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仙简修仙 » 第 48 章 忆父母

第 48 章 忆父母

    在镇的公共墓园,赢俊站在一道骨灰墙前,望着一块刻录父母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的碑牌,脑中浮现父母的模样,和对父母生前的记忆。

    赢俊对父亲的记忆是从家里养的一群水鸭被抢走开始。

    那时他才几岁的,隐隐记得,当时还没有实行承包到户和改革开放;

    规定每户家庭不可以养超过3只家禽。

    最小的妹妹出世后,家里同时有4个小孩,让本来就困难的家里更加艰辛。

    由于没有足够的厚衣服,到了寒冷的冬天,自己都要和妹妹一起坐在床上,披着棉被吃三餐,基本上不会离开床铺。

    实在没有办法,父亲冒险养了二十多只水鸭。

    虽然已经小心翼翼,却还是刚把鸭养大,就被公社的人发现,冲进家里抢走超出规定数量的水鸭。

    后来实行承包到户,生活才稍稍好转了一些,但还是过得艰苦。

    记得当时自己6岁多,父母都去田里干活;他一个人在家里煮饭,很多是只有一个菜。

    平时没有零食,肚子饿了只有抓把剩饭吃。

    没有风扇和空调,夏天来时热一到晚上睡不着觉。

    家里有一张带靠背的酸枝木杠床,天热时睡在上面会感觉到十分清凉;在只有大葵扇的时代,这是夏天最好的享受。

    但酸枝木杠床宽度仅仅够一个人睡,自己三兄弟就会轮流每人睡一晚。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村里时,不甘于现状的父亲;经过多次的试验,找到一个合理的铝合金用料比例;第一个在村里开办了一间五金熔铸厂。

    从省内几百公里远的ZJ市“三角电饭煲厂”,运回整块铝板挤压铝煲胆后,剩下的边角料;加入一定比例的辅助材料后,熔铸成铝锭再卖出去。

    勇敢带来改变!家里的生活条件日益变好。

    成为村里第二个购黑白电视的家庭(第一户是外国亲戚资助的);

    每一晚都有很多邻居来家里看电视。

    接着又新盖了一间占地150多平方,带院子的二层半楼房。

    虽然请了建筑工人,但为了省钱,到河边码头用平板车拉沙石、水泥和砖都是全家动;虽然辛苦,但开心。

    而三个舅舅和两个姨也会过来帮忙,做拌白灰和水泥等小工工作。

    搬进新房子住,虽然安装了吊扇;但在夏天比较凉爽的时候,仍然喜欢在二楼阳台搭床睡。

    父亲和自己三兄弟,一起躺在床上;望着满天灿烂的星光,谈着家常事,不知不觉就会睡着了。

    为了扩大经营,从单纯进铝板边角料,到回收废旧金属、旧电机、电线、电缆回来分捡、拆解。

    父亲找了一个同村的人和两个朋友,4人一起合伙经营。

    却不想,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

    父亲生命中遇到的第一只白眼狼出现了!!!

    4个人中,父亲和其中一个朋友负责生产和销售,同村的人和另一个朋友,则负责去ZJ市的“三角电饭煲厂”进货。

    却想不到,这两人迅速串通一起,虚大进货重量,虚报进货金额。

    由于那时极少有电子地磅,没有办法对每次都是十多、二十吨一车的进货进行重量核实;而且当时每次进货都是拿现金过去,

    只能按两人提供电饭煲厂出具的单据上面记载的数量金额入账。

    这两人可能是买通电饭煲厂的人,在单据记载了假的数量金额;也有可能两人直接伪作假的进货单据。

    一直到年底盘点时,五金熔铸厂出现巨大亏损,这问题才被发现。

    可惜无法找到确切的证据,最后只能分道扬镳。

    父亲和另一个当时也是负责生产和销售的朋友,继续经营村里的五金熔铸厂。

    另外的两人则去了另一个镇,也是开了一间五金熔铸厂,这对父亲的厂造成了不少的影响。

    同村的这个人,最终也没有好的结果,后来得了不治之症,早早就去世了。

    凭借诚实、有礼的待人态度,父亲的五金熔铸厂很快恢复过来。

    还认识了一位香港的客商,计划合作开办工厂。

    可惜天意弄人,1982年的“桂林空难”夺走了这个香港客商的生命。

    父亲也失去一个飞跃发展的机会!!!

