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吴末挽天倾 » 第25章 愿立军令状

第25章 愿立军令状

    为了凑齐顺天府十二万民壮,高攀龙和府衙的同知、通判们已经想尽了各种办法,逼各县,压大户,抽壮丁,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上的手段都上了,一时弄得官怨四起、民怨沸腾。

    都察院那些御史闻风奏事,已经上了本,参了高攀龙多次。好在兴平帝体谅,均留中不发。

    这次与金军在京师大战,是兴平帝登基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意义非凡,和以往防御为主的小打小闹不是一回事。

    说句直白的话,这次战役只能胜,可以和,但决不许败。

    任何人、任何事导致战役的失败,都是背锅的最佳人选,不做二话。

    如果因为民壮组织不力,从而影响了战事,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战事不利,内阁和兵部就极有可能将责任推到顺天府,以达到分担战败责任的目的。

    到那个时候,即使皇帝再青睐高攀龙,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给朝廷上下一个交待。

    高攀龙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

    内阁三辅李三才是山西行省临潼府人,兵部尚书袁可立是河南行省归德府人,都是北方士子代表人物,隐隐是朝中“北党”的领袖。

    这些人与南方士人天然地不对付,在朝廷中面和心不和,互相斗争,倾轧异己。据说上次御前军议中,首辅的“浙党”和三辅的“北党”已经交锋过一次。这里面的水很深啊。

    高攀龙深知,虽然朝廷定下了民壮组织一事由兵部和顺天府共同负责,但兵部更多的精力还是要放在战事策划组织上,民壮一事也就是向各省发个急递,后续的事,顺天府才是主要组织者。真要出了纰漏,追责肯定是追在自己的头上。

    这个黑锅是绝对不能背的。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民壮组织一事办得圆满漂亮。

    可是,这五万人上哪里去找呢?

    高攀龙一想到这里,即使是当着戚建业这个外人,脸上的神色也不由自主地越发难看。

    “大人,大人”,过了好一会儿,戚建业见高攀龙没有声响,轻声叫道。

    “唔。仲文,本府刚才在想公务,一时分了神”,高攀龙回过神来,向戚建业解释了一番。

    “大人可是遇到了难事?不知仲文能不能尽点心力?”戚建业见高攀龙如此为难,主动出言询问。

    作为下属,关键时刻要能为领导分忧解难。

    虽然戚建业不算高攀龙的直接下属,但是自己一行人的后续安排还没落定,众兄弟们在通州杀出一条血路,好不容易才活着赶到京师,都盼着自己能够在府尹大人这里说上话,争取个好差事,自己还是要下功夫。好差事还需要高攀龙的支持和安排,该主动的还是要主动。

    被动不如主动。

    高攀龙看了一眼戚建业,轻叹一口气,缓缓说道,“忠文,你是伯言的心腹,不算外人,本府也不瞒你。本府还是在为民壮一事忧心啊。当前,大战在即,可京师目前聚集的民壮,除了顺天府的人外,各府民壮和你们一样,在途中多有损失,与朝廷、兵部需要的人员差额很大。内阁今日又来催问,本府一时也不晓得该如何是好,哪里去找人?”

    说到民壮问题,高攀龙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尽数将他的困扰向戚建业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刚才,戚建业听到“你是伯言的心腹,不算外人”的时候,心里一阵狂喜,有了这个定性,戚建业要把事办成的可能性就很高了,只要要求不过分,估计高攀龙都会答应。

    “大人,敢问大人,现在还差多少民壮?”

    “哎呀,还差了五万多人。目下各府支援的民壮已经陆陆续续到京师汇集,除了少部分路途偏远的,基本都已经到齐了。还未到的,估摸这几天一时也难以抵达。本府也不指望了。远水难解近渴啊。”

    戚建业眼珠子一转,原来是这个事情。

    “大人,小人倒是有个主意,想为大人分忧,不知妥不妥当?”戚建业作出思考状,随后拱手抱拳道。

    “哦,仲文有办法,且快道来,本府愿闻其详。”听到戚建业有办法,高攀龙原来靠坐在官帽椅的上半身快速前倾,目光炯炯看着戚建业。

    “敢问大人,因金人肆虐,近期逃难到京师的难民有多少人?”戚建业问道。

    “哎呀,仲文,你一问就问到了本府的另一个难题。这几个月,周围各府逃难到京师的难民已达三十余万。很多难民缺衣少食,就动了鸡鸣狗盗之心,扰得京师治安大坏。本府一面要组织民壮,一面还要赈济灾民,一面维持京城秩序,内阁、兵部每日差人来问民壮的事,都察院御史还要参劾与我,本府实在是夜不能寐、心力交瘁,……”

    高攀龙读书人出身,一路科考连捷,中了进士后很快得到皇帝的赏识,走的是上层路线,升官极快,但没有在州府上历练过,所以对府县一级的事务不是很熟悉,虽然有同知、通判等佐贰官的协助,但具体事务还要靠府衙里的各房司吏去落实,但一遇到急难险重的事,也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时候,官场起点太高也不是好事,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不接地气”。

    戚建业内心暗喜,心想,“高大人,遇到我算你运气好,组织民壮,我可是专业的。”

    “大人,小人有个想法。小人进城以来,见城中灾民众多,其中不乏年轻力健者。既然城中有三十多万灾民,还需要府衙赈济,虚耗粮秣,不如择其精壮,编为民壮,或可解燃眉之急。”戚建业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唔,……”高攀龙突然射出一到精光,一拍大腿,猛地站了起来,“对啊,本府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城里都是难民,这么多的人本府还在为难如何处置。这倒是个两全之法。不过,……”

    “大人在担忧什么?”

    “仲文,这固然是个好法子,但是民壮也需要日常的编练。在难民中选人不难,难的是把这些人训练成能用、得用之人。就这么几日,仓促而行,来得及吗?不知能否做到这一点?”高攀龙高兴过后,想到了另外一个现实问题。

    这世的民壮相当于后世的民兵,不过主要还是配合正军,做一些辅助的运输、筑营、修理器械等事务,当然,有时也会作为炮灰派上战场,农闲之时也是需要训练的。

    戚建业闻言心中大定,迅速回道,“如大人信得过小人,这事就交给小人一行来办。小人在登州府主要职事就是编练民壮,带来的人中很多都是乡里的里正,对训练民壮一事较为熟稔,愿为大人分忧。”

    只要不让自己这一行人去给辽东军去当炮灰,啥事都好商量。

    高攀龙听了戚建业的话,精芒一闪而逝,“仲文当真?”

    “当真。”戚建业起身,深深躬身。

    “这事如办不好可要掉脑袋的。”高攀龙话语又重了几分。

    “愿立军令状。”戚建业一咬牙,沉声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