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五世同堂 » 第34章:大年初一上香

第34章:大年初一上香

    周顺菊有生以来第一次熬了除夕守岁通宵,以前在富兰村即便和小姐妹约定好要守岁,但都禁不住下半夜瞌睡虫的召唤,大多蹲到一半就各回各家睡觉。

    陈家几个兄弟一晚上玩了牌又玩抽签活动,玩到最后也论不出谁输谁赢,孙玉梅和陈继生看着一派祥和的场景,两人主动把除夕吃剩的很多菜重新煮成宵夜,吃完宵夜后天都微微泛亮,大家就准备着去庙里上第一柱香。

    每年的初一早上,村里的年轻人都会抢着去庙里上第一柱香,第一炷香是在除夕到初一的开门吉时后才能去上的,拔头筹这种事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种吉祥象征,代表着做事领先好运气也能领先。

    陈元桥还记得小时候他去上香都是等着锣鼓队要上庙里了,奶奶才带着他去,在庙里他也不懂拜拜的方法,只是每次都是等奶奶把香点好黄纸烧完了,奶奶就会把他揽到怀里,将他双手合成掌,用身姿压着他三拜九叩,嘴里都会念念有词道,“这是我的阿孙,是我二儿子陈继生的第四子,他叫陈元桥,家住桃溪村XX号,愿菩萨保佑他聪明伶俐、健康成长、平平安安的……”

    然后奶奶在上完香后回程,又从香炉里抽出三根香,再从庙宇门口的山野草地里挑一枝漂亮整洁的植物,寓意着将菩萨赐予的“红包”带回家,这红包里就是人们去所求的东西。

    大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年年好收成,青年小伙期望能许个好姻缘做份好差事,小孩则希望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人人都有所求,人人皆有所愿……于是将心中所念所想都放在庙里虔诚的祈祷中。

    周顺菊握着三支香和陈元桥从路边摘来的一段小竹叶枝,她笑了笑,“年轻人都好赶早哦。”

    他们都这么早来了,庙里的火炉早已经插满了香,显然有人比他们早到了很久。

    在富兰村她从来没想过上第一支香,因为富兰村要比桃溪村大两三倍,年轻人的数量要多很多,有些男青年对这些事很热衷相信,年年都会比着时间的去抢这第一柱香。

    “是啊,一年就今天祈盼是最好的,我以前都跟他们一起,抢着当第一……”陈元桥笑了笑,给自己折了一节小树枝。

    随着庙里上香的人变多,两人上完香就先走在前头,其他几人在拜拜完之后还在庙里放鞭炮,此刻后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着,沉寂在清晨浓雾里的村庄随着鞭炮声渐渐苏醒,不久后村委会的正厅里,有自发的一组青老年锣鼓队敲起了新年独有的音律。

    “咚~咚咚~打打,咚~咚咚~打打,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打打…………”

    是大鼓的声音,富兰村没有这样的锣鼓队,少一份这样的喧闹,周顺菊第一次听觉得有些意思,探头张望着,看见一只老少皆有的队伍从村委会朝庙宇的方向走来,锣鼓队最前头是两个十来岁的小孩抬着大鼓,敲鼓是一位戴眼镜的男青年,旁边是提着大小锣的两老头,还有两个中年人各自拿着一对系着红绸带的钹……在队伍后面还跟着许多老老少少的村民。

    不一会儿,大鼓的声调转了,主音律是锣和钹的摩擦式地快节奏敲击,一种纯金属碰撞出的音律,别是一番味道。

    在年三天的习俗里是不干活,男人不上山下地,女人不扫地洗衣。

    没事做的男人们喜欢打牌,妇人们则站在村头闲谈话事,锣鼓声从村尾走到街头,一种过年的氛围在音律间泛散,大家皆是满口笑意,好像这三天过得好过得开心,一年都能顺利如意了。

    从庙里上完香的几人回到家,看到孙玉梅正在厨房里忙着,初一早饭是需要吃斋,桌上摆着三道素菜,米是焯水煮了半熟又放蒸屉里蒸,白色的米汤加了红曲糟和碎青菜叶熬了两碗菜汤,还有一碗凉拌豆腐,一碗凉拌青菜。

    孙玉梅嘱咐几人洗个手,她在灶面上倒好了七八杯加了糖的早茶,她说着吉利话让大家把茶给喝了,寓意着茶水能洗刷过往的污秽。

    喝完茶又吃完早饭,大家准备着给在大伯家的爷爷拜年。

    一行人到了陈继万家里,就听见屋里头的喧闹声,时不时还传出一些对话。

    “我们家阿兰的年纪也确实到这了,只是吧……之前也有个族里外媳给说过一个,但她有些自己的想法,我们做长辈的又不太好干涉呀……”陈继万话说得寻常,但意思就有些拒绝。

    黄光辉听出陈继万言谈下的婉拒,他亦不好再强人所难,便说道,“那是的……能理解能理解。”

    不一会儿,里头的人准备出来,陈继万站起身送几人,意外看到陈继生一家子老老小小都站在正厅,他神色一闪而过的诧异,很快又恢复平常。

    但黄光辉走出去看见陈继生和孙玉梅,脸色有些尴尬,还是问候道,“你们正也来了啊?新年好,有空去家里玩哈。”

    孙玉梅看见他身后还站着林家的林景南和一个黄家人,她有瞬间的错愕,正有些奇怪几人怎么初一就出现在这里,就看到大伯在里头叫唤陈继生了。

    “阿生你来了,快到里面喝杯茶。”

    陈元桥几个兄弟姐妹跟着进厨房厅里落座在火炉堆上,见堂兄堂妹还没在家,陈元桥随口问道,“怎么阿民阿卫他们拜年还没回来?”

    陈继万拿着火铲翻了翻火炉,回道,“这不是昨天晚上他们都守岁了,早上去早早去拜年,这会儿还在楼上睡呢。”说罢,他抬抬头往楼上看了眼。

    周顺菊还没见过陈家的大爷爷,见两个长辈在聊天,陈元桥便示意周顺菊去看看爷爷,两人探到侧厅,就见陈如宝正提着一个火笼,他转着身在柴堆里翻找柴片翻火,一把陈旧发亮的烟枪放在一把竹编的躺椅上,躺椅披着一张补成百家毯般的垫子,椅子放着一个小圆桌,桌上摆着茶杯和两叠花生瓜子,离躺椅的不远处做了一个土灶,上面放着乌黑正冒着热气的茶壶。

    年轻时候的陈如宝喜欢喝茶,每日上山下地干活,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闷几口放在土灶上的茶水,年纪大了也改不掉这习惯,时不时都要倒上一杯喝。

    他年纪大了眼色不好,看见厨房厅门口站着人,以为是陈元民,便喊道,“阿民啊,你有没有看到我之前的一只竹签啊,用来翻炭火的,怎么就找不着了?”

    老人总有一个执着,他坚持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明明边上那么多的木柴片,他显然非要找出那只竹签。

    陈元桥默不作声在柴堆里翻翻找找,找出了一枚竹签递给他,陈如宝接了过去,后知后觉发现平常要说他几句的陈元民今天居然怎么没开口。

    他才发现门口站着的不是陈元民,而是……他仔细眯眯眼瞧了下,哦,原来是阿生家那个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