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开业 » 第32章 周世宗亲征北汉

第32章 周世宗亲征北汉

    天色将暮,依然刮着东南风。周军、汉军隔着巴公涧扎营,都已无力再继续厮杀。正在此时,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万余精兵赶到,柴荣立刻发起新的进攻。

    刘词增援来迟,生怕柴荣降罪,便准备在皇帝面前身先士卒,将功赎罪。刘词率领一支生力军,越过巴公涧,齐声呐喊,杀入敌阵。汉军人困马乏,根本无力再战。刘崇见士兵死伤殆尽,局面无法控制,心知大势已去,只好与王延嗣带着数百亲兵,逃往太原而去。

    刘词领军追了数十里,见刘崇已经跑远,只有回军。只见巴公原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北汉丢弃的辎重器械,更是不可胜数。

    当天晚上,柴荣在大帐中召见诸将,下令在初战中降敌的樊爱能、何徽的部下,一个不留,全部斩首,又将北汉降兵数千人,编成“效顺营”,派往淮南,以防御南唐。

    第二日,柴荣抵达潞州,李筠亲自出城迎接。柴荣刚在节度使衙署坐下,忽报樊爱能、何徽前来请罪。原来两人逃出战场后,在路上遇到刘词的援军,不但不戴罪立功,反而力劝刘词退军。幸亏刘词下定主意,周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柴荣听说樊爱能、何徽竞敢回来见他,怒火顿起,下令左右侍卫:“来人,将这两个临阵脱逃的反叛之将绑了,等候发落!”说完,便拂袖而去。

    樊爱能、何徽二人毕竟是先帝旧臣,而且曾经也是屡立战功,柴荣本来有心免他们死罪,可转念一想,长期以来,诸将骄横难平,常怀游移之心,若此二人不杀,何以整肃军纪。不由得辗转踌躇,难以决断。

    恰逢张永德入内当值,柴荣面色凝重地问道:“樊、何二人临阵而逃,朕太失望了!爱卿,你看该如何处置?”

    张永德答道:“樊爱能、何徽畏敌如虎,弃军而逃,罪不可赦!陛下若想平定四海,建万世之功,不肃军法,就算有雄师百万,又有何用?”

    柴荣默默点头,于是出帐升座,吩咐将樊爱能、何徽押来。二人知道大罪难免,膝行而前,向柴荣叩头求饶。

    柴荣厉声叱道:“你们二人,皆是我朝名将,久经沙场,这次临阵脱逃,并非兵败求生,而是想将朕卖给刘崇。若不杀你们,如何服众!”遂传旨将二人拖出中军大帐,当众斩首。

    柴荣班师回到京城,论功行赏。高平一役,论功劳首推赵匡胤,破格提拔为都虞侯,赐银一万两、御马五匹。加封韩令坤为左厢侯,慕容延钊为虎捷侯,王审琦为铁骑都将军,石守信为右都校。李良死活不愿为官,赏银一万两,住宅一所,调往赵匡胤幕府,领从五品将军衔。

    历来文献史料,都盛赞柴荣痛斩二将之举,其原因在于自后梁以来,王朝更迭频繁,朝廷为了取得军队的支持,不得不对将领采取纵容拉拢的政策,结果造成了武将骄恣,离心难制的局面。

    高平之役杀樊爱能、何徽之后,众将震恐,君主的权威加强了,自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强将凌君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这对后来的宋朝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随着官职的升迁,赵匡胤等人逐渐掌握了兵权,在后来的军事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柴荣得胜回朝,正值新郑县周太祖的陵墓竣工,号为嵩陵。他拜谒嵩陵时,好端端的晴天,骤然间狂风骤起,飞沙走石。柴荣心中忽然一阵胆寒,想起郭威临死前的一番话,连忙伏地叩头,心中默默祈祷:“父皇息怒,儿臣一定年年来此祭拜,让父皇永享供奉!”连连说了数遍,狂风才慢慢止息。

    回到宫中,听闻太师冯道因为监修皇陵,劳累成疾,病死家中。柴荣追忆往事,心中一阵怅然,派内侍送去奠礼,以示哀悼。

    过了不久,符氏生下一子,白胖可爱。柴荣大喜,正式册封符氏为皇后,进国丈符彦卿为太傅,改封魏王。没想到当年那个术士的一句话,竟然变成了现实,只是李守贞若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这一天,柴荣坐在内殿,随手拿起桌上一本兵书《尉缭子》,当读到“百万之众不用命,不如万人之斗也;万人之斗不用命,不如百人之奋也”这两句话时,心有所动,不禁拍案叫绝。

    他放下书本,在殿中来回踱步,脑海里浮现出高平之战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愈觉书中所言有理,便差人把正在当值的赵匡胤叫来,让他看书中的这句话,故意问道:“你觉得书中之言,可有道理?”

    赵匡胤略略思考,答道:“兵贵在精而不在多,士兵能战而又勇敢,则无往而不胜。”

    “正是如此!朕观如今的禁兵,老弱病残,强弱混杂,一旦上阵,怯懦者必畏死,刚强者也将随之气馁。高平之战,右军之所以溃败,正是此原因。若非你我君臣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只怕这大周河山,早就落人北汉之手了!”

    “陛下,以臣愚见,目前我朝的军制必要新政不可!民间百个农人所纳的赋税,才能养得起一个士兵,可是朝廷花费了这么多钱财,却养了一群贪生怕死的无用之兵!臣深为此事担忧!”

    柴荣皱着眉头说道:“兵制新政,朕确实早有此意,依你看该如何着手?”

    这个问题,赵匡胤已经想过很多次了。见柴荣发问,略一沉思道:“首先,对朝廷直属的禁军进行筛选,老弱病残者一律汰换;第二,从外镇将领的军中挑选一批精锐士卒,并招募各地青壮,补充禁军。此外,臣还希望,将御林军扩大到五千人左右,选择一些武艺高强的勇士充任,再经过特殊的训练,使之既可以充当皇城侍卫,又可以作为上阵杀敌的精锐部队。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柴荣击掌称赞,站起来说道:“好!挑选禁军之事,交给张永德负责,你就主持御林军的扩备和训练。”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样顺利,各镇将领为了保存自己军队的实力,对于选送精锐兵卒的事情,百般敷衍。而民间久经战乱,也没有多少青壮可以招募。

    这样一来,赵匡胤就只能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挑选,但他又不愿意降低要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御林军的人数还是不足千人。

    李良见赵匡胤为此事每天来回奔波,心里也暗自焦急。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顺阳山的王仁,对赵匡胤说道:“大哥,听说顺阳山的王仁势力越来越大,其中必有许多精壮人马。若能说服王仁,挑选一两千精兵带回,既可以扩充兵力,又可以为地方消除一大隐患,这样不是更好?”

    赵匡胤觉得有理,马上进宫面见柴荣。听了这番建议,柴荣当即表示同意,还特意从府库中拨出大批金银,作为招募的开销。

    次日就要随赵匡胤前往顺阳,李良心里挂念绿珠,在街市上买了一些柴米油盐、针线女红,命两个亲兵搬着,去看望她。当年他将绿珠从倚香楼赎出来,确实是把她当亲妹妹一样疼爱,可随着交往的增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种感情却慢慢起了变化。

    望着绿珠那娇艳如花的面容,体会着她平日细心的照顾和柔情,李良心中常常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涟漪,而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

    他拼命的压制,不让这种感情奔泻出来。这种压抑来自他心灵深处的禁忌,那便是他僧人的身份和对广济大师的承诺。他警告自己是一个僧人,现在喝酒、吃荤、杀戮,已触犯了佛门戒律,决不能再破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