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跟着朱元璋打江山 » 第一百一十八章 章诚向朱元璋传播新理念,脱脱被劾

第一百一十八章 章诚向朱元璋传播新理念,脱脱被劾

    “混账!”

    “他们到底有没有把我这个大帅放在眼里!”

    郭子兴因此勃然大怒,当场就把桌子重重一拍,大吼了起来,随后就不由得摸了***口。

    很明显,郭天叙和张天佑做的事,让本就易怒气量不大的他心脏也开始承受不住。

    而李梦庚也在这时不禁皱眉道:“大帅,看来,如今二公子身边是有高人在指点了,不然,二公子不会想到先去全椒见舅爷,而给舅爷联合起来对抗您。”

    脸色越发暗黄无色的郭子兴地问道:“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大帅不必太担心。”

    “合纵连横之术,他们可以为之,大帅也可以为之。”

    “现在朱公子在和州,大帅完全可以让邵荣、李善长、冯国用这些也在和州附近发展的人受他节制。”

    “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听朱总管,但朱总管都因此又可以借大帅之命的名义并其部,进而制衡二公子和舅爷的联盟。”

    因为他现在缺粮,而他在滁州抄家的经验,已经让他知道这些乡宦都不缺粮。

    而朱元璋在张天佑离开后,因和州官仓官库存粮被张天佑带走,便将城中所有乡宦皆传到了自己的总兵府,表示已安排滁州州学培养的士子过来,要分这些乡宦手里的田地,而这些乡宦可以以每亩五石粮的方式免除分田之义务。

    剩下的都是不能直接定罪抄家的。

    要知道,历史上的朱元璋就特别隐忍。

    所以,他现在需要找个名义从这些乡宦手里拿到粮食。

    但元廷还很有实力的现实,让他不得不妥协。

    不过,朱元璋不得不承认,他现在不得不对乡宦妥协,依旧跟他所在的郭氏义军内部人心不齐有关。

    但对于朱元璋而言,他这样做已是在和这些乡宦们妥协。

    这是朱元璋不得不向地主豪绅们做的妥协。

    而朱元璋自己倒也不是那种胶柱鼓瑟的人,也会根据现实情况来,也会暂时隐忍。

    尤其是,自己父帅郭子兴气量过于狭隘、目光过于短浅,所以才让整个郭氏义军,在起事初期,就出现各种内部问题。

    所以,朱元璋只能以要进行改革的名义的方式来逼迫乡宦拿出粮食来获得改革中的豁免特权。

    比如他对胡惟庸是真隐忍到万事俱备后,才对其动了手,以至于胡惟庸都一度认为朱元璋真的很好诓骗。

    而元兵又会随时打回来,所以,他必须尽快筹够粮食,以准备对战元兵。

    郭子兴现在也没有了别的办法,只能采纳李梦庚的建议,给朱元璋更大的权力,来制衡这些人。

    不然,他就得让大军一直处于粮荒的状态,这样春耕也不能开展。

    因为,打下和州的是张天佑,不是他朱元璋,所以犯罪的几个乡宦的粮食都被张天佑先抄走了。

    因为按照朱元璋现在看了章诚给他看的书后的想法,他恨不得,直接分了这些人的田,来一场彻底的土地革命。

    好在这些乡宦们都比较怕被义军直接分田,知道土地比粮食重要,也就还是老老实实地把粮食拿了出来,兑换分田豁免权。

    李梦庚这时又提出了自己想到的新办法。

    只是这个名义不好找。

    如今,甚至连自己父帅的亲生儿子,都跟他的小舅子联合起来,不听其命行事。

    这让朱元璋开始确认自己父帅郭子兴的确是有大志无雄才的人,而章先生选择出去,无疑是对的。

    当然。

    朱元璋也承认,郭子兴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固然与他个人有关,也与他身边的那些地主官僚阶级出身的小人脱不开关系。

    这些人阻止义军壮大的方式很隐晦,而只会显得是在为义军好,是为了让义军上下权力统一,所以才挑起内斗与制衡,但结果却的确是在让义军会在内耗中,无法迅速壮大,乃至可能力量被削弱进而被胡元成功剿灭。

    如今,朱元璋在看了章诚给他的书,在根据现实情况认真分析后,也越发笃定这些地主官僚的人的确是落后而反动,做的事,很多时候,的确是在一边讲仁义道德,一边又在让父子反目、兄弟相残。

    为此。

    

    朱元璋也对滁州的乡宦多了些谨慎,尽管他不得不暂时对他们妥协。

    尽管朱元璋现在为郭氏内部上下不合而忧愁,但他眼下好在已经从滁州出来,在和州独立发展。

    所以,他接下来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上。

    在逼着乡宦拿出粮食来后,他一方面开始招募青壮,训练新兵,一方面则开始招募流民,开垦荒田,给其谷种农具,让他们恢复生产。

    “乡村包围城镇。”

    朱元璋看着章诚曾经给他的来信里的内容,念了一句,然后就很有感悟地点了点头,并道:

    “章先生到底是章先生啊!”

