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开业 » 第34章 赵匡胤征备新兵

第34章 赵匡胤征备新兵

    李良和赵匡胤等人,一路风尘仆仆赶路,数日后来到顺阳地界。赵匡胤骑马走在最前面,李良押着几辆马车,紧随其后。眼看就要到达山口的开阔地,突然从山崖上窜出一队人马,拦在路中间,大声喊道:“把车马留下,饶你们不死!”

    赵匡胤觉得有趣,这王仁还真不简单,八年前抢我的马,现在又抢我的财物。他催马向前故意说道:“这是朝廷的,你们也敢劫吗?就不怕朝廷平了你们?”

    话还没说完,一个不知死活的小头目,一边挥舞着手里的刀,一边哈哈大笑道:“不瞒你说,我们兄弟要的,就是朝廷送上门的!”其他小贼一听,也跟着起哄。

    赵匡胤皱了皱眉头,神色一敛,厉声喝道:“放肆!快去告诉王仁,就说赵匡胤今日带着金银前来,叫他亲自来取!”

    “什么,你是赵匡胤?”小头目嚷嚷着。

    赵匡胤从身后拿出当年王仁送他的宝刀,说道:“你们寨主的宝刀,见了这把刀,你们相信了吧!”

    那头目慌忙下马,跪在地上说道:“是小人有眼无珠,冒犯赵将军,真是该死。我立刻去通报寨主!”

    王仁听说赵匡胤来了,立即赶到,迎接赵匡胤上山。赵匡胤见山上新设了不少险隘关卡,堆积着大量石块、滚木,并新建了房屋,回头笑着对王仁说道:“王兄,你这山上可是今非昔比啊!”

    “见笑了!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落草为寇。这山寨的兄弟已有五千多人,朝廷也清剿过几次,都是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他们忙着南征北战,我们也乐得自在逍遥……赵大哥,你此番前来,莫非是来围剿我们的?”

    赵匡胤微微一笑:“别紧张,这次是奉朝廷之命,前来招纳御林军的。你们占山为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这些年来,朝廷军政繁琐才无暇清剿,一旦局势稳定下来,必会派遣大军前来围剿,到时只怕山势再险峻,也无法挡住朝廷的攻势。何不趁早金盆洗手,随我同归朝廷,去战场上拼杀,那才是大丈夫的本色!”

    王仁老半天没出声,过了很久,才回答道:“赵大哥,我不是没想过退路,可自从占山为王以来,杀人劫财,还抢过朝廷不少金银,那皇帝岂能放过我?我虽然落草为寇,但也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皇帝哪天不高兴了,杀了你全家也说不定。哪比得上我现在这样逍遥?”

    “王兄,你放心,陛下已经下旨,在江湖上招募的勇士,一律既往不咎。至于官场险恶,自然有道理,但落草为寇的危险岂不是更大?如果陛下派我领两万兵马前来围剿,恐怕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逍遥快活了吧。”赵匡胤似笑非笑的说。

    王仁听他话里藏针,低头不语,思量许久才说道:“也好,就听赵兄的吩咐!”

    当天,赵匡胤挑选了两千名精勇的壮士,其他人每人发二十两银子,遣散回家。然后令人一把大火,将整个山寨烧了。

    王仁默默的看着熊熊大火快速蔓延整个山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自己命运从此变的更加难以预测了。

    回到开封,赵匡胤将顺阳山招募来的两千多人,与御林军原来的军士相合,共有四千余人,编成捧日、天武、金枪、铁骑、控鹤五班,称为“殿前诸班”。为了笼络王仁等人,还特别任命他们为统领。

    为了增强御林军的战斗力,他还在“殿前诸班”中实行联保制度。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五十人为一属,百人为一闾,伍什中有违法犯禁者,若知而不告,一律处罚;作战时,伍什中有人临阵脱逃者,全体一律处斩。伍、什、属、闾的建立,使这支队伍形成了严密的编制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完全改变了后梁以来军队纪律涣散的作风。

    接着进行一整套的军力训练,主要包括体能、格斗、兵器、阵法四个方面。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和严格约束,御林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顺阳山来的那帮军士,一改过去散漫放荡的作风,开始懂的遵守军纪,训练也格外认真。

    三个月后,柴荣急于想看看御林军究竟如何。

    正值九月重阳节,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正是沙场点兵的好季节。京城开封的东校场上,旌旗飘扬、鼓声震天。新建的阅兵台中央,坐着周帝柴荣,他的身边,有丞相范质、李谷,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张永德等大臣,数百名侍卫,在阅兵台周围严密警戒。

    柴荣一直对新扩的御林军寄以厚望,特意亲临校场,检阅这支由赵匡胤一手扩建训练的兵马。

    赵匡胤站在台前,挥旗指挥。四千余名将士,分成五个方阵,在雄壮的战鼓声中,英姿勃勃的走过来。最先走来的是捧日班,捧日班由赤色的令旗引导,赤旗后面是班头荆罕儒和两名值勤官,八百多名军士,肩扛一式的铁戟,迈着威武的步伐,走过大台前。从台上看去,整个方阵队列整齐,步伐一致,甚至连扛戟的角度和抬腿的高度也完全一样。

    接下来是由黑旗引导、高举战戈的天武班;黄旗引导、手持长矛的金枪班;白旗引导、肩扛朴刀的铁骑班;绿旗引导、左手持盾、右手持刀的控鹤班。

    队列严整,步调划一。台上柴荣及群臣正在连连称赞,赵匡胤令旗一挥,五个方阵迅速汇集成一个更大的方阵,军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到台前,停了下来,面向阅兵台,举起手中的兵器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岁!”

    四千多张年轻的脸庞,显示出一种朝气蓬勃的雄性力量;指向空中的兵器,在阳光下闪烁着钢铁的冷峻光芒。

    柴荣没想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扩的御林军,竟能达到如此训练有素的程度,兴奋不已,满脸笑容的站起来,频频向台下将士挥手致意。李重进、张永德身为大将,领兵多年,阅阵无数,却从未见过这样整齐雄壮的精锐之师,心里也不禁暗自佩服赵匡胤的治军能力。

    队列行进之后,柴荣又检阅了格斗、阵法、兵器、骑术等方面的演练。诸班军士本来就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一个个武艺高强,身手不凡,平时严格的训练早已让他们憋足了劲,现在有机会在主将赵匡胤和皇帝面前展示,自然尽力施展,使各种演练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柴荣对将士的素质和纪律十分满意,整个过程始终兴致盎然,赞不绝口,直到夕阳西斜,才兴犹未尽地离开校场。

    李重进、张永德护送柴荣回到皇宫,柴荣留他俩在内殿用膳。两人都是柴荣的亲戚,关系素来密切,也未客气推辞。用膳时,三人的话题,依然离不开赵匡胤主持的新扩御林军。

    柴荣喝了一口鸡汤,抬头问张永德:“赵匡胤的御林军,现在可成了真正的虎贲之师。你手下的那批禁军训练的如何?”

    “启奏陛下,微臣驽钝,不如赵将军精明能干。眼下全城禁军经过挑选,约有三万余人,老弱者已全部裁退,战斗力大为提高,只是严格的训练尚未全面展开,自然无法与今日之御林军相比。”张永德起身回答,脸上似乎有羞愧之色。

    “爱卿不必紧张!”柴荣向他摆摆手,说道:“禁军中武艺高超的军士皆选人了御林军,御林军的军饷是禁军的两倍,而且他们人数较少,训练较易,岂能同等要求。朕知你已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