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白粥榨菜管够,我怎么皇袍加身了 » 第一百四十五章 和这画上的不一样

第一百四十五章 和这画上的不一样

    这段时间,杨鹤可以用春风得意来形容,当然,这个前提是剔除了所有关于灶王的消息。

    当初总兵杜文焕,参政洪承畴,在对灶王出兵的情况下,各自执行的任务皆是失败而归。

    至于都司艾穆,他都没有见着人,在杜文焕和洪承畴战败以后他自然也不能够围困延长。

    在那之后,杨鹤就彻底决定了,不管灶王。

    他命令都司艾穆北上进逼贼寇,收降了贼首姬三儿,让洪承畴剿灭了张述圣,前些日子闹的,四处奔逃的神一魁也被招降。

    再加上,这段日子灶王那边没有任何动静,整个陕西都安静了不少。

    大家似乎不约而同的止战了,要给彼此过一个好年。

    延川县衙,单单是看这里的豪华程度,几乎已经比得上府衙了,刘振华一只手端着册子,另一手不时伸向一旁的火炉,他身上更是裹着厚厚的棉服。

    眼下年岁将至,这边的温度早就达到了零下,刘振华甚至有些怀疑已经有了零下十度。

    只不过不见下雪,让刘振华有些遗憾。

    朝着册子上看去,上面记录着刘振华的军队情况。

    总人数一万一千人,其中,天兵两千五百人,民兵五千五百人,乡勇团三千。

    两千零四十骑兵,里面有一千天兵,一千零四十民兵,这段时间天兵数量暴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骑兵的选拔,骑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凡是骑马的好手,都能够直接提升为天兵,而那一千民兵骑兵,则是在民兵里面挑出来,能够驾驭住马匹的,能够进行基本的马术动作的,因此他们错失了晋级天兵的机会,那四十骑零头,是刘振华的信息传递小分队兼任侦察兵,负责往返四个县传递情报和信息侦查。

    弩手一千,使用者并不固定,最主要的就是弩的特殊性,不需要经过太多训练就可以使用,并且射的一样远,区别只在于装填的速度,这点是弓难以比拟的,因此这些弩就是哪里需要去哪里,谁需要谁就用。

    陌刀手一百五十。

    值得一提的是,刘振华眼下天兵带甲者已经有千人,不过都是轻甲,只能够稍微抵挡劈砍和捅刺,不能够抵抗住弓弩的近距离射击。

    大部分声望都用在了这两样上,骑兵的提升和带甲率的提升,其他的大部分都花费在了马饲料,矿泉水,红薯苗上面。

    “再攒一些声望,升级一番声望餐,之后升级上限。”

    刘振华在心中合算一番,眼下他每日获取声望的数量是四万五千,天兵数量上限三千,天兵餐依旧是白粥榨菜茶叶蛋,加上一份皮蛋瘦肉粥。

    延川延长清涧永和四县,因为红薯收成了一季的原因,粮食倒是不缺了,第二季的红薯也早已经种下去,有这系统的高产红薯,可以说未来陕西大地上粮食基本上是不会缺少。

    刘振华站起来搓了搓手,在他的背后屏风上挂着一张地图,上面清晰地圈着一个府城,延安。

    这也是刘振华的下一个战略目标。

    延安府城城阔墙高,攻打下来并不容易,不过,任何坚固的堡垒,最脆弱的还是其内部,刘振华并不着急,历史上,王嘉胤那般流寇都能够轻而易举的洗略延安,由此就可以看出来,这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拿下。

    随着灾荒的加剧,延安将会越发的摇摇欲坠。

    不仅如此,其他的县城都会这样。

    至于红薯会不会被其他地方窃去。

    刘振华并不担心,没有朝廷的大规模推广种植,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红薯不可能在陕西大地上推广起来。

    他哪里知道,崇祯皇帝第二次见到红薯这玩意,依旧没有太将其放在心上,因为根据南方诸多省份的种植反馈,红薯这玩意并没有那么好,百姓们种植的兴趣也不高。

    也没有必要强制推广。

    而且,因为红薯的缘故,让其认为,所谓的灶王,就是一个碰巧获得外番奇Yin巧技的流寇。

    倒是那矿泉水瓶子和钢筋棍子让崇祯大发雷霆,派出巡按御史监督杨鹤对付他。

    刘振华来回踱步的时候,外面传来热闹的声音,张亮穿着新衣站在门口拱手道了声:“灶王爷,外面一群百姓围过来了。”

    “嗯?百姓?”

    刘振华有些疑惑,他在延川城几乎就和定海神针一般,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些百姓聚集起来要干什么呢。

    他站起身来,朝着县衙外走去。

    外面果真围满了百姓,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一些扎着羊角辫的女娃娃被爹扛在肩膀上,嘴角边上黄泱泱的,手里还捧着一个烤好的红薯冒着蒸腾的热气。

    女娃娃见到刘振华从县衙走出,顿时指着刘振华道了声,“灶王出来啦!”

    百姓们见到刘振华顿时跪在地上欢呼了一阵,那扛着娃娃的父亲也赶忙将娃娃放下来跪下,而女娃娃则是瞪着眼睛看着这个传说中的灶王爷。

    刘振

    华赶忙搀起来看起来为首的一个老汉,“老人家,快起来。”

    “诸位相亲,起来吧。”

    “这么冷的天,大家不在家里面待着,来这边作甚,是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刘振华问道,外面这天气,眼下聚堆的还有老人,要知道,冬季对于老人来说是很不友好的,冬天对于这种年纪的老人来说,都是熬过去的。

    “灶王,明天就是祭灶的日子了,”说着,老人颤颤巍巍的从怀里面掏出来一张纸,他将纸张摊开,上面画着一个老妇人和一个老头子,看起来十分喜庆,明天就是小年,是祭灶的日子,这画像上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灶王爷。

    “这上面画着的灶王,不像您,但是这画,从祖辈就开始供奉了,我们也拿不准主意。”

    “所以,就想着来问问您。”

    老汉抬头看着刘振华,他努力睁着眼睛,似乎要将刘振华的样子深深印在脑海中,毕竟对于这个老汉来说,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见到神仙转世。

    托灶王的福,他能够安享晚年了。

    否则,在大饥荒的情况下,他这般年纪可要遭老罪了。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他们也拿不准主意,毕竟真灶王长得如此俊秀,而且还是个单身汉,而画上面的灶王,却是两人,若不是灶王说他是转世身,他们就不问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