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吴末挽天倾 » 第17章 吾愿往

第17章 吾愿往

    乍一听到杨雄之言,戚建业内心虽有准备,但还是对职场黑暗一阵腹诽。这些胥吏就是职场老油条,有好处就上,没好处就溜,当个老实人就是容易吃暗亏。

    戚建业低着头,也不言语,默默思索。

    杨雄见状,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地道。兵房书吏十几人,城南的老吴吴斌、城东的老刘刘阿大等人原先的职事就是组织民壮、兵差。之前戚建业刚入府衙,虽说有同知大人的照拂,但毕竟是县官不如现管,二人见戚建业年轻,就摆了老资格,有些事就全部推给了他。杨雄也知晓这些情况,心里面门儿清,但是这些老油条自己都还要巴着他们干活,也不能太得罪,想想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也就没有言语。

    戚建业之前救了陶行先后,杨雄对其也是刮目相看,也想着要好生亲近,笼络笼络。戚建业养伤之时,杨雄也派人送了礼品。只是没想到,再次见面,却又是这般急难险重的差事。兵房的那些老油条们,杨雄也试着委派,但都知道这个差事是个苦差,还有性命之忧,不是这个家里老母生病,就是那个家里老爹摔伤,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的。杨雄自己的第三房小妾刚生了个儿子,自己这几日正欢喜呢,当然也是寡人有疾、多有不便了。

    “仲文兄弟,……”杨雄看戚建业默不作声,又轻轻地叫了戚建业一声。

    “唔,杨司吏”,戚建业回道,他刚想回话,只听崔直浩出言说道,“杨司吏,仲文此前在守城中受了伤,也不知他完全痊愈没有,如果身上的伤没有完全好,这次去京师日程紧急,怕是身体扛不住的,兵房这边也要仔细考虑。府尊大人,您说呢?”

    崔直浩看向坐在主座上的陶行先。陶行先闻言,苍白的脸颊上露出一丝不忍之色,看了看杨雄,目光深处流露出一丝厌恶。这些胥吏实在太狡猾了。

    以陶行先的本意,待戚建业伤愈回府衙后,陶行先想着先对戚建业进行叙功,让其破格在兵房担任副司吏。虽然戚建业年纪轻了一些,但是有自己的一力支持,要坐稳副司吏之位也不是难事。

    杨雄这厮狡诈油滑,对陶行先交待的事情办得不是很得力。陶行先刚到府衙,夹带里没人,本想容忍容忍他,毕竟还要靠这些人做事。没想到戚建业横空出世,让陶行先眼前一亮,产生了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逐步架空、调离杨雄,让戚建业熟悉职事后主管兵房的念头。

    这次朝廷急递收到后,陶行先还想着借此机会将杨雄调离,让其带着兵房几个书吏一起组织民壮赴京,趁机让戚建业回府衙暂管兵房之事。没想到,刚透出这个风,杨雄就串联府内几个比较有名望的乡绅前来说情,甚至还请动了登州卫指挥同知郑国昌。郑国昌亲自到府衙,说是一些卫军事务需请府衙兵房协助联络,此事还非杨雄出面不可。

    陶行先也在不经意之间见识了杨雄等这些胥吏在当地的势力,故举棋不定,不敢轻举妄动,一时难以作出抉择。

    “仲文,你自己的意思呢?”陶行先定了定神,温声言道。毕竟是生死之交,他确是把戚建业当作自己到登州的“自己人”。

    戚建业心知杨雄会在大堂上这么说,而且自己也是最后一个到场的,预想到自己到场之前,府衙就此事应该已是做过商议了。无非是看当前这个局面,知府和同知是向着自己的,其他人是巴不得自己赶快答应。

    戚建业自小生长在登州,自是知道杨家是胥吏世家,多年来交结三教九流,来往复杂,就是以往知府、同知、登州卫军将领有些事情都还要找杨家去处置,势力颇大。自己刚入府衙,势单力孤,能不得罪就不要得罪。

    想到这里,戚建业心有定计,既然难以回绝,那就坦然接受,卖杨雄一个好,顺带多提一些条件。

    戚建业朗声回道,“府尊大人,同知大人,杨司吏,小人刚入府衙,就深感大人重恩、杨司吏高义,既大人有用得到小人的地方,小人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小人身上的伤已差不多痊愈,已经不碍事了,小人愿往,为府尊大人分忧。”

    大堂之中,众人听了戚建业的话,一时寂静无声,过了一会儿竟如煮沸之汤水,场面登时沸腾了起来。

    主座上,陶知府情不自禁,面露激赏之色,心里直言,“吾果然没看错人,仲文真乃忠勇之士也”。戚建业勇担重任,陶行先对他的观感又好了几分,心里计议着等戚建业这次回来,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坐上兵房司吏之位。

    崔直浩一脸惊讶,没想到戚伯文文质彬彬,他的兄弟倒是胆色过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杨雄本脸上露出不相信的神色,一脸骇然。他还以为戚建业肯定是不愿意的,身上的旧伤刚好,就马上被派出去拼命,任是谁遇到这种事,心里肯定是不松快的。杨雄自己是肯定不愿意的,推己及人,自然也认为戚建业是不愿意的。

    杨雄本已安排了堂中其他几房司吏帮忙说话,以势压他一头,没想到这厮居然一口答应?有种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尽然使不上劲。

    吏房司吏柳青松、户房司吏周富贵等人是杨雄串联的人马,听了戚建业的话,相互看了对方一眼也久久无语。年轻人,果然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府尊大人,杨司吏,小人愿往,但也有一些事需要府里行些方便。”戚建业继续言道。

    “你且道来,有哪些事?本府能做到的,都与你方便。”陶行先点了点头。

    杨雄则一脸警惕,生怕戚建业提一些狮子大开口的条件。

    “小人前段时间组织民壮时,和府里的刘能兄弟、兵房的徐正兄弟、王家亭的里正宋安兄弟、……等一起做事比较有默契,如有可能,这些兄弟们自己也愿意的话,是否可随小人一同前往京师?”戚建业一口气说了七八个人的名字,有府衙的人,也有乡下的里正,这些都是上次守城时结下的过命交情。

    “还有就是,此去京师,两军交战,路途之上不乏有散兵游勇、流寇作乱、东虏游骑,小人请府衙为前往的民壮配备兵刃、弓箭,以防不时之需。民壮所需的粮草也请户房足额配齐,……”

    既然要舍命赴京,戚建业自然也就不和陶知府客气了。

    “还有么,如果有的话,继续提,这些本府都能答应你。”陶行先越听越高兴,此子考虑职事如此细致,以前还真是小看了他。

    杨雄也越听越是心惊,戚建业来兵房不久,居然对兵房的职事如此熟悉了,看人也很准,他选的几个人都是登州府里难得的能干事的得力之人。

    “杨司吏,仲文要求之事,由你们兵房负责联络,相关人等、民壮、粮草、兵器、车马……,一样都不能少。明日一早必须全部备齐。备齐之后,与仲文做好交接,明日一早就出发赴京,不得有误。”陶行先厉声对杨雄下令。

    “是,府尊大人,我即刻去办。”杨雄见大事已定,自己是不用出马了,长舒一口气,心满意足答道。

    杨雄回头看向戚建业,见戚建业面如平湖、波澜不惊,竟与初入府衙时唯唯诺诺之像判若两人,竟苦思不得其解,一时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