    记得当时父亲和母亲都很伤心,知道这事情的大姨都说这个香港客商很好人;家里的金属折叠椅都是用他送的外汇劵购买的。

    稳定下来的父亲,又和人合伙开了一间钉厂和拉丝厂可惜并不成功,

    不久后就关停了。

    后来又听从在国营藤厂上班的大姨丈(母亲的妹夫)的建议,投资在村里开办了一间藤席厂。

    还让同样在国营藤厂上班的表弟,辞职过来,三人一起经营这间藤席厂;没有想到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决定,另一个白眼狼出现了。

    父亲的藤席厂生产的藤席,以销售给北方的汽车厂为主,用作生产汽车坐垫,经营不温不火;但总的来说还是能赚到钱。

    让已读初中的自己,在学校过住宿生活时,过得比同宿舍的其他同学稍稍好些。

    一到冬天,每个星期家里都会用玻璃瓶装一些蒸熟了的腊肠,让自己带回学校。

    冬天的寒冷会让腊肠和蒸腊肠时溢出的油脂冻在一起,可以保存一段时间。

    吃饭时把腊肠放在从饭堂买回来的热饭下,过一会儿等油脂熔化,

    就可以食用;自己有时也会请同宿舍的同学吃。

    知道自己英语学得不好,父亲又托人购买了一部复读机;

    让自己加强英语的听力和口语练习。

    可惜对自己的帮助不大,一直到高中,

    每次英语测验或者考试,都是60分万岁。

    家里有了钱,也让两个哥哥有机会学会开摩托车,

    却不想一次交通事故,为两人带来了伴随一生的伤害。

    一次两人共同骑乘一辆摩托车,却不小心将车开到村的田里面,

    两人没有叫人帮忙,而是自己合力将摩托车抬回路上。

    不想摩托车是抬回到路上了,却因为那摩托车太重,两人的脊椎都伤了。

    而且回到家,两人害怕责怪,没有将事情告诉父亲和母亲,导致延误了治疗。

    到后来父亲知道后,才带两个哥哥四处医治。

    看过很多医生,吃过很多药,试过很多治疗方法,都作用不大。

    最后两人都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做了手术,才得到一定的好转;

    但并不能完全康复,两人都一直不能做粗重工作。

    这件事家里一直瞒着自己,直到后来自己出来工作后,

    见二哥没有事做,便投了点钱,让他经营饮用水店。

    却由于经常需要搬运桶装水,导致他自体变差,自己才知道。

    知道时自己心中好后悔建议和投资他开这饮用水店,可惜已经迟了!

    唯有让他在短时间内,就将饮用水店转让出去。

    在1988年父亲又认识了一位外商,双方商谈向外商出口销售藤制品,父亲又一个可以转变的机会出现了。

    但让父亲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自己亲手从国营厂带出来的表弟,却瞒着父亲,私下接触这个外商;和外商达成了协议,抛开父亲和大姨丈,自己回到居住的镇区,新开设了一间藤厂。

    父亲虽然愤怒无比,并且立马断绝了和表弟一家的往来,却已无法改变一切。

    连以往逢年过节都去探望的姑婆,也没有再去;只是让住在姑婆家附近的大姨丈帮忙把礼品送去。

    过了几年,才慢慢恢复往来;但也仅仅是在中秋节和过年时,去探望的姑婆;父亲仍然没有原谅这个表弟。

    后来直到姑婆去世后,两家人才恢复正常的交往。

    可能是姑婆去世前对父亲说了什么(姑婆去世时,父亲并没通知自己)。

    在这个表叔女儿出嫁时,自己一家人都去喝喜酒;可惜那时父亲已身患重病,在医院住院治疗。

    父亲去世时表叔和表婶一家也有过来送他最后一程。

    更大的不利情况接着出现了,19*******”风波的发生;导致所有销往北方的藤席都发不出去,大量的货物积压在仓库里。

    一个本地人(以往也有过来藤席厂采购的),利用父亲急于销售藤席回拢资金的心理,运走了大部分货物,却迟迟不付款。

    父亲和两个哥哥不断到他家里追讨货款,却一直找不到人;这人家里,唯有他的年老母亲一个人在,也说已很久无看到他了。

    已读高中的自己,放假回到家时,看到银行的人,晚上也来找父亲,商谈如何归还贷款的事;

