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十八章 中秋

第十八章 中秋

    杨算姓杨,杨老爷也姓杨,二人都自称是弘农杨氏。

    李弘觉得场面有点尴尬。

    但两位弘农杨不觉得尴尬,当场就对起了族谱。

    从东汉的关西孔子杨彪对到唐朝越公房的杨嗣复,一直对到正德年间两家人居然还在一个谱上。

    从五代开始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地位。

    于是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兴盛,最终形成了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的局面。

    到了大明朝,哪家人没个家谱都不好意思出门。

    最终导致明代之前的谱系可信度极低,几乎没有不攀附名人伟人的。

    所以两家人是不是真的都是弘农杨氏越公房的后人还要打个问号。

    但是不妨碍两人拉关系。

    最终对完族谱,杨算居然还比杨老爷高一辈。

    这可让李弘看了个大乐子。

    杨老爷本来是准备以外爷的身份压杨算这个世叔一头,却没想到这世叔从娘家人这边算反倒还成曾祖爷了。

    但起码关系对上了,接下来要说的话也方便些。

    “虽然我还长老先生一辈,但毕竟已经分了家,小生还是称呼您为先生。”

    杨老爷本来很不高兴,听到这话眉头舒展了不少。

    “那老朽就妄称一声小友。”

    最终是杨老爷坐主位,杨算坐客位,李弘站着。

    杨算说道:“不瞒老先生,小生在山西做得好生意,现在商号还缺一个二掌柜,我这世侄聪颖,能当大任,还望老先生成全。”

    杨老爷为难道:“朋友你也见到了,现在我们两家就这么一根独苗,现在我那薄命的女儿女婿都已经去见了菩萨,这弘儿长成人之前定然是要待在我们杨家的,哪儿也不能去。”

    杨算叹道:“可怜我那兄长,若非我偶然路过咸宁县遇见世侄,只怕侄儿也要饿死在城墙下。”

    意思很明显了,你们两家共有的独苗命是我救的。

    杨老爷似乎知道杨算要来这么一招,拍手道:“真是多亏了朋友,老夫略备了些薄礼,以谢阁下救命之恩,还请笑纳。”

    很快,管家老魏就端着一个托盘进来,托盘上盖着红布。

    李弘瞟了一眼,红布下的高度和赵老爷送银子时银锭的高度差不多,但是分量还要少点,估摸着还不到一百两。

    李弘暗地里翻了个白眼,亲外爷给的还没陌生人给得多。

    “先生可使不得,在下非为求财。”

    杨算见此情形直摆手。

    杨老爷略带轻蔑地抿了一口茶,给了老魏一个眼神,接着又说道:“你先看看再说。”

    老魏收到杨老爷的眼神指示,轻轻掀开红布,托盘上赫然是八个金锭子。

    杨算看了看金锭子,又看了看李弘,面色迟疑。

    “朋友算是于我家有大恩,无奈家中拮据,还望不要嫌弃。”

    杨算起身笑道:“老先生真是说笑了,举手之劳而已,怎敢受此等大礼。”

    边说边把金锭子往袖子里塞。

    李弘在一旁看得都呆了。

    不是据理力争吗?

    不是争不过就强行带走吗?

    怎么就直接收人家钱了?

    先生,咱俩说好的不是这样的啊。

    等杨算收好金锭子,老魏默默退出去。

    两个老的又假模假式地互相恭维着聊了一会儿,留李弘一个人站在那里凌乱。

    长辈你一言我一语之间往往就能决定一个后辈的命运,两人明明在讨论李弘的未来,却不曾问过一直站在一旁的李弘的意见。

    等聊得差不多了,杨算起身告辞。

    杨老爷还要留杨算吃晚饭,杨算借口儿子还在客栈,坚持离去。

    李弘追出去,着急问杨算道:“先生你怎么把钱收了!”

    杨算比出八的手势,强调道:“那可是八个金元宝。”

    李弘急得直拍大腿,今后恐怕是真的要做杨家的赘婿了。

    “先生你可害惨我了!”

    杨算安慰道:“再过两日便是中秋,你好好在舅父家过个节吧,等过完节我再来接你。”

    李弘转悲为喜:“先生有办法接我离开?”

    “不是,届时你想办法溜出来,我带你走。”

    “……”

    “先生。”

    “何事?”

    “我谢谢你。”

    “不客气。”

    李弘兄妹就这么留在了杨府,等着一起过中秋。

    杨夫人还是时常想起自己的好女儿,见到李贞就就抹眼泪,李贞因此总是躲着老太太。

    好在杨家二小姐杨淑夏和李贞差不多年纪,加上二小姐还有个同龄的婢女叫小竹,三个小女孩很快已经能一起过家家。

    中秋前一日采买,少夫人又买了个女孩给李贞做婢女,取名小菊。

    杨家显然已经把李贞当三小姐在看待,过完节怕是要给她改名字。

    等李贞玩累了回房里,李弘敲门进去问道:“贞贞,小哥过几天要出去做生意了,你会不会想哥哥?”

    “想!”

    小姑娘脸上没有一点将要离别时伤心的神色。

    和没心没肺的妹妹不一样,李弘愁得不行。

    能想什么办法?

    怎么溜?

    在哪儿接应都没说一声。

    到了中秋这一天,杨家上下都忙碌起来,在院子里、廊檐下挂满了彩灯。

    到了夜里,街上、院内都点起彩灯以助月色,夜间往常缺乏照明的长安城到了中秋晚上将会变得十分绚烂。

    一家人吃饭时,李弘和杨惊春的位置挨在一起,很难不说不是刻意的。

    这就开始想着让两个孩子增进感情了。

    李弘对自己的表姐没兴趣,杨惊春也刻意不和他说话。

    一餐饭下来,两个人没有一句交流。

    吃过团圆饭,女眷和孩子们结伴出游赏灯,杨家父子三人在院子里品茶赏月。

    李弘没那个心情赏灯,把自己关在房里,横竖无事可做,开始读书。

    杨知忠本想拉外甥一起增进感情,却发现这好外甥中秋佳节也在房里读《春秋》,愈发欣喜,坚定了要招赘的心。

    《春秋》这玩意跟流水账似的,李弘读了两个多时辰感觉头昏脑涨,却因为在饭桌上喝了点茶横竖睡不着,只得出门透气。

    在杨家待了两天,还没有好好熟悉过环境。

    沿着连廊散步,慢慢绕到后院,只见有一处小型假山,旁边种着几颗修竹。

    李弘走到假山旁边坐下,隐隐地闻到淡淡桂花香。

    如果这是大明初年,也许这种生活还算不错。

    自己作为外甥入赘想必也不会遭受多少苛待。

    可他知道时间不等人。

    李弘坐了一会儿,感到丝丝凉意,正当他准备起身离去时,假山后面传来一阵响动。

    不一会儿,一个灰头土脸的毛头小子从假山后面冒了出来。

    李弘惊讶地看着杨戌,问道:“你怎么进来的?”

    “狗洞,你家这个是真不好钻。”

    李弘纠正道:“这还不是我家。”

    杨戌不管这些,道:“老爹说让你过完节再来接你,所以我在外边等到过了子时才进来。”

    说完,杨戌掏出前日杨算带走的那几枚金锭子,还有一封信。

    “……”

    “你等一下,我也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