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吴末挽天倾 » 第40章 何去何从

第40章 何去何从

    在辽东军偷袭金军镶蓝旗的同时,南线吴军也在渐次展开。

    按照袁可立定下的军略,辽东军北上奇袭,宣府军、大同军在昌平至金军军资大营必经之路设伏。袁可立自引京营、神机营坐镇昌平与金军对峙。

    辽东军北上后,南线吴军也紧锣密鼓地排兵布阵。

    不过,宣府镇总兵杜豫之前对作战军略仍有保留,给袁可立写了一封信。公开场合,杜豫考虑袁可立是自己的恩主,不能当堂破坏他的威信,所以私下修书一封阐明自己的立场。

    杜豫的私信言辞恳切,对袁可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内心产生了一些犹豫。

    朝令夕改,军中大忌。

    不过,袁可立的态度也很明显,大的方向不能变,具体实施可以调整。

    袁可立私下召见杜豫秘密商议一番,采纳了杜豫部分微调的建议。

    具体来说,就是按照预定计划,仍然执行对金军打援伏击的策略,由原来的大同军、宣府镇联合实施改为由大同军单独实施。宣府军并分两路,主力向北移动,方便接应辽东军,以备不测。

    杜豫对辽东军能否成功实施突袭计划心中存疑,故提出北上移动接应辽东军的建议。

    袁可立加快协调神机营赴昌平协防,在昌平一线建立防守阵地以牵制金军。

    吴军原有部署主要基于辽东军能偷袭得手,杜豫的建议为这个策略打了一个补丁,预防辽东军失手的情形。

    尽管看起来失手的情况微乎其微,但是有备方能无患。

    最终袁可立采纳了杜豫的建议,对其粗中有细的性格颇为欣赏。杜豫此次别看表面上冲动鲁莽、咋咋呼呼,其实极有眼色,那次在兴安帝面前就是看准了皇帝想挫一挫金军的锐气,所以率先支持皇帝的意图,使得龙心大悦。

    杜豫是军事贵族世家,家族在宣府镇经营十几年,在宣府镇势力很大。但是,在朝中一直没有人为其说话撑腰。

    袁可立到任兵部后,也迫切需要地方武将的支持。杜豫率先投靠,通过袁可立的归德府老乡梁经涟的联系引见,得到袁可立的认可,进了袁可立的夹带。原宣府镇总兵转任四川督司指挥使后,袁可立就将杜豫从副总兵擢升为总兵,得到了杜豫的全心效力。

    ……

    “辽东军不堪一击,北线无忧矣!”

    “赵率教在辽东这么多年,没想到会有今日一死,真是大快人心。”

    “旗主神机妙算、洞悉先机才有此次大胜。”

    “贝勒智计超绝,咱们正白旗、镶蓝旗的将士勇猛无敌,浴血奋战,才有这近年来少有的大胜。”

    随着战场局势的明朗、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金军大营中也充满了马屁味道。

    看着苏克萨哈带回的人头,多尔衮脸色平和,举止沉稳,倒是身旁的将校都兴高采烈。

    “不能轻敌,现在还不是掉以轻心的时候,斥候不是说南线还有大同军、宣府军吗?吴军主力尚存,不可轻视。传令各军,如不能完全歼灭,穷寇勿追,不必与他们硬拼。注意保存实力。”

    “是。谨遵旗主军令。”

    在镶蓝旗与辽东军激战的关键当口,以八千正白旗精锐突然发起进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击溃辽东军本就是意料中的事。

    得知辽东军出动的时候,多尔衮就知道此战基本上胜券在握了。

    此战的关键在于引诱吴军北上偷袭军资大营,如果吴军龟缩不前,金军反而不能扩大战果,那么只能就势北撤。如果吴军来偷袭,那是正中金军下怀,引君入瓮。

    把辽东军调出来,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

    ……

    赵率教阵亡后,没有了主帅的统一指挥,辽东军的后撤就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

    实际上,在辽东军由攻转退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一些混乱。

    一些军卒开了小差,趁乱脱离大队,自顾自地逃窜。

    随着金军攻势的加强,断后的军卒也逐渐抵挡不住。辽东军虽拼命苦战,但他们的作战意志和战斗力确实与金兵相比差距较大,况且经过几个时辰的厮杀后,将士们的力气已经消耗殆尽。

    在这之后,辽阳卫、山海关卫、亲军卫只能各自为战。

    追杀赵率教的苏克萨哈所部白甲兵返回正白旗大营的时候,反向冲锋又纵兵收割了一波。

    多尔衮旗下四个大将达音布、阿密达、古尔哈、石尔泰分别带着所部骑兵、步卒追击辽东军。

    金军紧追不舍,一直追杀十数里。辽东军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祖大训带着自己的三百军卒死命地向后撤退,耳边“嗖、嗖、嗖”、“嗖、嗖、嗖”的箭矢声不绝于耳。身边的军卒时不时就有人突然倒下。可是没人会停下帮他们一把。

    如此大败,也是经年未见了。这次辽东军亏到姥姥家了。

    吴襄也是如此。他在乱军中与赵率教走散,途中遇到了山海关卫指挥使黎玉田,两人算是辽东军的高阶军将,在后撤的途中慢慢收拢了诸如祖大训一类的部分败兵,可谓人人带伤、垂头丧气。

    出发的时候两万人,现在聚拢的才三千多人,可能还有一部分失散的,不过大部分阵亡已经不言而明了。

    吴襄作为赵率教的副将,从败兵中得知了赵率教已经自刎阵亡的消息,心中郁闷悲愤。他参与了偷袭金军的军略谋划,但是想不通怎么会如此不堪,遭遇如此大败?

    而且,更可怕的是,赵率教一死,虽然是战死,但是战败之责还是会被追究。作为他的心腹将领,被连带追责怕是免不了的。

    首战失利后,对后续的如何演变影响,吴襄现在都还不敢想。关于宣府军、大同军的部署他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对按照原计划开展军事行动的吴军的处境倍感担忧。

    “老吴,怎么了?想什么呢?”黎玉田关切地拍了拍吴襄的肩膀。

    “在想总兵大人,没想到,一个晚上就天人永隔了。”吴襄说着说着眼圈就泛红了。

    这是待他如子如侄的人啊。

    “唉。总兵大人可惜了。镇守辽东这么久都安然无事,没想到京师下阴沟里翻了船。可惜了咱们辽东军这么多儿郎。”黎玉田叹了口气,幽幽说道。

    这次大败,后果他还不敢想。罢官夺职已经算好了,希望不要株连家眷才好。

    两人接连唉声叹气,忽然间远处旗帜招展,一队吴军如潮水般涌来。

    “嗯?这是哪部分的?”两人惊奇地对视一眼,互相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异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