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网游竞技 » 晨兮猎狐传 » 第三十五章 升仙峡悟道

第三十五章 升仙峡悟道

    芝野虎刺忍不住大笑起来,笑完了才解释说:“沈师,怪我没说清楚,不是这样的,香榧也许要生长几百年才开花。”

    “哦,啊?”沈笑兮惊呆了。

    从下过那盘受让四子的对局并且输掉后,沈笑兮在芝野虎刺的眼里已经升格为老师。

    从绫町出发,沿着小路一路往山里去,大约开车10分钟之后就进了山,再开进去十几分钟,车子停在一处停车场。

    沈笑兮在停车场的山坡上看到有块牌子上写着:20世纪林。意思是这片林子是已经种了70年的榧木。

    想想真是了不起,这是70年前的人们预计到今后的榧木会越来越少,所以特地种下,留给后人的宝贵资源。

    香榧树是常绿乔木,成年树高通常在15-30米,树干直径达2米,制作棋盘的榧木需要生长年份在300年以上的才行。

    在日本,以九州、四国地区的榧木最为有名;中国云南榧木的材质也不落下风,故这些地方产的榧木制作的棋盘统称为“本榧棋盘。”

    如今在日本榧木已经列为保护树种,早就禁止采伐。现在在市场上还能够出售的榧木树材通常都是因为自然灾害,比如风灾、泥石流的原因倒下来的。

    从山里回来,沈笑兮又参观了棋盘制作的工序。

    满满的一排排的架子,上面整齐排列着一块一块榧木块。因为榧木木材含水量高,人工烘干用不了多久就会开裂,所以这些榧木块只能采取自然风干。

    这个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一块10cm厚的榧木,10年才能风干,一块20cm厚的榧木,起码要20年。

    熊须家的棋盘,选用树龄最少300-400年以上的树,自然干透,除非常年存放在特别干燥的环境,否则不可能再开裂。

    国内的厂商则采用人工高温烘干的木料做棋盘,这样速成的结果就是棋盘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热胀冷缩出现开裂、盘面凸起。

    干燥好了,接下来要把榧木块刨成棋盘的雏形,再用凿子凿出棋盘的‘脐’。

    在棋盘的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是在棋盘的背面,凿出一个约一厘米见方的凹槽,槽中央雕一个四棱形的凸角,其形状有些类似人的肚脐。

    据说在以前的日本,这个凹槽的作用比较惊悚,是接血用的!

    中国有句话叫‘观棋不语真君子’,支招不礼貌,但顶多也就被训斥几句。以前日本对支招的惩罚就是这么任性,直接砍头,血接到这个凹槽里,看谁还敢在别人下棋时候叨逼叨?

    好吧,开个玩笑。

    这个凹槽的真正作用,除了可以使棋子拍在棋盘上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加清脆悦耳外,还有助于蒸发木料中的水气,以防棋盘变形。

    接下来是以‘太刀目盛线’的技法划出线条。

    日本传统的19路线技法“太刀刻”是从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用特制的弧形钢片蘸着特制的黑漆在棋盘上压线,由于黑漆独特的张力,使棋盘上的19道线有了一种质感。

    靠近可以看到,以这种方法画出的棋盘线是凸起于棋盘之上的。好处是线条磨秃了可以再画,不会伤及平整的盘面。

    国内许多厂商则采用电脑刻线,就是用激光刻出凹槽,然后灌入黑墨。这样做省时省力,后果就是线条磨光了需要刨去一层重新画线,且容易伤棋子。

    熊须先生认为每个棋盘都有它的生命,他认为将榧树木料做成围棋盘,是榧木生命状态的一种转换,就好像古代传说中的凤凰涅槃一样。

    而太刀就是完成这一转换的熊熊烈焰,要依据相互的纹理纹路拼好,而且不刻意去回避树疤。榧木不必去刷任何漆色,原色随着岁月流逝自然会带上深些的色。

    一块制作好的榧木棋盘,纹理清晰密集,榧木的自然色泽看上去既显得漂亮又带有一种岁月的味道,而且和樟木一样防蛀。

    沈笑兮试着在新制作好的棋盘上体验了一下。当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声音,棋子与棋盘接触时,能够感受到榧木的弹性,在这样的棋盘上下棋,简直是享受。

    当她提出购买十套棋盘时,熊须健一直摇头,告诉她,我们这只接受预订,就是看在依田纪基的面子上,才先卖给她一套,我家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三年后。

    沈笑兮没有犹豫,她已经被这种纯手工制作的艺术品所打动,当即下了十套的订单。

    她终于明白了日本围棋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即使现代日本的竞技围棋已经落后于中韩两国,但作为国技的围棋依然能够吸引日本人的目光,这其中不仅仅是技的力量,更多的是道的魅力。

    纯手工、简朴、自然,这些其实正是棋具和棋道的特征相近之处。大道至简,越是自然的东西越耐久,越有韵味。这也是棋道大师们对本榧棋盘趋之若鹜的原因,也是日本匠人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依然坚持手工制作棋具的理由!

