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在妖武乱世探案修行 » 第二十二章 说书

第二十二章 说书

    一间小面摊。

    云望吸溜吸溜,三两口便把碗里的面吃得干干净净,接着又是抬起碗口,将碗中的面汤一饮而尽。

    “呼——”

    云望呼出一口长气,将面碗放下,朝着李瑾说道:“探查了一上午也没有什么发现,真怀疑这妖物是不是潜藏起来了。”

    李瑾看了一眼匆忙掠过面摊前,往百谷医馆方向快步行去的几个路人,略加思索后,道:“以这妖物的嗜血本性,就是潜藏起来也定会忍不住露出马脚的。”

    “就怕这妖物露了马脚,咱们没抓住怎么办?”

    “我适才在想,这妖物在青石山上一出手便席卷了十余条性命,但为何在这青林城中却迟迟没有动手?”

    “......我还是更擅长动武,这动脑子的事还是交由你来吧。”

    李瑾大胆假设道:“我猜有可能是这青林城中有什么能让这妖物忌惮的东西存在,这才导致它迟迟没有动手。”

    “有什么东西能让妖物忌惮......”

    云望冥思苦想着,嘴里蹦出一个个修行中人才知道的专业术词:“镇妖大阵?十方杀阵?但是没发现城中有布下阵法的迹象啊......还是说这里的某处供奉着除妖灵器?......”

    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关键线索,云望腾地站起身来,道:“得去寻一高处,好让我一观这青林城的地形......”

    ......

    一处偏巷中,云望手掐法诀,给自己身上施加了个御风术法,随后脚踩着墙面一连蹬了几下,轻巧地跃上了一处阁楼。

    置身在阁楼顶上,云望盘腿坐下,一手托着金针罗盘,一边朝着城内各处街道扫视望去。

    约莫过了半炷香的时间,云望从阁楼顶上一跃而下。

    “怎么样?”等在原处的李瑾立时问道。

    “此间城北地界处来龙气势如屏风,金针罗盘上的卦象显示为浑天甲子星门卦。如无意外,应是有人在那一处设下了独有的术法禁制。”

    “你的意思是说此间城内竟还有其他会术法的修行中人?”

    李瑾眼神流转,一边说着,一边心中开始暗暗思索起来。

    “没错,这金针罗盘上所显示的卦象也是如此,此物可是定然不会出错的。”

    在这方世界中,妖物有妖物独有的气息,常年修习术法之人也有着他们独有的气息。

    而这金针罗盘不光能探出妖物气息,就连修习术法的修行者也难逃这罗盘法眼。

    暗自斟酌一番后,李瑾提议道:“既然没寻到妖物踪迹,那我们不妨先去会一会这位身怀术法的高人。”

    “嗯?你是想让他助我们一起寻妖?”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此人有可能是在我们前面几日或者更久之前入的这青林城,对于城内近些时日发生的一些细微异常之处可能有所察觉,通过他,我们或许能省下不少功夫。”

    ......

    青林城,城北墙楼的墙根下,支着一个说书摊。

    这说书先生约莫三十出头的年岁,一脸文气,穿着一身白净的长衫,手上捏着把折扇,对着坐在台下的一众看官就这么说道了起来:“适逢春分,春试将至,今儿就给在座的各位说上一段关于一位苦读了十余年书的穷书生上京赶考的故事......”

    话到一半,下面便有人急着打断道:“这书生赶考的故事有什么可说道的,换一个,换一个。”

    “这位看官您先别急,我这故事啊不同于他人,您听后便知。”

    说书先生拿起放在桌上的茶碗轻抿了一口,随后将这故事细细道来:“话说从前有个姓余的书生,此人家境虽是贫寒,但却人穷志不短,一心想的便是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适逢春分,春试将至,余书生在家中打包了些干粮衣物后,便踏上了赴京赶考之路。”

    “行了几日,途经一处山林荒郊,忽地路遇大雨。”

    “这荒郊野外的,一无客栈,二无人烟,想找个避雨之所自然比较难,因此这书生便打着把油纸伞,加快脚步,想着快些走出这荒郊。可谁知,这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天色也逐渐晦暗了下来。”

    “雨势如倾盆般倒将下来,书生心急如焚,脚下步子也是越来越快,甚至有些慌不择路。也许是上天眷顾,在天色彻底昏暗前,竟让这书生发现了一处废弃的破庙。”

