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开业 » 第18章 朝会之争引怒火

第18章 朝会之争引怒火

    第二日,郭威向刘承祐辞行,诚恳的说道:“陛下春秋方盛,当勤勉于国政,遇事多与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大臣商议,太后睿智贤德,对国事颇有见识,陛下应该多方请示。亲贤臣,远小人,明辨是非,洞察忠奸,此乃国家兴隆之根本,愿陛下希听!疆场戎事,臣必竭诚效力,陛下勿忧!”

    刘承祐虽然心中不以为然,但碍于面子,也只好敛容称谢道:“朕知你劳苦功高,对社稷一片忠心。今特赐爱卿一匹御马,望卿旗开得胜,早日消除北患!”

    郭威此番镇守邺州,深知前途未卜,他本想把家着一起带走,可是一家老小安居京城久矣,都不愿迁徙受舟车劳顿之苦;另一方面,郭威也顾虑到,一旦全家迁徙,难免会引起皇帝的疑心,只好作罢。唯有柴荣,不舍抛下新婚妻子,便将符氏携往邺州。

    刘承祐从军中调拨一万精锐骑兵,作为郭威的直属部队。赵匡胤、韩令坤、慕容延钊、王审琦、李良等人,全部是清一色的甲胄、骏马、雕弓,一个个威武雄壮,英姿勃发。赵匡胤、慕容延钊等人,都希望能与辽人一番血战,显显身手,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变,正在悄无声息的酝酿之中。

    郭威率兵抵达邺州后,河朔诸位将领前来迎接。他在节度使府衙,与诸将商议了三天,制定了防御辽军的计划,督促诸将立刻各自回去部署。辽军听说郭威奉命前来镇守邺州,本已畏惧,又见汉军迅速加强了边境的防卫,也不敢轻举妄动。而郭威此时别有所图,也无意主动进攻辽军,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顿时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僵持状态。

    几个月来,郭威千方百计的联络各镇将领,对手下的将士多施恩惠,同时抓紧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一天,他和柴荣在府衙内商议禁军训练的事情。郭威低声说道:“荣儿,这万余精兵是我们的命根子,不但要训练好,还要千方百计的笼络他们,能让他们在必要时为我们奋死一战,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儿明白,我给每个士兵都加了一两银子的军饷,将校待遇更优。此外,赵匡胤、韩令坤等人,在禁军中的故友颇多,我和他们商量着,尽量和其他将校多多来往,广交朋友。”

    郭威端起桌子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赵匡胤这些人跟了我这么多年,立下了许多功劳,可官职却一直不高。我之所以不向朝廷举荐他们,就是希望他们能为我所用,不过这样也确实委屈了他们。”

    郭威停了停,脸上露出忧虑的神色,继续说道:“邺州城内以及周围的军队,还是很好掌握的,但那些外镇将领就难以控制了。我担心的就是澶州节度使李洪义和驻兵澶州的夔州节度使王殷,他们二人的兵马,合起来有八万余人,若有变故,就难办了!”

    “李洪义贪财,王殷好色,这二人倒是容易掌控,只要我们不惜金银,投其所好,他们不会轻易横生枝节!”柴荣这番话说的却是胸有成竹。

    “这次来邺州,皇帝有旨,钱财货物任我调度,少许金银自是不愁!”郭威站起身来,“荣儿,澶州始终是我的一块心病。我看近日内,你从府衙支取一笔银两,再去物色几个有姿色的女子,携带几十坛好酒,以犒军为名,去澶州看一看。只要能让李洪义、王殷高兴就行了!”

    “好,我明天就动身!”

    “你要带着石守信和王审琦!”郭威又交代了一句。

    柴荣去了澶州两天,郭威担心朝中有什么变故,又派了两个心腹潜回开封,随时报告朝廷的一举一动,直到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才松了一口气。

    吃过晚饭,郭威散步走到后院。庭院里花草正盛,这个小庭院的四周都是内宅,因为郭威没有带家眷前来,所以许多房子都空着。郭威住在南边的正房,柴荣夫妇则住在北边的正房,另有两个女仆住在东厢房。

    此时已是夕阳西沉,明月在天,院子里十分幽静。郭威走到花丛边,折下一朵菊花,放在鼻前,细细地感受着那份醉人的清香,内心却在期待着什么事情发生。

    一个红色的影子在回廊上一闪,郭威心里一阵慌乱,他立刻猜到了来人是谁。理智告诉他,必须立刻离开,可是他的双脚,却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不由自主地朝着人影走去。

    郭威迷迷糊糊的跟着那个人影,穿过两道门,来到符氏的卧房里。烛光摇曳,白色的帷帐,让他恍惚迷离。符氏从后面一把抱住了他的腰,郭威猛的惊醒过来,挣开符氏的手,欲往外走。符氏却又紧紧的抱住他,喃喃自语道:“别走!”

    符氏的声音,如魔音穿耳一般,使郭威失去了最后一点离开的勇气,却仍徒劳地挣扎道:“你已是我家儿媳,你我已有礼数所制!”

    符氏搂住他的脖子,轻声说道:“你我有情在先,而柴荣又不是你的亲子。”

    郭威一把推开她,厉声说道:“不!世间本有伦理之法,那时你非我儿之妻,尚且苟欢于一时,如今你我绝不可能!”

    他一把推开符氏,头也不回的走出了房间。

    身后紧接传来符氏那压抑的抽泣声。庭院中的菊花,在黑暗中依然盛开。

    汉帝刘承祐虽无雄才大略,却自视甚高,自从继承皇位,总觉得受到顾命大臣的牵制,心中颇为不服。随着登基时间日久,这种情绪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宰相苏逢吉对杨邠、史弘肇的独断专行深感不满,便与刘承祐的宠臣郭允明、聂文进等人联成一气。双方发生冲突,以致矛盾越来越大,势同水火。

    这天,照例朝会,文武大臣来到广政殿,分班次列于两旁。苏逢吉手持朝笏,出班奏道:“启奏陛下,朝中宣徽使一职空缺。现任武德使李业,素掌内宫钱帑,忠厚勤勉,处事干练,臣以为可升补为宣徽使。”

    李业是当朝太后的弟弟,也就是皇上的舅舅。此事李业曾向刘承祐亲口提起过,但碍于杨邠等人,刘承祐自己不便开口下诏。现在苏逢吉举荐,刘承祐心里暗暗高兴。

    谁知杨邠偏偏不认这个理,苏逢吉刚退下,他就出列说道:“臣启陛下,内使迁补,须有次第,这是先帝所立的规矩,李业本就是外戚,更不可超常擢升,以乱先帝之法。”

    刘承祐见好端端的事又要被他搅黄,不由得心头火起,强压怒火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道理,难道爱卿没听说过吗?”

    史弘肇见状,急趋殿前,说道:“陛下息怒,众臣自有公论,处理必然合情合理,何劳陛下操劳!”

    刘承祐瞪着史弘肇,半天说不出话来,长袖一挥,气冲冲的回到了后殿。他越想越窝火,越发要除掉这几个眼中钉,便与李业、聂文进、郭允明等人悄悄密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