    才知道父亲现在状况十分困难,可能到了需要卖屋还贷款的地步。

    感到恐惧的自己,还决定出一点力,希望能帮助家里。

    询问过知道藤席的价格的大哥,便带着两张藤席和几张枕头席;一早骑自行车,去到自己读书的县城,在人多经过的马路边,将藤席挂起叫卖。

    脑中还幻想着一天能卖几千元,十日就有几万元了。

    可惜等待了一上午,有人来看,有人问价钱,就是没有人愿意购买,最后一张也没有卖出去。

    后来不知父亲是和银行协商好还款,还是把五金熔铸厂卖了,

    自己没有再见到银行的人来家里催还款;但五金熔铸厂和藤席厂也没有再开工了。

    母亲也进入村里一间有几百个工人的港资织袜公司工作。

    负责织袜公司饭堂米、盐、油、肉和菜等食品的采购;同时还要负责煮织袜公司管理人员的菜肴。

    每天早上4、5点就要回到公司,和公司的司机一起去市场采购新鲜的肉菜。

    回到织袜公司还要不定时通知米、盐、油等食品的供应商送货;验收供应商送来的货物。

    同时母亲还要负责村民小队的出纳工作,不但要记账;有时还要去崔收村民小队土地、厂房出租的租金;年底时又要计算每个村民应分的分红。

    导致每天回家后经常工作到深夜,造成长时间睡眠时间不足够。

    几年下来,便出现头痛的毛病;虽然外资织袜公司的老板多次挽留,最后还是不得辞职。

    而这头痛的毛病后来还是一直困绕着母亲;虽然多方设法医治,都没有办法根治得了。

    没有了五金熔铸厂和藤席厂,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父亲开始到处寻找适合自己做的生意。

    期间也遇到过骗子。

    其中就有人说要和自己父亲合伙经营铅出口,说是只需要将铅铸造成铅球或者杠铃,就可以用于出口了,一年做几千万销售,但要父亲出80万元的资金。

    自己当时听到,并没有感觉到什么问题,反而觉得父亲有机会赚大钱。

    但父亲却没有相信这个人的话,最终没有与他合作。

    后来回想起来,那时直接将金属材料铅出口,应该不合法的吧?

    不然也不会将铅铸成铅球或者杠铃,假装成工业产成品才出口。

    这时那个背叛父亲的“表弟”却找上门,请求父亲帮助他。

    据说是因为有批货物被海关扣留了,知道父亲认识的朋友多,想请父亲帮忙疏通一下,父亲当然并没有理他。

    也许是父亲人品好的的原因,很快他又认识到一位香港人。

    这位香港人是葛兰素香港公司的香精工程师,善长调制香基——食用香精的浓缩液。

    经过多次协商,在村里成立一间合资香精公司。

    香港工程师负责出资金和技术,父亲则负责在村里以大哥的名义买土地建厂(那时还没有工业地出售,村里的地也只准卖给本村人),和负责办理香精公司开办所需的全部手续。

    厂房建好,合资香精公司开业后,两个哥哥都作为生产工人先后进入到公司工作。

    利用香精工程师调配好的“香基”,加入棕榈油稀释,用机器再加工后,就可以出售了。

    大公司的工程师技术过硬,好的“香基”,让生产出来的香精质量有保证,销售局面很快就打开了。

    像美怡乐雪糕公司等当时比较出名的公司,也是公司的客户之一。

    后来香港工程师还向父亲透露,打算辞去葛兰素香港公司的工作,

    追加投资,再进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把“香精公司”东面的空地也购买了,扩大生产规模。

    可惜父亲始终都没有等到这个好消息的落地。

    后来据说是因为香港工程师舍不得放弃在葛兰素香港公司的上百万元的年薪,也有可能是工程师提出辞职后,葛兰素香港公司通过加薪来挽留住她。

    反而派了一个亲戚,来“香精公司”负责销售业务。

    第三只白眼狼出现了!!!

