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的我要做艺术大师! » 汗,昨天的请假条没发出去,刚发现。

汗,昨天的请假条没发出去,刚发现。

    抱歉,老爷们。

    我低估春运了。

    而且一等座也没我想的那么宽敞和清净。

    加上最近几天太忙、琐事太多,都没时间好好琢磨琢磨接下来的细纲。

    结果就导致我在高铁上憋了几个小时,也没写出半章来。

    最关键的,是高铁上不能来一根……然后我就想着第二更请个假,到家以后直接再写第二天的更新吧。

    没成想,途中又遇到暴雪天气的延迟,晚到了一个多小时。

    再碾转回到家就很晚了。

    加上小别胜新婚,你们懂的。

    码字的事就先搁下了。

    也没顾得上看作家助手后台。

    所以今天才发现,文章里我分享的传统技艺,因为有句话涉*被屏蔽了。

    然后我人都晕菜了。

    ……今天起得晚,刚回到家需要处理的事也多,所以这两天的更新字数和时间也不会很稳定。

    后天应该能恢复。

    希望诸位老爷见谅,小的感激不尽。

    PS:下面的资料是凑字数的,感兴趣的老爷可以看看,不感兴趣,直接划走。

    ************************

    一、内画(鲁派内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最初是博山协顺庄的‘王凤诰’去BJ做生意,得知京城艺人‘周乐元’熟稔内画技艺,便多次登门拜会,希望可以窥知内画艺术的技法。

    终于有一次,王风诰看到了绘制内画的钩形竹笔,了解到了内画的奥妙。(这也算是偷师了吧?)

    于是,他返回博山闭门学艺,反复摸索内画绘制技艺,逐步掌握了内画的一些初步技法。

    但由于自身不善绘画,所以他并没有在内画艺术上有很大的建树。

    直到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博山画师‘毕荣九’从王凤诰那里学得内画技艺。

    之后他和当地的孙坦普、薛向都等画师经过细心钻研,反复琢磨,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内画技术。

    尔后这些画师们又结合博山地方艺术,尤其是陶瓷艺术的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由此奠定了鲁派内画(博山内画)艺术的基础。

    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博山内画也几经起落。

    从清末到抗战前,鲁派内画经历了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也就是刚才说的‘毕荣九’时代。

    后来抗战时期,诸多艺人四散躲避战乱,博山的内画艺术发展也一度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在博山当地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老艺人张文堂、薛京万重整旧业,鲁派内画才又终于迎来了第二个兴盛时期。

    尤其是8090年代以来,在李克昌、张广庆、孙即杰、文向君等四位人称‘神笔’的内画大师引领下,鲁派内画进入第三個兴盛期。(别跟小说人物对号入座,本书中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平行宇宙时空)

    鲁派内画的特色是能够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然后烘烧形成内画鼻烟壶的瓷釉画,即使盛水画面也毫不受损。

    鲁派内画的代表作品有《水浒一百零八将》《清明上河图》《红楼梦》《洛阳兴殿图》《百子图》《百寿图》《百美图》《百鹤图》《百蝶图》《泰山雄姿》等,其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层次分明、人物生动传神、动物栩栩如生、工艺技法具有特色。

    二、套料雕刻。

    也叫套料刻花,是在琉璃瓶、壶、罐、盘、盅等器物表面,按照设计图,应用浅浮雕、中浮雕、深浮雕、镂雕、透雕、俏色雕等技法逐层雕刻琢磨,去掉图案以外的套料,保留最内层及图案涉及的各层套料,从而形成不同色料、不同纵深、构成立体、半立体画面的传统工艺。

    这门工艺最早的出处,其实是传统的玉雕、牙雕等技艺,后来因为康熙年间,皇宫内琉璃器皿深受帝后喜爱,清宫造办处便安排玉雕的玉匠,到琉璃产地博山进行套料雕刻,从而让这项技艺流入民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博山美术琉璃厂时期,套料雕刻技艺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后来随着美琉厂闭门关张,套料雕刻的诸多技工都另谋高就,这门传承也步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现在好像又好些了。

    淄博爆火那段时间,我去西冶街后边的几个工作室、个人收藏馆转过,那工艺,那价格……嘿。

    不过工艺好的大师确实厉害,套料雕刻分两套、三套……工艺好的大师最多可雕刻到八套。

    哦,套料就是套色,是琉璃制品区别于玉石器的独特工艺,指的是在琉璃制品的表面,再套上一层或数层与底子不同的色料。

    然后套料雕刻时,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琉璃的颜色,还要考虑下面几层底色的颜色,让雕刻出来的作品,不用再额外染色就有非常漂亮的炫丽色彩。

    想想雕刻八层颜色不同的色料,最后还要形成一个精美的工艺品,这等技艺的难度还是很高很高的。

    当然也有本身料器的颜色就很难得很珍贵,比如鸡油黄,所以就不用再搞太多颜色了。

    最后介绍一种,不算是传统工艺,而是一种来源于意外的琉璃产品——花球。

    哈哈,这个说起来,算是我小时候最熟悉的美琉厂产品了。

    外地来博山专门采购花球的也很多。

    不过那时候美琉厂的花球按分级销售,特级品都是出口,根本不在国内卖,普通品相的才内销。

    然后有瑕疵的,就厂里员工当福利分了,或卖或送人走亲戚。

    所以那时博山各家各户的,基本都有那么几个花球当装饰。

    而我们家里因为有亲戚就在花球分厂的车间,偶尔会有弄到特级瑕疵品的机会。就是本来应该出口,结果品质不合格,转为普通品作内销的那种。

    我记得小时候,跟父母去外县走亲访友,带的礼物若是这种特级瑕疵品,父母还会特意强调,这是要出口卖给外国人的……

    现在想想也挺好玩的,好像在那个时候,只要能跟出口、外国人挂钩的,就是很珍贵,很难得的东西。

    哪怕是瑕疵品,也都成了好东西。

    哦,还有一种叫‘料景’的琉璃工艺品,也挺好玩的。

    本来是寻思着废物再利用,将废料丝、料块堆拼成山石木卉的形状,再用小型料兽点缀其间,外罩正方玻璃粘成的盒,作为新奇玩物取名“料景”投放市场,结果一下受到了市场欢迎。

    现在去博山美陶大观园转转,还能见到很多料景,或是各种料兽,价格也不贵,买点也挺好玩的。

    好了,字数够了,就分享到这了。

    第一次尝试插图,不知道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