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三十四章 再挖一个坑

第三十四章 再挖一个坑

    一番你来我往的自我介绍和互相恭维之后,李弘总算搞清楚了来人的身份。

    这所谓的曹先生的确来自山西商帮,也的确是借钱给李镜典买官的东家派来的。

    东家是在山西颇有实力的曹家,那边长时间收不到那李姓会计的回信,便派了家里的旁支掌柜曹汝述过来看看。

    杨算和师爷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师爷帮着编了会计已经病死所以没回信的谎言。

    本来,杨算急着叫李弘回来也是怕泄密,想着事情漏了赶紧一起跑路。

    但是曹汝述对此没说什么。

    一方面,李镜典买官全程都是章才茂跑的,自己根本没有出面,仅仅是在借款合同上画了个押,债主根本不认识李镜典。

    另一方面,曹汝述对那姓李的会计的死反倒有些庆幸。

    毕竟,一个会计死了在很多地方都能少很多麻烦,而这买官的县令也没说不认账。

    所以在李弘回来之前,三人反倒讨论起了合作做生意的事情。

    一个想着把债主瞒过去,好多活一段时间。

    一个想着再从欠债的身上榨出点油来,这些油水可都是自己独得的。

    还有一个,则一心想着靠晋商的资金兴修水利,给旱田灌点水。

    主打一个各怀鬼胎。

    李弘心知三方都在想什么,也开始了自己的筹谋。

    既然从李镜典的债主这里泄露冒官的风险已经解除,那这个债主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下?

    等曹汝述回客栈休息之后,李弘特意去了解了一下晋商是个什么东西。

    明朝初年,由于北部的边患压力巨大,朝廷不惜重金加强人力物力在长城沿线排兵把守。

    这一项政策的实施摆在眼前的就是解决前方士兵的温饱问题。

    起初仅凭明政府独自的力量运输大量物资至塞北,费时费力又消耗大量财力。

    到了万历年间,“辽东、宣府、大同、延缓四边镇,每年边饷原额仅粮食就有250余万石。此外,还有布、花绒等军需,简直就是大明放血槽。

    大明中央朝廷为了解决边镇财政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开中制。

    所谓的开中制是指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的粮仓,然后就可以向政府换取贩卖食盐的盐引。

    山西商人在江南收粮,再将粮食运往边仓,获取朝廷颁发的盐引进行食盐售卖从中获利。

    久而久之,商人们意识到运粮至边仓的过程中无论是财力上还是人力上都消耗过大,于是山西商人又出了商屯。

    由商人所召集的劳动力进行荒地开垦,粮食生产,就地入仓。

    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敏锐的商业嗅觉,山西商帮赚得盆满钵满。

    手里有了余钱,自然要搞点金融活动。

    比如放贷。

    但市井小民哪里还得起贷?

    于是商人们就把目标瞄向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买官者。

    等官员上了任,不怕他还不起。

    所以不仅是山西商人,全国的商人都把手里的余钱汇集到北京,有专人给需要买官的举人或贡生牵线借钱。

    李镜典就找山西商人借了一万五千两。

    按理来说,沔县是一个偏远小县,县官根本不值这么多钱。

    但是卖官的也有自己的操作。

    先低价许一堆大县的主官出去,引诱一群举人和贡生来买,收了钱只兑现几个。

    只要说上面压得紧,买官的还不得老老实实加钱?

    也不怕被坑的士子们闹。

    敢卖官礼部官员头上都有人,闹到上面去,内阁里边还是他们的人,以后的仕途还想不想要了?

    一番了解之后,李弘意识到此时大明的商人也是一群无利不起早的人。

    给乡下大户挖完坑,李弘决定再去给大商人挖个坑。

    而且晋商手里有粮食,在把他们推进坑里之前,少不得有需要用到他们的地方。

    翌日,和杨算打了个招呼,李弘又带着师爷来到客栈。

    李弘到客栈寻摸一番,见那曹汝述正在和旁人一起吃饭,大声喊道:“曹先生!”

    曹汝述一看是昨日在县衙见到的少年,拱手笑道:“啊,是县尊的高足,找在下所为何事?”

    李弘大咧咧坐到曹汝述那一桌,又亲自给桌上所有人斟茶。

    除了曹汝述那一杯,所有人的茶杯都是满的,都快溢出来。

    曹汝述心知这是赶人的手段,和其他人告罪几句,换了一桌。

    “曹先生,此来有要事相商,还请雅间叙话。”李弘故作神秘。

    曹汝述听闻此言,便吩咐客栈小厮将桌上的酒菜撤了,又开了一间单间,叫了几个好菜。

    等菜上齐了,李弘说道:“堂尊昨日有些事不方便讲,今天特委托我来与曹先生商量”

    曹汝述开口问道:“堂尊所为何事?”

    “那自然是生意上的事。”李弘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请讲。”曹汝述亲自给李弘斟了一杯酒。

    李弘将杯中的酒水一饮而尽,道:“县尊要在这沔县兴修水利不假,可先生你也知道这事情不赚钱,所以县尊另有一桩大生意要与先生谈。”

    “哦?是什么?”

    李弘问:“先生可知这沔县地界有矿山?”

    曹汝述听闻此言,抿了一口酒,表现得不怎么在意地道:“自是知道的,可我听说规模不大。”

    “先生有所不知,只因这沔县码头货运量小,而且矿上工人也人数不多,挖出来的矿多了便运不出去,所以才如此小规模。只要先生肯出钱多招工人,让矿山开采规模上来,那矿还不是一船一船地往外运?”

    曹汝述琢磨了一下,朝廷严控矿产开采是因为曾经两次大规模的矿工起义,但实际上民间违反禁令私自采矿的现象层出不穷。

    这些私自开矿的人不是无业游民,就是底层官吏聚集囚犯蛮夷开采。而当地主管官员的态度也很明确,规模小就直接处置,大则恳请调动官军剿灭。

    现在一县之尊主动邀请参与采矿,这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

    曹汝述很是心动,但样子还是要做的:“不行,万一朝廷的税监下来,该当如何?”

    李弘听这话就知道他动了心,于是说道:“先生,就算税监下来要查,到时候先生把投进去的银子抽走,再推几个矿主出来顶包,能有什么风险?”

    曹汝述犹豫良久,说道:“我要先去探查一番周边矿脉。”

    “请便。”

    然后,李弘突然又想起程小楼,眼睛一转,说道:“先生,这生意算是谈成了,小子还有件私事需要您帮忙。”

    “何事?”

    “请先生帮我找个死人过来。”李弘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