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胡和老徐 » 十四、《天才基本法》观后感

十四、《天才基本法》观后感

    其实这一段时间在家里真的是十分的清闲又无聊了。每天浑浑噩噩,貌似一天就过去了,唯一坚持下来的事情就是码字了,今天是坚持日更5000字的第二天,我开篇依旧是废话一堆。所以你们猜我是老徐还是老胡呢?

    嘿嘿,老胡在隔壁《孤舟一禅》演戏呢,所以今天,还是老徐,来陪大家唠唠嗑,放轻松诶。各位看官,您细听分说啊。

    你们看我总是拿老胡的感情经历哈开玩笑啊,您说您这不废话吗,哪有人会把自己的黑料爆出来给别人图一乐的,也就老胡那个傻子会。那个傻子啊,最上面就应该装个拉链,自己的,别人告诉他的,都喜欢往外说,你说我跟他推心置腹吧,他又把我的事情说了出去,要是不跟他推心置腹吧,他又觉得自己很委屈,我都跟你推心置腹了,你还什么都不和我说,是不是把我当外人?这个时候就是两难的境地喽。

    所以今天,咱们来推心置腹一下。聊聊感情的事情。我没有喜欢过什么身边的姑娘,诶下面你肯定就猜,莫非你网恋过?开玩笑我这么没有安全感的人,怎么会选择网恋呢。所以,答案来了,我追星。

    很凑巧的是,我追过的两个女明星,全在BJ。一个比我大三岁,一个比我大了十几岁,不过,一直喜欢下来的,只有她。很巧的是,她在的学校离我不远。北影,离北师在地图上貌似也不是很远。不过,这就是生活对待我们的方式,对于某些极小可能的事情,往往让我们深感无力的同时,却又有着那种不忍去撕碎这个美梦的微小希望。很美好的同时,又显得那么残酷。不聊这个。

    所以,张子枫的电视剧,我今天才开始看。

    不是说之前没有听说,而是对于电视剧,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偏见。导致我反反复复,犹犹豫豫。一直下不了决心到底是看还是不看。就好像一直在摘叶子,一边说着,看,然后摘掉了一片。一边说着不看,又摘掉了下面一片。一直磨蹭到了今天。终于今天,我摆脱了这一切,我意识到摘叶子这种行为,和抛硬币的行为,完全类似。为什么有些人会摘光了一遍树叶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其他树枝,我想一定是上一次的最后结果,让你内心难安。你的心里没有底。然后一次又一次,最后你内心做出了选择。

    所以老胡说的不无道理,其实抛硬币的时候,并非人们想让硬币替他们选择,而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曾小贤说的那个其实也不无道理。而是抛硬币的时候,人们就知道了自己内心的选择。你会对结果有所期待,而那个你所期待的结果,便是你内心的选择。

    (路过的隔壁老张)“你要不要看看自己快一千字都写了些什么......”

    抱歉啊各位,刚刚是老胡把电脑抢过去了,现在才是我。

    大家好我是老徐,关于张子枫的事情咱们先搁置在一边。我对于她的感情和正常追星的男生差不多,所以不作过多解释。只是可能稍微理智一点,也没花过什么钱(主要是孩子没什么钱)。也不是铁杆粉,只是偶尔想起了,会翻一翻她的微博啊,看看她新拍的电视剧。就好像,我和她过着各自的生活,偶尔想起,我会看看她现在如何那般。只不过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也注定是单向的关注而已。

    言归正传,我们来聊聊这部剧。撇去先入为主的爱屋及乌不谈,这部电视剧的主题和深度,都算不错。拍摄视角,技术都算国产电视剧当中一流的。至于题材嘛,比较新颖,是关于平行时空的。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一部电视剧。至于梗夜玩的很多。

    我只看了前几集,所以就拿前几集来说事了。

    比如草莓世界的林朝夕去相亲的时候,别人听说本科是学哲学的,就在哪里大扯心灵鸡汤。其实但凡对哲学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哲学这个东西,凡人慎入好吧。记得小的时候阅读过的第一部跟哲学沾点边的书籍《苏菲的世界》当时那本书看了一点就扔掉了。不过也证明了我与哲学无缘的事实。上了高中,小高考的时候,政治当中要学哲学是啥,什么形而上学,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什么主次矛、矛主次,鬼还记得。那大概是最基础的哲学,尚且如此抽象深奥,那么大学本科的哲学又有多么的晦涩难懂(对我而言)。并且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就说明其有多年建立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如果用心灵鸡汤这种东西来代替哲学,我真的的只能呵呵了。