    她有些明白亚力士多缺德大叔说的话了:围棋的技在中韩,围棋的道在日本。

    沈师要买棋具啊——芝野虎刺是个认真的人,他记住了。

    ……

    在中国古代棋子有“棊子”的写法,是因为用竹子、木片做为棋子的缘故。唐代围棋子则多用花岗岩或玉石等磨制而成,在苏鹗的《杜阳杂编》中就曾提及“冷暖玉棋子。”

    日本作家江崎诚致的文章里提出一种有趣的看法,在围棋的对局中,因为白棋子使用贝壳做原料,价值要远贵重于黑棋的材料,所以执白的一方成为上手方。

    围棋传到日本,从何时开始用贝壳代替天然石来制作棋子不详。

    江户时代初期,蛤碁石的原料基本使用镰仓附近海岸以及三河湾的贝壳。资源枯竭后,有人发现宫崎县日向海滩的小仓滨贝壳更适合制作棋子,蛤碁石的加工也从大阪转移到日向市。

    可惜过度的打捞,导致小仓滨的贝壳也遭遇了同样灭绝的命运,目前流通市场的蛤碁石都是来自墨西哥的原料。

    离开熊须健一的住所,沈笑兮慕名来到日向市买围棋子。

    日本人把围棋子叫碁石或者蛤碁石。

    光线透过白棋子变得朦胧,棋子上带着弧度的线条看上去有梦幻般的味道——这就是蛤碁石,日本产围棋子中的白子。

    看着美的不可方物的蛤碁石,沈笑兮啧啧称奇。来日本之前还真不知道,看上去普通的棋子竟然可以这么漂亮。

    日本围棋匠人的执着,在围棋子的制造上体现的尤为突出。白子用天然贝壳磨制,做工细腻。根据尺寸、色彩、形状、光泽和花纹,分为金印、雪印、华印、实用印五个级别。

    所谓印,就是级别的意思。其中以金印最为名贵,实际上就是花纹更加细密,厚度更厚。不过金印只存在于传说中,没人见过实物。

    因为制造白子的贝壳要找出厚度一致的很难,所以一副围棋子的好坏全取决于白子。

    这些圆润如玉的棋子,都是日本匠人手工用模具一个一个打磨出来的,棋子的加工工序要经过粗磨、细磨、抛光。然后放在不同型号的筛选池中,由专人一个一个的筛选。而且每一个都是用千分尺测量后才能出厂。

    这样的棋子拿在手里使用,给棋士带来从手感到视角再到音色上的综合美感,在日本围棋界被誉为‘梦幻之魂’。

    在日向市的一家店铺里,沈笑兮难得的品尝了一把土豪的滋味,一口气购买了数十副名贵的蛤碁石。该出手时就出手,晨兮国粹学院需要这样的镇院之宝!

    ……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荫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这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池上二绝》之一,写的是山中寺院里僧人对弈的情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涉及僧人下棋的作品,可谓数不胜数。

    自从围棋走进寺院之后,下围棋就成为僧侣们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这些古代诗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围棋与佛教关系之密切。

    而作为以追求棋道巅峰为己任的棋士们,在水平达到极高的境界后,棋力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那种苦苦追索而不可得的痛苦使得他们不自觉的寻找一些围棋以外的东西,以平息因为输掉对局而产生的痛苦,有很多棋士人便选择宗教作为精神寄托。

    禅宗文化作为佛教文化的主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围棋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譬如“平常心”本指一种宁静、安详、平和的心态,佛门把它作为修行的不二法门,围棋则把它作为发挥棋艺的最高境界。围棋棋理和佛教教义之间,有着许多类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二者关系密切的原因。

    在日本的近代围棋发展史上,这一点尤为明显。一些著名的对局都选择寺庙作为对局场所,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围棋的趣闻轶事。

