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灼灼昭华 » 第18章 四大书院

第18章 四大书院

    秋华定定神,再度梳理这庞大的信息。

    每任主人生活的时代或间隔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多,因此,遗留在空间里的物品也是千差万别。

    每一任主人逝去后,空间会自动封闭十年,并将各类物品一一封印,留待下一任主人开启,而空间物品和力量的开启则与空间主人的成长值与功德值息息相关。

    所谓功德值,即空间主人一言一行对万物生灵的影响所形成的,不拘于人,哪怕山间花草树木的回馈也能构成功德值。

    而成长值,顾名思义,则是空间主人即秋华在各方面的成长所形成的。

    具体何种行为会增长功德值与成长值,并成功开启木屋与神秘力量,未明。甚至连当前的功德值与成长值亦不可查,一切,不过是缘分二字。

    空间既已给出方向,秋华唯有多多尝试。

    机遇从来都不是什么馅饼,一切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行动去换取。

    天微微亮,秋华便起身漱洗。

    “小姐,您看这样装扮可好?”

    秋华透过铜镜看去,镜中人长发束于脑后,身穿浅灰连衣裙,裙长及脚腕,除了束发的丝带,通身无一丝挂饰,简洁利落。

    “如此甚好,今日我们出城,这身装扮正合适。”秋华颔首。

    “小姐,您昨日让刘老爹早八点在巷口等候,如今天色尚早,您看?”

    “去母亲院里用过早点再出门。”

    “是,夫人看见您肯定很高兴。”

    正院。

    “华儿见过母亲。”

    “来,坐下。”秋母高兴地唤道,女儿一来,这桌上也热闹点。

    “父亲呢?”

    “他一早就去总督府了。近来战事紧张,难免忙碌一些。”秋母淡淡说道。

    “那我陪母亲多吃点,就不留给父亲了。”秋华笑道。

    “好,不留。”

    秋华虽心疼父亲如此劳累,也知父亲正一步步用自己的力量去开创另一个世界,自己不能成为助力,但至少不会让亲友忧思成为他的负累。

    “你今日是否要出去。”

    “母亲怎么知道。”

    “你这身打扮还能瞒得过谁。”

    “还是母亲厉害,我和霜雪出去走走。”

    “可要派两个家丁跟着。”秋母关心道。

    “不用了。”府里人跟着,办事总有些不方便。自己并无意隐瞒名下产业,只是不想让父母心中多担忧。

    秋母想到城中还算太平,也就没有再劝。

    马车摇摇晃晃,走过平稳的大道后,沿着颠簸的山路前行,来到了一座大山下的农庄。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李子树正开花结果,一片丰收景象。

    山脚下,有几间木屋,环山,则是大片荒芜的土地。

    “小姐,这便是另一块田产。此处本是一大户人家的祖产,但如今的世道您也知道。

    他们前一季收割完便没再雇人打理,若庆阳沦陷,还不如换成钱财购置物资来得实在。

    这才让掌柜的看上了,只是这里毕竟是皖军老巢,最终胜负如何尚不明确,所以他们给出的价格不低,这才迟迟没有出手。”

    “走,去逛逛。”

    一番考察之后,秋华对这里很是满意,土地广袤,可大范围种植。特别是背后的大山,既可遥望庆阳,又有退隐之地,藏于深山,敌人想搜寻亦非易事,更重要的是,山的另一边紧邻运河,海路通畅。

    “他们开价多少?”

    “六百银元,说是取个好意头。”

    对比如今的午觉,价格略高了些,若长久计之,值得买下。

    “就这里了,让刘姨去协商吧。”

    “是。”刘氏父子遵命之余,不由咋舌,这大小姐还真是不知生活艰难,出手阔绰,随便就是几千大元,这战事一起,谁知道能不能等到秋收。

    粮食出处一解决,秋华心里的石头稍稍落地,这几日便安然待在府中陪伴母亲。

    然春节已过,因搬迁之故,秋华入学事宜迟迟未定。转眼,三月将至,秋父深思熟虑后,选定几所学堂供女儿选择。

    “此乃庆阳城中有名的学堂,你好好看看,选一所喜欢的。”

    但凡建校,必有侧重之处,秋父竟全然不干预,只让女儿自己选,给了女儿充分的尊重和自主。

    秋父删选过的学堂自是上佳,秋华颔首,在心中反复斟酌。

    明阳书院。

    建于清末,跟随潮流开设诸多西洋课程,但始终坚持主攻哲学与政治。此处,是培养政治家的土壤。尽管是一条通往权贵之路的捷径,秋华却不愿终日在政治斗争中纠缠,就此耗尽余生,自是放弃。

    新民学堂。

    是一所新式学堂,建校时间是在列诸校中最短的,校长是第一批朝廷派往海外的留学生之一,归国后,建校招生,以“启魂救国”为办校宗旨。

    正因如此,学堂中,科技、军事、油画、英文等新式课程大行其道,华夏古文化反而受尽批判与排斥。

    在救国思想上较为偏颇,虽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思想,却无复兴华夏意志之规划。总督留下它,未必没有百家争鸣,乱中求解的意思。

    庆阳学社。

    其历史已不可考究,自庆阳有记载以来,庆阳学社便已记录在册,校名屡经更迭,始终屹立不倒,是庆阳学子心中的支柱。

    历史决定了它的定位,庆阳学社坚持继承和发扬古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可谓不是一所好学校。可惜,重古而轻夷,综合性偏低。

    如此,便仅余下最后一所学堂--广厦书院。

    据说,院名出自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第一任校长认为,学子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时局太平,学子方能一心求学寻道,若英才辈出,定能济世安民,创盛世,得广厦。

    自建校起,广厦书院坚持学子必须要关注时局、参与实践,这也是学业考核的重要内容。

    院内师生对时局的解读最终则渗透到书院的教学改革中。简而言之,这是一所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的理想学府。

    奈何,广厦学府的录取标准极其特别,学子入学,无特定时间,只需将个人信息递交学院即可。

    通过学院考查后,可从学院处获得院内教师名录,根据自身需要择师而从之。前提是,该学子能够通过其所愿从业之师的考核。

    若无从业之师,则由学院安排课程教习,只是这两者中的差别也是分外明显。

    四大书院,各有特色,秋华心中已下决断。

    “父亲,女儿想去广厦书院。”

    “为父即刻安排,不过,此学院招生看的是才学与缘分,切不可一味强求。”

    “是,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