    这个亲戚接管销售业务后,“香精公司”的销售额就一直不断下降,

    接着经营出现亏损;

    再到后来长达一年多发不出工资,最后只能清算结束经营。

    由于欠父亲和两个哥哥的工资,经过协商,清算时“香精公司”的厂房和土地都归父亲。(那时的厂房和土地还不值钱,父亲买地时才需要80元一平方米)

    后来听父亲说,那个工程师的亲戚全家都移民到香港了;在香港做出租的士司机。

    再后来,又听父亲说香港工程师回来搜集证据,要告她的那个亲戚。

    据说是在负责“香精公司”销售时做了手脚,贪了公司很多钱。

    到这时,父亲的年纪已不小,自己也已毕业,有份稳定的工作;最小的妹妹也已经出嫁,父亲已没有拼搏的雄心,只是负责出钱,让两个哥哥来负责经营。

    先后开过针织布厂、袜子加工厂、小买部、保健品店、饮用水店,可惜都做不大,做不长久,反而欠下了亲戚不少的外债。

    最后靠出租房屋取得的租金和我自己拿出部分的收入,才慢慢还清。

    父亲在当时买地建香精公司厂房时,自己也在傍边买了200多平方的宅基地,毕竟那时的地价钱才80元一平方。

    后来陆续在宅基地上盖了两座楼房(农村规定一间占地不能超过80平方),其中一间自己居住。

    接收香精公司的厂房,加上祖屋(后来也进行了拆除重建,并又搬回去居住),最初建的两层半楼房,两间比较少的平房。

    不知不觉间,父亲在村里有了几百方的土地,地上共建了7间房屋,其中6间用来出租。

    随着村里外来打工人员的增多,收取到出租屋的租金收入也增加了。

    每月收取的租金收入,足够家里的日常开支,还有结余,可以慢慢归还以前欠下亲戚的借款。

    先是大哥结婚后连生了两个女儿;接着自己结婚后也是生了一个女儿。

    最后到二哥再婚后生了一个儿子,有传统思维的父亲才放下心来。

    本来以为可以开始休闲的养老生活,却不想这时他的肠道出了问题!!!

    在市一人民医院做了手术,却因为年纪已太大,主治医生建议不要进行化疗了!

    父亲出院后,身体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生活也恢复正常;

    导致我们都疏忽了,没有继续为他寻医问药。

    父亲为了不加重家里负担,也一直没有告诉儿女他自己身体的情况;