    “书生自然是心头喜来,急忙打着油纸伞往破庙里钻去。”

    “这破庙虽破,但屋顶上用于遮雨的瓦片大都还在,此时用来避雨,自然已是足够。这书生进到破庙里,将油纸伞抖了抖雨水靠到一旁,接着环顾了一眼。”

    “在这破庙的角落处,竟还放着一堆茅草以及干柴。”

    “书生立时心喜,行至近前,将茅草铺了铺,又拿出包袱里的硝石,点燃起干木柴取暖。”

    “而这时,那破庙门外竟传来了一丝声响,像是说话声,也像是跺脚声,由于雨势太大,书生听得也不真切。正当他犹豫要不要出门去看看时,残破的庙门被推开,进来两个人影。”

    “这两个人影一男一女,男的年岁颇大,应是已近花甲,而这女的却十分年轻,看上去正值二八年华,且生得容貌娇美,身材婀娜。待看清两人相貌后,书生暗暗松了口气,并热情地招呼两人上前来,靠着火堆,好让身子暖和些。”

    “这年轻女子浑身都被雨水打湿了,此时正被冻得微微发颤,因此也没有拒绝书生的好意,在一番拜谢过后,与那老仆一起围坐在了火堆前取暖。”

    “前面说过这女子浑身都被雨水打湿,虽然靠着火堆,但一时半刻也干不了,湿漉漉的衣服紧紧贴住了身体。书生不是个好色之徒,见这女子冻得嘴唇发颤,便从包袱里取出两件未被雨水打湿的干衣服,递给那女子和老仆。一番推脱后,两人接下,在一旁角落轮流换上了干净的衣服。”

    “书生的一番善举自然博得了女子的好感,两人渐渐深谈了起来。书生从这女子口中得知,原来她是本地一间医馆馆主的女儿,适逢今日医馆繁忙,又急缺一味药材,于是这女子便带着家中老仆上山来采药。”

    “采完药后正欲下山,却不料突遭大雨,这才有了刚才的那一幕。”

    “两人聊至深夜,直至老仆开始打起了哈欠才作罢。书生将茅草铺让给那女子,自己则和老仆靠着墙角沉沉睡去。”

    也许是一口气说的太多,这说书先生又拿起茶碗抿了一口,润了润喉,随后道:“听到这里,各位或许会觉得这故事不也是落了俗套吗,若这么想,那您可就猜错了,这精彩的还在后面。”

    “庙门外风雨依旧,庙门内渐渐响起了鼻息声。夜色渐深,而原先闭着双目休憩的书生却忽地睁开了双眼,他先是扫视了一眼正在熟睡中的二人,而后悄摸摸地自袖口中掏出一把短刃匕首,轻手轻脚地行至这老仆身前,一把上去封住嘴,同时一刀朝其咽喉扎去。”

    “可怜这老仆,就这么白白送了性命。”

    “结果了这老仆后,书生又来到了这女子身前,露出一脸的狰狞本色,毫不犹豫,一刀直扎向这女子胸膛。”

    “可怜这女子,枉作了书生刀下鬼。”

    “说到这里,可能有看官会问,这书生好好地为何会突然行凶呢?”

    “前面说过,这书生家境贫寒,自打那女子进了庙门,他一眼便瞧见这女子的腰带处襄着一颗夜明珠,手腕上也佩戴着一玉镯子。为了凑齐行往京城的路费,书生便狠心下了毒手。”

    “有句俗语道。”说书先生一展折扇,“仗义每多屠狗辈,无情最是读书人。今儿个故事就是给在座的各位看官提个醒,出门在外,切莫因为对方是书生而松了警惕。”

    “说书的,你不也是个读书人吗?”

    台下有一看官张口说道,引得其余人发出一阵哄笑。

    “所以我也是一无情之人啊。”

    说书先生晃着脑袋扇了两下折扇,引得台下又是一阵哄笑。

    “咳咳......”

    在一片哄笑声中,一穿着青色衣衫的男子边咳嗽着,边缓缓站起身来。

    其实这故事还有后续部分,那便是书生行至半途时,突遇一伙山贼,不光夜明珠玉镯子换来的银两被抢了去,就连这条小命也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