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十章 大学之道

第十章 大学之道

    杨算的病情恢复得很快,但是身体依旧很虚弱,毕竟还在大病初愈的恢复期,身体需要营养。

    加之城里的粮价这段时间涨得飞快,李弘四人现在每天光吃饭得开销都是刚开始时的好几倍。

    但好在白银的购买力在内陆地区还算可以,而且这段实际一直用的都是杨戌的钱,李弘对物价上涨没什么感觉。

    不用再为吃饭问题发愁,大蒜素的产量也趋于稳定,李弘不用再花大量时间研究这玩意。

    于是他开始闲得发慌,每天除了日常的锻炼以外的娱乐活动就是和杨戌打架。

    一个用的是现代部队里的格斗招式,穿越之前最多杀过鱼。

    一个是野路子,却是个真正杀过人的。

    虽然杨戌留了手,最终还是李弘输多赢少。

    不过才几天的工夫,李弘已经能从一上来就被撂倒,到现在能在一炷香的时间内保持不败了。

    一方面,杨戌的虽然招式凶猛,但总结起来就只有几招,除了掏蛋这种防不胜防的阴招,李弘多接个几次就能防住。

    另一方面,李弘给自己安排的体能训练开始见效,除了刚开始那几天肌肉还是有点疼之外,力气是一天比一天大。

    渐渐地,杨戌开始感到不对劲,虽然李弘仍然不是自己的对手,但是自己取胜是越来越艰难了。

    于是杨戌偷偷地学李弘的训练内容。

    但只能学个形似。

    现代无论是健身还是军队的体能训练,动作都脱离生产生活活动,是近现代体育教育逐渐科学化之后的总结,不仅注重强身健体,还注重避免超负荷运动对身体的伤害。

    杨戌哪儿知道这个,在他的认知里,既然李弘做的运动能快速提升打架水平,那自己用加倍的力气去做那些运动,一定提升得更快。

    结果是没几天功夫,杨戌就累得动都动不了,肌肉酸疼得厉害。

    李弘见状,十分热心地为他讲解各个动作的分解和要领,还解释了为什么不能过度运动。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知道吗?”

    杨戌只得老老实实按着李弘指导的来,几天下来,除开最初的肌肉酸痛期,明显感到自己的身体起了变化。

    那些训练项目和动作越来越轻松,以及,自己又能轻松取胜了。

    于是,他确信李弘没有保留。

    另一边,杨算对李弘每天带着杨戌做的运动很是好奇,观察了几天,他问道:“我观小友每日运动似乎没甚效果,但打起拳来一天比一天稳当,却又不似军士操练,这是哪里的训练方法?”

    李弘想了想,答道:“我曾梦见一仙人……”

    杨算摆手说道:“不想说可以不说,不必拿这些话来糊弄我。”

    李弘缩了缩脖子,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杨算这几日教两个还没入门的学生教得也有些枯燥,突然又问道:“小友四书学到哪里了?”

    李弘知道杨算也是闲得发慌,起了教书的兴致。

    想到自己也确实需要学习一下大明官方的意识形态,于是李弘搜刮了一下本时空的记忆,如实答道:“《大学》已经熟读,会背,另三部只是囫囵读过,背得些许名篇。”

    杨算点了点头,道:“此刻无书本,你将《大学》背来听听。”

    李弘立即背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一直背到修齐治平,杨算突然叫停,问道:“你可知何意?”

    李弘知道对方这是在摸自己的底,于是他结合本时空的记忆理解,思考了片刻,答道:“新民而至善即是用高尚的德行去教化人民,新民乃是至善的内容,可小子认为,仅靠德行是不能让人民达到至善境界的。”

    “哦?那你认为该当如何?”

    他指着周围的流民,接着道:“这些民众难道一个有德行的都没有吗?我看未必如此,那他们为何还是沦落至此呢?这和道德无关,和操行也无关,他们沦落至此是因为吃不饱饭,即便他们人人坐地成圣,也解决不了此时此刻没饭吃的问题。”

    杨算探问道:“那你觉得只要吃饱饭他们就达到至善的境界了吗?”

    “当然不是,不仅要让天下人人都吃饱饭,还要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房住,人人得教化。”

    杨算对李弘的理解似乎非常满意,说道:“《大学》即太学,乃是做大人的学问。此大人非彼之庙堂大人,而是一种境界。将明德,这是做大人的根本,新民乃是手段,你的理解没错。另外,你的那番让百姓吃穿不愁,住行教化皆有保障的理解也正是新民的内容,你能想到这处着实有见地。”

    “另外,你背的乃是朱夫子的新民说,阳明公对新民二字另有解释,此刻你不必知晓,应将四书学问基础打牢,日后才好精进”

    李弘接着问道:“那先生以为,至善境界又当如何呢?”

    杨算答道:“你说的那些并非终点,而是起点。但即便是起点,也都要去真真切切地做,而不是空谈心性,不然只做得一个道德先生而已,并非真正的大人。只有懂得这些,脚踏实地干实事,才能做到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杨算此刻看李弘的眼神就像一名玉匠捡到了一块极品璞玉。

    杨算已经四十岁了,给恩主做了半辈子幕僚,眼看就要熬到头,却在辽东被鞑子抓了去,几个儿子都死了,等逃出来时不仅自己一无所有,恩主也下了野。

    杨戌这个义子书读得实在不行,而且一心想着怎么回辽东报仇。

    日后考个武举或许还行,根本不能指望他在经济仕途上有什么发展。

    眼看着自己下半生可能就要在老家教书过活,却不曾想捡到这么一个宝贝疙瘩。

    李弘才十五岁,但是对大学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很多清谈一生的道学先生,要是这块璞玉雕琢得好,日后高中了,自己也算是了却一番心愿。

    而李弘心里也是欢喜得很,这落难先生肚子里是真有点东西。

    虽然今后在大明手底下考学是不可能的,大明都快完蛋了还考个屁。

    而且就算大明不完蛋,李弘也不能接受在务虚的官场上摸爬滚打。

    他深刻地知道,此时的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开始迎头赶上。

    既然来了,就要做点什么。

    既然要做事,那就需要帮手。

    杨算父子就是很不错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