    而接下来,朱元璋也同章诚一样,将主要发展精力放在了乡村,为此,他还希望章诚能给他派一批熟悉乡村政权建设与善于动员百姓的人才来和州。

    章诚正好在去年腊月大规模培训了一批,也就给朱元璋派了一批大同社的人才过去。

    而接下来。

    章诚和朱元璋便一个在滁州北边的瓦梁垒发展,一个则在滁州南边的和州一带发展。

    而且,他们皆以大同社的人为骨干官员,在乡村宣传大同理念,发展生产,建立组织,训练兵马。

    元廷这边。

    虽然义军章诚部俘虏万户伯里,又攻下集庆,引起了朝野震动,但这对于内部斗争更加激烈的元廷而言,似乎不是一个值得满朝文武放下芥蒂一致对外的理由,反而是攻击政敌的进一步加剧党争绝好机会。

    对丞相脱脱一直不满,且也想做丞相的宣政院使哈麻,就因此大为高兴。

    因为他本就已经准备让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弹劾脱脱兄弟,现在脱脱南征过程中高邮迟迟未下不说,又丢了集庆,也就更利于他除掉脱脱。

    而对于朝廷大局,对于哈麻而言,并不重要。

    要知道,历史上,哈麻就是在脱脱将要破高邮,灭掉张士诚关键时刻,让御史袁赛因不花弹劾掉了脱脱,似乎,他很怕脱脱完全破了高邮而立大功,进而政治地位更加巩固。

    但史料记载,就是因为哈麻在这个关键时候拆台,让元廷罢免了脱脱,结果才使得脱脱麾下的大量作为元兵精锐的铁甲军,因而士气大跌,不少甚至直接加入了义军,让张士诚等义军不但转危为安,还实力壮大不少。

    可见,哈麻这些蒙古贵族在蒙人入主中原,也同中国其他王朝的权贵官僚一样,开始儒化后,也会在内部权力斗争方面很是痴迷,而不惜因此葬送国家前途和国家利益,乃至眼里只有党锢之争,没有其他。

    因为在哈麻这样的人看来,宁愿看见大元亡了,也不愿意看见脱脱在丞相位上,而有打击他的能力。

    这种不顾国家损失也要整倒政敌的想法,在历朝历代党锢之争剧烈的时候,都不少见,甚至是常态,有时候敌军都兵临京师城下,敌对的两党都还在争权夺利。

    所以,哈麻这种人也不算什么特别的人,不过是很多为了内部权力斗争而不折手段的地主官僚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已。

    或许哈麻不容脱脱也不仅仅是因为权力斗争,也许还有利益斗争。

    因为脱脱在元廷算得上是一位能臣,为了解决海运不通后造成的大都缺粮问题,他让人在京师附近募人屯田,把实现岁入二十万石的成绩,解决了缺粮的问题。

    但这里面,也损害了京师许多权贵的利益,因为这里面的屯田,不仅仅是屯田那么简单,而是原本这些官田早已被权贵官僚侵占,现在脱脱把他们拿回来屯田作为官粮收入,自然是损害了这些权贵官僚的利益。

    这自然会引起京师权贵官僚的极大不满。

    要知道,在京师清查官田,而重新募流民佃租耕作,在历史上,即位之初的嘉靖也这样干过。

    结果嘉靖后面就出现了差点被火烧死的情况。

    可见皇帝做这事都很让权贵官僚不能忍,何况,脱脱这个丞相做这些事。

    当然,脱脱为了挽救元朝,做的损害权贵官僚利益的改革事,不只是清理京师官田的事,还有其他事。

    史载他“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

    但正因他为挽救元朝而损害了权贵官僚们的利益,所以也是哈麻等损害国家利益也要整倒他的原因。

    “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又其弟也先帖木儿庸材鄙器,玷污清台,纲纪之政不修,贪Yin之习益著。以致于先失滁州,再失集庆,江北江南局势更糟,当治其罪而换良臣……”

    这天,袁赛因不花弹劾脱脱的奏章就被内宦当着元顺帝的面念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