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你的崇祯回来了 » 第94章借口远征

第94章借口远征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是大吃一惊。”

    李邦华当即将周遇吉从大同召回京.我们要到广东才行。

    “福建第四个师团,将在一个月后,也就是11月底动身。你必须在12月之前赶到广东和福建。”

    “是,陛下。”现在各个师团的修炼情况如何?”

    “王上!京营的骑兵已经达到了5000人,而步兵的5000人,则是清一色的马匹。”

    “京营第三、第四、第五军团的修炼,已经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只需要一场实战,一场血雨腥风的试炼。”

    “是啊。”李邦华开口。

    “不错!加强训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京营很快就会派上用场!切记,一定要保密!即便是军队出发,也不能暴露他们的位置!然后借口远征。”

    “是啊,是啊,朱由检。”

    朱由检在京中安顿了一天,然后就累得回了皇宫。”

    朱由检忽然想到了自己手下的那些心腹!汪直,田尔耕,许显纯,这三个人分别是:现在,我们要改变一下我们的计划,让我们去收集南边的消息,与锦衣卫合作。”

    “御林军田尔耕和许显纯这几天都在四处招兵买马,两位大杀手都不在京城,被田尔耕折腾得焦头烂额的太监们也不用再被田尔耕折腾,总算是清闲了下来。因为皇帝陛下一直沉浸在享受之中,所以朝堂上的气氛很是融洽。”

    “这突如其来的速度提升,让朱由检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感觉,他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朱由检让王承恩取来了一张纸,将他的想法详细地说了一遍。

    “朱由检拿起毛笔,给孙传庭写了一封信,又给卢象升写了一封信,又给洪承畴写了一封信,现在孙传廷在山西,也算是混得风生水起,手下的军队,也是蒸蒸日上。至于与南疆的争斗,朱由检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他的军中,却是他最大的依仗!”

    “我前些日子收到周遇吉传来的消息时,还在偷着乐呢!周遇吉率领京营二师坐镇大同,就是为了抵御蒙古人的攻击,谁知道蒙古人也是个恃强凌弱的主,见京营二师镇守大同,连失去儿子的痛苦都忘记了,秒怂了,不再攻打大同,反而对林丹汗穷追猛打!很显然,他的大本营连蒙古人都忌惮三分,所以才会选择林丹汗这样的弱者来对付。”

    “孙传庭的军队,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实在不行,孙传庭就会带着军队回京城,或者去南方增援。”

    “卢象升是一位勇猛的将军,他将接替孙传庭,成为山西的新一任高官!他手下的天雄军,也能硬刚鞑子,我看到那时,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过,我把洪承畴留在绥远,因为这里太过贫瘠,所以,洪承畴的训练并没有太大的进展,现在,他手中只剩下了五千大军,不过,用来应付绥远的那些难民,却是足够了!”

    “朱由检的书信,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

    王承恩,你马上命东厂的幡子快马,将这些信件转交给山西总督孙传庭和山西总督。”

    “卢象升与洪承畴,已在绥远,今夜启程!”

    王承恩赶紧应了一声,退了出去。

    朱由检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盘算着,该如何安置汪直和田尔耕!”

    “现在汪直在河南打出了一片天地,现在河南的大半个经济都被内卫控制着。汪直刚刚赶到成都,就传来消息,说他的计划成功了!”

    “不过,朱由检还是要用最好的办法,如果能把汪直弄到浙江和安徽,那就更好了,这样就能对他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了。”

    “田尔耕和许显纯的价值还不如汪直,锦衣卫现在是皇室的利刃,可以震慑住他们。“在政治上,军事上,情报上,甚至是经济上,他们都会联合起来,发动对南方的战争!”

    “朱由检用了两个小时,终于完成了对汪直和田尔耕的书信。现在都快到午夜了,朱由检才迷迷糊糊的睡着。

    “方正华,你立刻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书信送到内卫统领,锦衣卫统领,以及锦衣卫副统领。做完这一切之后,朱由检累得倒在了自己的床上,连李佳儿她们都没有让他伺候。

    “第二天,朱由检精神抖擞地从床上爬起来,只觉得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他把户部尚书喊了过来。给我听好了。”

    “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他内库里的钱,已经够我花上数个月了。”

    “田妃,本来我还想着要等一年后再开始给你报仇呢,现在看来,我的复仇时间可以更早一点了”朱由检轻声喃喃说道。十日之后,四面八方,所有的快马,都已经将信件,全部寄到了我们要去的地方。至于从京来的那些人。”

