杀了个干净,现在城中剩下的大户无论再怎么有钱,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再是杨算的对手。

    也有大户投靠李弘的,但不多,而且也没几个人才。

    县学里的子弟在李弘进城的时候就跑了,剩下的都考不上秀才,大概率也不是真心投靠,李弘安排他们去乡下跟着程小楼搞宣传工作。

    至于杨算,他还是继续用着李镜典的名字,让这个死了有半年的贡生继续发挥着最后的余热。

    只要李弘不占县城,知府就不会作声。

    丢城失地的罪过,他一个知府还担不起。

    若是朝廷真怪罪下来,抄山西李家去吧,跟陕西杨家半毛钱关系没有。

    只可惜沔县秋粮已经送到府里去了,夏粮还未开征,此时李弘的后勤压力还是有些大,养不起全脱产的职业军队。

    接下来工作重心抓两头,一方面要训练新兵,另一方面要尽快恢复生产,从地主家抄来的粮食够吃一段时间,可也只够吃一段时间。

    军队干部在劳动队和农会里的职务都卸了下来,另外交给专人去干。

    到了乡下,士兵们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训练,饭菜仍然给足管饱。

    即便军法很严格,即便劳作和训练都很辛苦,全团上下还是充满了干劲。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李弘又下令搞官兵一体,军官和士兵在日常生活待遇上是相同的,吃住都在一起。

    称呼上也有所改变,军官叫指挥员,士兵叫战斗员,谁也不比谁高贵。

    每当休息之时,各连的指导员便开始对士兵们嘘寒问暖,先扯家常拉进关系,熟络以后再做宣教工作。

    当然,宣教的大同思想是经过通俗化改造的,不然大字不识的大头兵根本听不懂,人人能有房住有衣穿有田种有饭吃,这种口号才是士兵们喜闻乐见的。

    但其实这些刚从扫盲识字班毕业的指导员也很迷糊,为了尽快下到连队去,字儿都还没认全,搞宣教工作的时候只能现学现卖。

    遇到理解问题和不认识的字儿,这些指导员还得临时走开再去问汪梦锡。

    团路有几个卫所的逃兵,做了流民之后辗转流亡到沔县,李弘征兵时被吸纳进队伍。

    李弘手下士卒的待遇可比卫所的军户待遇好得多,这几个卫所兵出身的兵员训练的积极性异常地高,他们很怕失去现有的生活。

    如今的大明卫所,军户们几乎成了军官们的家奴,卫所的军屯田也成了军官们的私田。

    那几个从卫所逃兵在感受了团里的生活之后不停地给战友们讲自己在卫所时所收到的压迫,甚至惊动了李弘。

    卫所兵也是苦大仇深的群体,这都是潜在的发展对象啊!

    ……

    正当新兵训练走上正轨,春耕工作也火热展开之时,李弘派到汉中府去的探子回来了。

    说是探子,但还是做的行脚商的行当,打听不到府衙的情报,但是可以从府衙的各种变化里面寻摸出些许蛛丝马迹。

    “怎么样,知府有什么动作?”李弘问探子。

    探子答道:“没有,没听说知府在招募乡勇,只晓得府里没几个兵,由着县里还没被咱们占的地方闹暴动。听说北边流贼也闹得厉害,府城周边聚了不少流民,我亲自问了几个,有从北边逃过来的。”

    陕北的农民起义居然影响到汉中来了,这让李弘不得不警惕。

    流寇的打法可跟他不一样,抢完一个地方就跑,规模没发展起来之前绝不当坐寇,万一打到自己这儿来了就麻烦了。

    李弘又问:“沿路的情况呢?县里其他地方的起事都怎么样了?”

    探子答道:“一塌糊涂,跟原来李子沟村一个样,地主老爷被抄了家杀了头,杀头的成了新的地主老爷,我听说有些乡里那些反贼头子互相之间还在闹呢。”

    李弘讥讽道:“分赃不均。”

    探子奉承道:“是的,他们哪儿比得上团长您……”

    “去去去,一边去,去卓科长那儿领赏去。”李弘不接受这种奉承。

    他是工科出身,对明末的了解仅限于中学时期读过《明朝那些事儿》,总记得崇祯二年好像有件大事,但总想不起来具体是啥。

    过去力量微小的时候自然不必去关心崇祯二年到底会发生什么,但是现在自己占了半个县,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不过眼下当务之急,一是紧盯府里和巡抚的动静,二是防备随时可能从任何地方蹿出来的流寇,三是解决掉县里自发起事的其他反贼。

    有眼力见的都主动投奔李弘了,还有几个暴动之后做起了地主老爷的春秋大梦,甚至在和李弘地盘的交界处还产生了些许小摩擦。

    周边几个县的农民早就蠢蠢欲动,要是不尽早将他们解决掉,等暴动的火焰越烧越大,手里有粮食的李弘可就成他们要抢劫的狗大户了。

    探子刚走出门口,忽然想到什么,又折回来汇报道:“团长您的家人我也打听清楚了,我没敢擅自联系,下次过去要把他们接过来吗?”

    李弘赞赏道:“没联系是对的,暂时先不用,等咱们占了府城再说。”

    等占了府城,可得好好跟这些所谓的“家人”叙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