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写给自己看的书 » 第六章 写给自己看的话

第六章 写给自己看的话

    我醒悟了。

    原本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事情,数个月只有出没有入的生活让人急躁,没有评论,没有追读,没有看客,怪异的是相较于昨天,收藏量增加了2,我都不知道这增加的两个收藏是从哪来的。

    去看了一下数据中心,推荐票次数从2增加到3,评论人数只有一个,但是从3.17到3.21都在一个一个的发评论,去看了一下,原来是本人发布的本章说……

    没有准备,过度小瞧写作行业让我犯了大错,就像小时候老师教我说:写作要打草稿。而我可以完整的直接编下来一整篇800字作文,我起了小看写作的毛病,仅仅是昨天的三千字行文,我就有多处漏洞。

    过早的以写作为主业,让我选择了租房,过起了只花不赚的生活,数次废掉之前的作品,我知道,再也没有脑力去正经的写完那一部小说了,故事的生动与变化体现在细节上,而我一个字一个字的编,可能每天能做到的就是“差不多”吧。

    之所以选择开始这一本书,是因为我在吧里看到了《留给未来的……》,那本书写的是日记,进去翻看一下,看的人不少,我仿佛醍醐灌顶一般,是啊,虽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可写的,但如果,将每天的写作、感悟以及假设与实现写到新作上面呢?

    新作就叫《写给自己看的书》,这个书名是从郑老师的作品中看到的,哈哈,写给自己看,记录写作的成长的书,写给自己刚刚好。

    然而,我终究是困于眼前,没人看是劝退作者的最大阻力吧,之前写的几部小说都是绞尽脑汁凑字数,凑完之后自己都没眼看,所以才放弃的,这一本让则让我明白了单机写手是长久不了的,尤其是没有想好下一步的单机写手。

    昨天写字两千,成果……嘿,我就是个垃圾。

    一本书,有人在看爽点,有人在看写作方式,有人在看灵感,本人就是在看灵感。

    有一本小说,是我的入坑之作,没看完,那本小说再也没遇到,那一本小说让我入坑奇幻,也让我挂念至今。

    《巫师之吕》,这是一本让我大受感悟的作品,它启发了我很多,我的数个灵感由此诞生,我觉得,我可以用这些灵感再写几部小说,然而,还不到时候,深切的知道自己的弱点,所以我将那些灵感,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达成它所需要的条件一一记录,希望重新启用那些灵感的时刻,它们还能像我初次发掘到它们一般闪闪发光。

    这些造就了我,也让我难以走上他途,数个被深埋的灵感,以及实现它们的想法,我不甘心,着实不甘心,世上哪有那么多拿得起放得下?

    我懒,或者说,我的这一步走错了,当我上班的时候,会在下班之后看小说打发时间,而现在,闲着,每天刷手机,刷短视频,却看不动小说了,我糙我的当初离职的时候所理解的人生苦短论呢?人生如白驹过隙,浪费一天就是浪费18小时的进步时间,我却在干什么?窝在床上刷手机,看短视频,人家凭着短视频赚钱了,只有我,既是懒狗又是小丑。

    我确实是小丑,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凭着自己傻13的言论博得他人一笑,让他人放过我的错误,数次成功。唉……理解到与做到是两个概念,即使把自己骂的再狠又能如何?要做到,自强不息就从今天的戒撸开始。

    生命的阅历,这是我去年所领悟的概念,同样到的事物,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职业划分下会诞生出不同的看法,就比如说:一块木头。

    在农村小孩的眼里,可以抱着它回家,也可以对它不管不顾,抱回家可能会拿着家长的工具对它进行打磨,也可以交给爷爷劈柴烧茶。

    爷爷奶奶或许会把这块木头拿来劈柴做饭,又或许可以哪里需要,可以补充到哪里,垫桌角啦补窟窿什么的。

    父母会用它来做什么呢?劈开准备烧柴,久想之下只有这么一个答案。

    城里人会用一块木头来做什么呢?如果是圆的的话,小孩子或许会踢着它满地滚,或许原地不动,如果拿回家,会有什么样的后续呢?

    如果是城里人的青年一辈,会拿着它来干什么呢?老年一辈呢?我的猜测大同小异,或许立到距离不远的墙下,或许原地不动,或许扔到垃圾桶里面。

    或许我终究不是城里人吧,在我的理解中,区域已经被划分了,在这栋楼下就是这栋楼的人的东西,成立人在确定物主之前不会动他。

    是我举的例子不正确吗?并不是水字数,当我想通俗的说明这个概念的时候,这是我第一时间想出来的例子,其缘由就是小时候的我。

    生命的阅历:其本意就在于在不同的岁月、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加成下,所做出的的改变,我的本意是用来思考自己的,为什么小时候在意的事情,现在却变得漠不关心,为什么小时候乃至就在大专时期,还能和家里人有说有笑的说上两句话,现在却看见电话就没有好声气?

    人总会变,当初,我变了,父母的眼里或许我不争气,但我不会那么的不听话,我的父亲问我:“你以前不会这样的啊,你变了吗?”我当时回复道:“哎,对,我就是变了。”从此,父母再也没有问过我为什么会变。

    人的变化是有据可循的,而我的变化开端就是给我安排了一个电子厂的工作,我一边不愿意,一边向家里人抗议,一边报复性熬夜,过着每一天,然而,我跑到家里抱怨,我的母亲,搬出了一套说话艺术:先安慰,后抱怨,说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也才找了一个和你差不多的工作,听我抱怨的多了,就立刻夸她刚才举的例子,如何如何好,让那孩子的妈高兴不已,到处炫耀,也让她羡慕无比,骂我不争气,连一份工作都不能好好地坚持下来:你们厂别的人都能,为啥就你不能?灵活之际,丝毫不对自己的前言负责。

    从生命的阅历来看,我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所以对家人开启了护盾是完全正常的,但是这护盾要开启到几时呢?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护盾已经发展成为荆棘盾了,每一次通话,都是它发挥作用的时候。

    之所以还会发生作用,是因为我不想结婚,我是什么人,已经在前文介绍过了,我有着充分的条件担忧婚结不起:彩礼给不起,房子买不起,孩子养不起,学费交不起,全家卷不起。再者,短短几十年,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活的自由洒脱一点,不好吗?

    老一辈人自然有他们的人生阅历,有他们的价值观,所以有他们的坚定信念。我曾有一次平静下心态问他们:为什么要结婚生娃啊?

    他们的答案永远是那样:“你老了怎么办?先不说你老了,现在你还年轻,等你中年了,突发疾病,床上下不来,无力去医院,谁来帮你?”

    而当我问起他们这么多花销怎么办时,他们的答案是:“别考虑那么远的问题。”

    车到山前自有路,逼死一步算一步。

    我已经不想和他们讲道理了,对话再次争吵着结束了,然而,他们还是会偶尔打电话过来,问我吃的如何,穿的咋样,以及试图给我介绍对象,这是他们操的心,以及他们的责任。

    终究,他们还是被时代,被他们自身所经历的事情约束了思想,会不会我以后也会是这样被自己的阅历所限制,对于新一代的苦难视而不见,或者以过来人的态度说:“我们那时候可比你们难多了。”?

    理解当代人的痛苦的,不该仅是当代人,更该有老人,然而,能够真正的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才有几个?又会有几个老人去屈尊尝试现代年轻人的苦难呢?

    我们的未来,谁知道呢?就让岁月的标杆来度量每一个人,让生命的阅历来判断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