    平时从没有在家人面前表现出痛苦、焦虑和不开心的情况。

    有一个关系好的同事知道自己父亲情况后,向自己推荐一个在外市开私人诊所的老中医,说有很多人去那里看这方面的病;自己也是没有放在心上,这让自己后来一直感到内疚。

    直到一次,父亲咳嗽咳出血;自己第二天带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已扩散到了肺部。

    这时,自己才急忙联系那个同事,问到老中医的诊所地址和联系电话。

    接下来的日子,二哥每个月都开车带父亲去老中医处一次,

    开一个月的中药回来煲,父亲每天都与中药为伴。

    这方面的支出,每个月都要4000多元;而这时家里还没有多少存款。

    一方面是以前开织布厂时,向两位舅父借了不少钱,还没有全部还清。

    另一方面是二哥和妻子离婚了,家里给了对方一笔不少的钱。

    而自己还需要还房货,手中的钱也紧张,但还是负担一半的费用。

    不过看到父亲喝中药后,病情似乎控制住,

    家里所有人都觉得值得。

    后来村里传出会进行整村改造(可惜到父亲去世多年后,仍然没有实际的进展);自己便出一半钱,加上家里的存款和大嫂向外家借的钱。

    把最早居住的祖屋拆了,重新建一栋4层半的楼房。

    等楼房装修好后,父亲和大哥、二哥、大嫂、二嫂、两个侄女、侄子一起搬回去居住(自己女儿出生后,母亲就和自己一起居住,帮我照顾女儿),居住一楼和二楼。

    三楼和四楼则间隔成多间带卫生间的套房,用于出租收取租金。

    又过了几年,父亲一次意外摔断了右大脚,需要去医院做手术;检查才知道是因为已扩散到骨里面了。

    持续服用了几年的中药,也只是让病情得到延缓;同时让痛楚减轻,让父亲感觉不到身体在变坏,却并不能让身体好转。

    由于自己需要上班,父亲住院期间都主要是由两位哥哥和两位嫂嫂照顾;而自己则会尽量抽时间去探望和负责出大部分的治疗费用。

    即使知道已扩散到骨里面和身体的多处器官,父亲仍然很开朗。

    每次自己去探望他时,都见到他和其他同病房的病人有说有笑。

    实际上,从第一次手术后,知道自己肠道出了问题;

    直到后来他去世时,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父亲流泪或者哭过。

    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父亲开始和我们讨论村里6间房屋的分配(有一间只有40平方米面积左右的平房,已经转让给了同村的人)。

    他原来想多分一部分给生了儿子的二哥。

    但大哥、大嫂和妹妹都不觉得不合理,但他们都不敢直接和父亲说,最后让自己出面。

    又一次去医院探望父亲时,自己向他提出希望能平均分配房屋。

    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听到后,没有说话,脸上的表情很木然,他知道大哥、大嫂、妹妹也是这个意思。

    看到闷闷不乐的父亲,自己心中也很难过,脑中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房子不如不分,统一收租算了。

    父亲听到自己说分房屋但不分家的建议(名义上确定那间房屋归到各人的名下,但并没有处置房屋的权利),想了一会,便同意了。

    他让自己三兄弟拟定一份协议,并提出了几点要求。

    经过几次商讨,最后自己三兄弟拟定了一份财产处置(分配)协议书,约定平时所有出租房屋的租金统一由大哥负责进行收取。

    在先支付母亲和两位哥哥家庭(两位哥哥结婚后并没有分家,一直和父亲住在一起;后来母亲回去后,又和母亲一起居住)的每月生活支出后;

    剩下的再归还以前建房屋时各人拿出来的钱(大嫂向外家借的钱,之前由于那边要建房子,已由自己一次性还了);

    而对于自己无数次为父亲支付的药费、手术费和住院费等,自己并没有提出要拿回。

    等所有钱还清后,每年结余的租金钱,会平均分成4份,

    母亲、大哥、二哥和自己各占一份(母亲不同意分一份给妹妹,她认为妹妹结婚时并没有收彩礼,现在居住的房屋都是父亲出钱建的,家里已为妹妹付出了很多)。

    同时考虑到以后村里有可能进行整村改造,约定一但房屋被拆迁,

    收到补偿款;先为大哥和二哥一人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屋,

    或者他们每人先拿150万元;剩下的再平均分成12份(这里面包含妹妹),每人一份。

    看到这份财产处置(分配)协议书,父亲的面色才回复正常。

    随后我们把协议打印了一式5份,母亲、大哥、二哥、自己和妹妹都在每一份协议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并印上手印。

    出院又住院,反反复复多次;父亲最后还是没能战胜病魔。

    在最后几天,父亲已经不能说话和喝水了。

    对于是继续留在医院,还是回到村里,我们三兄弟有不同的意见;

    父亲经过考虑,在最后一天,他还是决定要回到村里。

    迅速从医院出院,回到最初居住,后来又拆了重建的祖屋(后来母亲去世,我们几兄妹一起食饭,顺便处理母亲留下的钱时;我才听两位哥哥说,其实那并不是祖屋,而是父亲建的;祖屋在后来开士多店的位置,只有四、五十平方米)父亲见到了很多来送他最后一程的亲人和朋友。

