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新贵 » 第二十章【编户齐民】

第二十章【编户齐民】

    其中,负责打理自税地的几家就不大愿意。虽然他们照料那地不怎么上心,但他们可不想家中吃食就此少了些。

    要不是李长贵是有秩,负责着全乡赋税,他们早就出言反对了。

    但还是有人出言询问,毕竟除了负责打理地的几家,最大的得利者还是村中那些孤寡之家。

    自税地的存在,就是因为他们的缘故,如今地要交给一个外乡人管理,他们自然要问清楚。

    “族长,这地交给李荆,产出怎么算?”

    这是所有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询问的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女子,斑白的头发,脏乱的不知多久没有梳洗,衣服也破旧的打着数不清的补丁。

    对于有秩,她不想得罪,但自税地关系着她家的生活。

    唯有儿媳和一个孙子存在的一家,全靠儿媳一人种地,十岁左右孙子帮忖着做些农活活着。

    自税地的补贴,或多或少,能让这个不幸的家庭好过一点点。

    于是,在众人中,老婆婆出来询问道李长文。

    老婆婆虽是女子,在这个时代没什么地位,但辈分比李长文几人大一轮,又是六十多岁的高龄,对方一问,李长文当即扶着对方手耐心解释道:“阿母放心,该给你们的,不会少一点。

    我们之所以打算把自税地交给李荆种,也并非是因为他没有地的原因。

    最主要的,还是负责种地的几家不怎么上心,上好的地。产出还比不上下田,实在是愧对平阳公主对我们李家村的厚恩。”

    李长文的话,让负责照看地的几家羞愧不已。

    但李长文显然不打算给他们留面子,直接说道:“去年自税地产出共计六十一石,前年年景比去年好一点,共计七十二石,今年去了半年了,新麦产出三十九石。

    大家看看,一亩地连一石产出的没有,这是什么?是浪费,是对平阳公主厚恩的亏欠。

    这点产出,上,对不起平阳公主,下,愧对村中将自税地托付照料的信任。”

    也许怕负责自税地的几家为了保留颜面反弹,李长文说着对其叹口气道:“当然,我知道,大家也知道你们几家要负责自家的地,又要照看自税地,难免忙不过来。

    因此才让自税地产出一年不如一年,这是没法的事,大家都理解这些情况。”

    “但这样下去可不行,好在此时,长贵提出了一个新法子,那就是让其义子李荆,来负责照料自税地。”

    李长文拉出李荆,站在众人眼前道:“长贵代替李荆承诺,将照料好自税地。自税地产出同样归村里所有,但产出的部分,要抽出来给予李荆,让其足以缴纳丁税、口赋等。

    我算了下,大概需要五亩地左右的产出。这个支出,完全合情合理,是雇佣雇农的价格,甚至还要低不少。”李长文说完,看向众人道:“现在还有谁有疑问的?可以问出来,若没有,那就是代表大家同意这个法子了。”

    “族长,那今年种下的种子算谁的?”

    “对,还有人工呢?我们这几天可是抢种了豆、粟和粱,这不让我们照料了,总得给个说法,给些补偿吧。”

    李长文话落,负责照料自税地的几家就开口问起来。

    新麦收了,如今正是种下秋粮不久。

    地里的粟苗、粱苗正茁壮成长着,几家刚抽了时间,锄了草。

    现在要把地给李荆照料,虽然如李长文所说,他们照料不周,但种下去的粮种,浪费在地里的时间这些,他们算了出来,打算捞最后一点好处。

    但李长贵可不惯几人,看着开口的几人直言道:“自税地的粮种一直是村中出的,你们想要什么?一会儿各自随族长去粮仓取回等量粮种就是。

    至于你们耗费的时间,按雇农工钱,你们照料了几天,到我家领几天工钱就是。”

    几人中,一人辈分和李长贵相等的出言道:“李长贵,话可不能这样说,种下去的粮种等量换取粮食我们没意见,但按雇农给工钱这话可不妥。”

    对方道:“雇农也就忙活农忙那几天,我们呢?翻地、放水、抢种、锄草、收割……这些,那样不亲力亲为?”

    李长贵瞟一眼对方道:“那你们想怎么样?”

    对方捋捋胡须道:“我们也不要你工钱,今年的收成,我们几家分二成如何?”

    “二成?”

    李长贵闻言怒道:“你们怎么不去抢?”

    下半年的收成,按最低的三十石算,二成可得六石。

    朝廷收的都没这样贵。

    按此时唐律规定,每丁每年才纳粟二石,这人一开口,就要去六石,足够三人的丁税。

    而且这还是半年收获的,要按一年算,就直接要去至少十二石。

    这让李长贵如何不怒?不光李长贵,李长文和赵诚脸色也很不好看,这种折算,对方显然是不想放手自税地的种植照料机会。

    其他村民见了,也低声议论起来,显然对方的要求,很是无理。

    “就按雇农工钱算,每天五文钱,或者粮二升。”

    李长文最后拍板,不打算和对方计较下去。

    “好了,差不多得了,他们一个村正加族长,一个有秩,说下去我们讨不了好。”

    那人还想说什么,其婆姨拉住他小声道。

    现在大唐已经建国九年,虽然一直东征西讨,但关中粮价一直很稳定。

    数年来一直维持在十文至十五文一斗米的价格。

    因此李长文给的还算公正。

    “那好,我们要粮。”

    听了婆姨的话,出言的人也知道李长文给了最后的底线,因此出言说出自己要的补偿。

    一天五文,两天十文,大致可以买粮一斗,一斗合十升。

    看着拿钱更划算,但真实情况确实,有时拿着钱,却买不到粮。

    关中物价是稳定,但粮要供给军队四处征战,能卖粮的不多。

    而且多在县级才有粮店,真缺粮时拿钱买,粮价绝对不是现在的平价粮,起码翻到二十文,乃至三十文一斗都有可能。

    尤其是现在,近在咫尺的司竹县正在平叛,不管双方打多久,战事结束,司竹县周边的粮价绝对飙升,到时十文钱,恐怕一升粮都买不到。

    因此,选择唾手可得的粮食才是明智之选。

    一升粮大约一点五斤左右,足够一个成年男子一天所需。李长文给他们补偿一天两升粮,确实是仁至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