    然后,哈利波特的梗,穿越回了2006年,那个时候哈利波特还没完结,就给人家张叔平安排上斯内普呢,最后还给人家剧透了斯内普的结局,虽然讨人厌,但是是个好人。不过张叔平暗恋林朝夕她妈邱月这跟斯内普暗恋哈利他妈也能对的上号。总而言之原著作者应该也是一个老哈迷了,不然小团体格兰芬多和斯莱特林的梗玩的也不会这么6。

    然后就是前几集的几个思考主题。不知道是不是贯穿全剧的。

    第一,关于数学和奥数

    数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就相当于一个大的集合,奥数就相当于数学的一个含元素很少的真子集。一个人或许觉得数学很有趣,但他未必对奥数感冒。反之也成立。数学其实本质上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应付考试的工具,当成一个有意思的知识去学习即可,做题只是次要的。做题只是考验你的应变能力,考验你的转化能力,考验你的理解能力,考试成绩它是一个各方因素综合而导致的结果。所以不要拿考试成绩来衡量自己的实力。奥数这个东西说实在的,其实从小培养,其实还好,更多的人可能像我一样,有天赋,但是起跑的比别人慢,也就懒得去追了。或是担心自己可能会失败,便早早地选择了放弃。主要是啊,我这个人,从来都是嘴上自命不凡,却从心底里巴适这种小富即安的生活。我爸妈也乐见其成,不愿意我自己活得太累。其实他们也明白,我自己该努力的时候还是会拼,所以在有些事情上没必要去争些什么,也没必要去抢些什么。奥数是天才和聪明又勤奋的人的领域,和我这种普通人没啥关系。

    第二,关于天才和普通人。

    其实这个问题我比较有体会,有些人貌似学的很轻松,但人家就能取得跟你差不多甚至比你好的成绩,先不要急着下定义说XXX是天才啊什么的。可能只是人家的学习方法啊,应试技巧啊,比你好一点而已啊。我之前提到过,考试成绩终究是个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所以,先别觉得自己起点比别人低。

    所以,让我们重新理解天才。天才是什么,天才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大抵简单的多,他们只会聚焦于某一些东西,从而舍弃一些东西。正如人们经常说的,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便必然会为你关上一扇窗。就像我一初中同学,纯纯天才,一边上着国内的课,一边准备英国的高考。一年,最多再加上中考那半年,人家英国高考过了,英国帝国理工人家高二就在上了,我高二还在干嘛,混日子。据说剑桥的笔试都过了,面试没过,给他气的。他在数学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已经不仅限于聪明的范畴了,可以勉强称作是天才。但是他在语言学习方面确实没啥兴趣,导致他的英语远没有数学那么超凡。而且人际交往方面,性子有点孤僻,也没啥好朋友,所以在经历cultureshock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交际圈子产生了不良反应。

    所以,你当然可以嫉妒、羡慕、崇拜天才。但是不要神化他们,他们终究还只是个普通人,或许天才,更渴望的,是被像普通人那样对待,他们一边享受着天才的优待,自然也需要承受这份优待的重量。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关于考试的淘汰机制,这个每个人有独到的简介啊,张叔平呢,觉得奥数本来就是选拔性的考试,有淘汰很正常,虽然有点密集了一点。林朝夕就觉得会摧毁其他人的自信心。而张叔平觉得自己设置的考试那么变态,反而是给孩子台阶下。当时说的那句话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理论,有点毒鸡汤的感觉。叫“否定一个坏的老师比承认自己天赋上不如别人要来的容易的多”。就是他给那些孩子自己失败的借口,不是自己天赋不行,而是那个老师太过咄咄逼人如何如何。但其实当时林朝夕又接了一句“会不会我们长大以后那么容易放弃,就是因为小时候给的借口太多了?”

    其实这个理论有其道理。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对自己的失败以这样那样的借口搪塞过去,却对自己的实力仍然没有一丝动摇的话,那这个人,真的是有点东西了(比如老胡)别说是我说的啊。

    然后像我,小时候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分班考试我一次都没有考好过,但平时的考试我考的一般都比那些考上强化班的人考的都要好。你要说是我运气“好”貌似也不是不行,只不过自己知道自己不适合竞赛啊那种稍微难一点的东西。当然物理化学地理除外。

    所以,有些人是幸运的,用努力将谎言变成了现实。有些人却是不幸的,一辈子都活在谎言当中。

    “老胡!”

    “诶干嘛”

    “你武侠写了没”

    “写了,但是没有完全写”

    “那就别搁这浪费时间了,快去写!”

    “行行行,我这就去!你没说我坏话吧?”

    “哪能呢?咱俩又不是认识一天两天了的”

    ”行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