    最后时刻的父亲,由于喉咙已是发不出一点声音,只是尽力在纸上,

    用笔费力地写字来和亲人们着进行交流。

    父亲在晚上写出最后一段话给母亲“放开,记住,我先走了;放开,现在生活好,儿女、媳妇孝顺;祝您长命百岁,记住,记住”。

    随后面带笑容,安祥地离开,走完70多年的人生路,去做神仙了。

    可能是曾经服用过很长时间中药的原因,父亲在去世前(再次住院后)和去世时,并没有受到很大的痛楚,这是让悲伤中的我们唯一的安慰。

    在父亲去世6年后,自己慈祥、和霭的母亲(自己毕业后,在另一个镇工作和生活;自己女儿出世后,母亲从村里来到默生的地方帮自己照顾女儿。很快就同居住小区内的邻居,小区附近的小买部老板、窗帘布店老板,以及市场的商贩们混熟。后来母亲回村里居住,隔了多年,再回去走访,仍然有很多人记得她)也离开了,去和父亲团聚。

    母亲的离开虽然有些突然,但也是在自己三兄弟的预计中。

    在这年的年中时,知道自己身体状况的母亲,已经安排好所有后事。

    每次回去探望她,总是对自己说自己应该活不了多久(在年初时自己的伯母去世了,对母亲的情绪也有一定的影响)。

    可能是因为70多岁的她早已看开了,或者也想念去世多年的父亲了;

    每次都说得很平静,并没有多少伤感。

    虽然母亲说自己年纪都有这么大,已经足够;但自己听到,

    心里还是有些发堵,却不知应该说什么来安慰她才好。

    到了11月,在家里为她庆祝70多岁的生日。

    当时她心情很好,还指定要自己为她购买生日蛋糕。

    当在一家人唱的生日歌中吹熄蜡烛后,还开心地吃了两块蛋糕。

    在母亲过完生日后,天气开始转冷,她的身体也变得逐渐差了起来。

    说晚上总有人在她耳边说话,搞到睡不好;有时也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

    让一家人都担心起来,却知道已是无力去改变;相互交谈时,都说不知她能不能活过农历新年。

    二哥不断开解母亲,经常对她说:每天睡醒,睁开双眼,都应该庆幸自己又多活了一天;每一天都应该当作生日来过。

    自己也增加回村里去探望她的次数。

    后来听到她说晚上听着佛㰤,就再没有人在她耳边说话,才放下心来。

    回去探望时,也见她还是坚持自己食钣,不用自己帮忙,还以为真有好转,暂时没事。

    却不想,在几天后的中午;自己在单位食完中午饭。

    刚躺到床上准备午睡,突然按到二哥的电话,说母亲可能快不行了,让自己马上回去。

    赶回到村里的祖屋时,母亲已躺一楼大厅的木板床上,身上盖着被子;双目紧闭,虽然还有呼吸,却对任何人的叫唤都没有了反应。

    二可说她早上起床后,一次排清了积聚几日的大便,还吃了白粥,人看起来都比较精神。

    中午再叫她食钣时,却发现坐在房间椅子上的母亲整个人身体发软,头侧向一边,怎么叫,都叫不醒了!

    陆续有亲人和朋友赶过来看望、叫唤她,母亲都没有回应;但神情很平静安祥,就像熟睡一样。

    到了傍晚,母亲开始对我们的叫唤有了反应,但仍然紧闭双目,只是喉咙发出听不清的响声。

    考虑晚上可能要一直守候在母亲身边,自己便去停车场的车上拿件羽绒大衣。

    却不想,刚走回到家门口,里面已传出来,母亲已经没有了脉博。

    母亲走时也很安祥,脸上没有一丝痛苦、不甘心或者不舍。

    母亲的后事也是按她的要求,和父亲一样,一切从简;并没有超过父亲走时的规模。

    唯一不同的是,告别仪式后,母亲的棺木是由8个人抬着走的(虽然自己不知母亲嫁给父亲时的情况,但按当时的生活环景,估计一定是很简朴;去世后,由8个人抬着走,也算自己三兄弟帮父亲对她做的一点补偿)。

    把母亲的骨灰放到父亲的傍边,让他们重新相伴一起;心中也都希望,已成为神仙的父亲和母亲,真的能在某个地方重新相遇相爱,相伴到无尽的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