    “他们有五个人,速度很快。居然直接杀到了浙江。浙江,还是那个富丽堂皇的大别墅,一个老头子曾经见过。”

    “一封来自京中的书信,在书信中,他瞪大了双眼,满脸的恐惧。两个时辰之后,那五道身影便都到了。”

    各位,京城那边有个好消息!他应该是对的。”

    “开始了!两个月后,大明十三省的命令就会下来,我们的利益将会被完全摧毁,陛下为了以防万一,已经将京中的兵马调到了各个省。”

    一位老人开口,语气焦急,不复之前的沉稳。

    “兄弟,你说的是真的?这位年轻的皇帝,竟然有这么大的胆子?他是不是疯了?”

    “三弟,这是我在京城中的一个探子送来的情报,他是我留在皇城中的一张王牌,也是我布置在皇城中的一颗暗棋。在此之前,他从未来信,我也从未让人去叫醒他。而现在,他却亲自来报,看来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所以才会铤而走险。”

    “兄弟,这可如何是好?京营的实力你又不是不清楚,若是京营插手,只怕我们很难应付。”

    “老五,我们这支军队如何,枪械的修炼进度如何,那几个教官有没有意见,他们能不能打一架?”

    “兄弟,我们的军队,现在已经配备了两万支枪械,剩下的五万支枪械,还有两个多月就能运过来,我们的军队,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只是比起我们的军队,还差了一些。”

    “抓紧时间修炼,还有,扩充枭羽军团,光有这么点人,还不足以让我们赢得这一战,这才是小皇帝与我们之间的一战,如果我们能拿下这一战,他的实力就会大打折扣。”

    “还有,陛下已经下令,让山西总督孙传庭和陕西总督卢象升增兵,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帮手,让他们向西北增援!等下一次的火器一到,你就带着一万支,到了西方,你就带着高迎祥,让他们尽量拖延山西和陕西的明军,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

    五个人中为首之人,声音低沉的问道。

    “呵呵!是时候教训教训这个小皇上了,免得他不知天高地厚!一百多年了,我们祖祖辈辈都在打压老朱家,我就不相信一个毛头小子还能翻出什么浪花来。”

    成都郡城,汪直呆呆的看着皇帝派人送来的一封长信,然后他将这封信仔细的读了一遍,然后将这封信放在一根烛火上,瞬间烧成了灰烬。

    “唉,陛下是不是太着急了,这么下去,我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只是这件事情会闹得很大,光靠京中那数万人,怎么可能控制得住这样的局面?”

    汪直有些担心的喃喃说道。

    “皇帝在信里说,十二月份的时候,会把京中所有的军队都调到南方诸国去,以防患于未然,但这样做,并没有引起南方诸国的注意,只是引起了他们的戒心。”

    “但接下来的一段话,让他震惊不已,因为皇帝要在十二月份颁布一道旨意,设立大明帝国的御用织造厂,从现在开始,所有的纺织企业都将被纳入到朝廷的管理之中,这会彻底动摇整个南方纺织行业的根基。”

    “当时的明宣宗,因为没有足够的财力,所以就在浙江开设了一家纺织公司。但那时候,织造局占据的销路很少,那些主管的宫里宦官,还得靠着那些商贾,一年赚到的十几万两银子,和江南纺织行业的盈利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但即便如此,嘉靖陛下还是被扣上了一个与民为敌的帽子,被很多大臣鄙视。”

    “皇帝陛下不但要将浙江的纺织行业一网打尽,还要将整个国家的纺织行业一网打尽,这是要将那些以纺织行业发家致富的商贾们,彻底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根本就是把人家的生财之道给堵死了,虽说朝廷想要吃独食,但却是硬生生把人家的生财之道给堵死了,就好比原本一年能赚百两,如今却只赚一两,这不就是把人家的生财之道给堵死了?”

    汪直起身,来回的走着,心里盘算着对策。而且在书信中,皇帝陛下还提到,要建立皇室的粮食局,酒局,盐铁局,药材局,改组漕运局,组建漕运局,甚至还要建立税收,向所有的商人征收赋税!汪直自以为,如果真的采取了这样的手段,他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那些叛徒肯定会蠢蠢欲动,想要造反,那些小商人或许还能忍受,但那些叛徒身后的大家族,却无法忍受。

    这不是在逼迫他们造反吗?”

    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世世代代都在不断地积累着庞大的财富,而且他们的实力非常的强大,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