    沈笑兮在芝野虎刺练棋的时候通常是在看书,看的是一些围棋发展史方面的书籍,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围棋和佛教的关系很密切。

    围棋讲求修心,佛教同样如此。

    ……

    升仙峡位于日本山梨县的甲府市,因四季白云环绕山中,被称为“日本第一大峡谷。”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个小小的亭子——升仙阁。

    1951年第6期本因坊战,桥本——坂田七番棋胜负的第5局曾经在这个亭子里进行。

    七番胜负下到第5局,桥本已是站在悬崖边上,他以1比3落后,只要有着‘剃刀’美誉的坂田荣男再下一城,桥本将失去本因坊的称号。

    桥本在决战的头一天,为了排遣烦乱的心情在升仙峡散步,不知不觉走到了久远寺。在寺里的石碑上他看到了源自中国的《棋经十三篇》里的一段文字,仔细研读后感觉解开心结、豁然开朗,第二天吹响了绝地反击的号角,最终连胜三局,以4比3的比分将坂田荣男打下擂台。

    沈笑兮对这段记载很感兴趣,她还特意把第6期本因坊战两人的的棋谱挑出来仔细研究。那块点醒了桥本的石碑让她很好奇,她决定利用周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看看这块神奇的石碑究竟刻了什么绝世秘籍。

    于是,芝野虎刺这个周末又被沈笑兮拉了壮丁当了一回向导。

    于是,芝野虎刺就很纳闷的承受着来来往往的香客和庙里僧人们好奇的眼光,陪着沈师在那块满是岁月痕迹的石碑前傻傻的站了一个下午。

    哦不,沈笑兮是盘腿坐着的,而且是闭着眼一动不动面对那块破碑坐了一下午。

    升仙峡在过去究竟有没有人白日飞升不知道,白云、蓝天、绿树、寺院配一块风景倒确实不错。

    但一块破碑有有那么吸引人?

    人生而静,气情难见。感物而动,然后可辩。推之于棋,胜败可得而先验。法曰:夫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因败而思者,其势进。战胜而骄者,其势退。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敌不知敌之攻己者,损。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虑散。行远而正者,吉。机浅而诈者,凶。能自畏敌者,强。谓人莫己若者,亡。意旁通者高,心执一者卑。语默有常,使敌难量。动静无度,招人所恶。《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石碑上刻的《棋经十三篇》里面的文字,因为风吹雨打和岁月侵蚀,有些字迹已经模糊。

    作为立志以围棋为职业的芝野虎刺,这段话早就倒背如流。看着一动不动端坐在石碑前的沈笑兮他暗自纳闷:

    沈师究竟端坐在那干什么?难道像武侠仙侠小说里一样,这段话里暗藏玄机,悟透就可以让人豁然开朗,棋力大进,打败天下无敌手么?

    要是知道沈笑兮坐在这块石碑前做的事,芝野虎刺会吃惊的下巴掉地上——她在复盘,在脑海里复刻桥本战胜坂田的关键第5局对局!

    竞技围棋发展到现代,许多理论和招法和当年已是大相径庭。很多业余棋迷看历史上的许多著名对局,往往会嗤之以鼻,认为前人的棋错误百出。

    但职业棋士却还是会经常研究过去的对局。他们的研究,是建立在对那个年代的围棋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是将自己代入到那个年代,从里面汲取有用的营养以提高自己的棋力。

    沈笑兮正是这样做的,她想探寻的是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桥本在令人窒息的重压下绝地反击,拿下最终的胜利。

    是棋力大进?是平常心的修炼突然有了突破?桥本为什么看到这块石碑上的字就像打了鸡血、练了葵花一样突然变得无敌?

    沈笑兮的脑海里,在重演那一局的进程,她化身桥本,将自己代入到那个年代,以体会桥本当时的心境。

    她可以体会到这悬崖前的对局开始前,桥本的心魔,那种梦魇,多思则败,有很多时候打败棋士的其实是自己,是自己的心。

    她能体会到桥本对局时的心理状态:抛开一切不顾一切的下棋,除了棋,全世界都消失了,或者说眼前的棋盘就是整个世界。

    她的思绪又回到现实,反复盯着碑文看: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虑散……

    猛然,沈笑兮发现她脑海里虚拟出来的那方棋盘天地变了,由以前的黑白世界变成了彩色世界!

    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