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楚春秋 » 第二十四章 晋国六卿

第二十四章 晋国六卿

    【楚国宛城】

    晋国中行氏、范氏、魏氏的军队在洛阳以北的王屋山阳处集结(山南水北谓之阳),然后渡过黄河,绕过嵩山与外方山脉,直扑楚国宛邓唐而去。

    晋国的国土与军队大多被六个大贵族占有,这就是晋国六卿。六卿分别是赵氏、中行氏、范氏、魏氏、韩氏和智氏。

    六卿中,以赵氏实力最强,但赵氏的实力也不是一直最强。赵氏者,嬴姓也,与秦国嬴氏是同姓。赵氏是为周王驾车有功,封在赵地,所以以赵为氏(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周王东迁以后,嬴姓的大宗赵氏也来到东方的晋国,在霸主晋文公时期,赵家宗主赵衰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在流亡国外时,重耳和赵衰分别娶了狄人的姐妹俩,赵衰在这时有了儿子赵盾。

    晋文公回国以后,又把女儿嫁给赵衰(连襟变女婿),给赵衰生了赵同、赵括、赵婴齐。按律,嫡长子赵同应该继承赵氏的宗主身份,但重耳女儿认为赵盾有才能,所以赵盾继承了赵衰的地位。在赵盾手里,晋国实现中军将与执政身份合二为一。赵盾临死前,将赵氏宗主之位还于赵同,并且让当时的晋国执政给儿子赵朔安排一个卿位,赵朔挂的早,但他的夫人庄姬(晋景公姐姐或妹妹)为赵朔生了儿子赵武(赵氏孤儿)。赵盾活着的时候,为了稳固赵氏地位,将弟弟赵括安排为公族大夫,赵括由此成为晋国十二卿之一。此时的赵氏宗主赵同自然也是十二卿之一。按晋国传统,赵武成年以后也会有一个卿位。

    但变化赶不上计划,晋国此时改制了,十二卿变为八卿,赵武的卿位显然是没有了,而宗主之位也还给了赵同,赵氏的另一个卿位在赵括手里。儿子宗主封地都没了,庄姬自然不服气,联合赵朔的小叔叔赵婴齐(赵氏孤儿四爷)准备搞事,至少要为儿子争取一个卿位,被宗主赵同拿住把柄,赵同赵括赶走弟弟赵婴齐,并对外宣布庄姬与赵婴齐私通。庄姬只好返回娘家。在赵氏家族内部庄姬没有人支持,但庄姬有娘家人,晋景公也不满赵氏专权。晋景公联合公族栾氏、卻氏灭了赵同赵括,史称下宫之难。赵氏的卿位交出来一个,赵武年幼无法继承卿位,另一个被赵氏邯郸家继承(杀晋灵公的赵穿后代)。两年以后,晋景公与演双簧的韩厥(赵武爷爷赵盾的养子)一唱一和,恢复了赵氏的地位,大概七八岁的赵武成为赵氏宗主。(戏剧赵氏孤儿的故事不是真的,赵武一直养在晋景公的宫里,庄姬也没有私通赵婴齐)

    赵武成年以后,顺利成为晋国中军将,带领赵氏逐步恢复实力,并与楚齐秦吴宋等十二个国家签订了弭兵之盟,这个盟约对晋国不利,却对晋国卿族有利,让晋国公室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赵武死后传位给儿子赵成,赵成传位给儿子赵鞅。赵鞅就是此时的赵氏宗主,不过此时赵鞅不在南下攻楚国宛邓唐的晋军中,赵氏的军队在另一个方向。

    六卿的第二家族是中行氏,姬荀姓(一说姬姓荀氏),中行家的历史就不如赵氏有名气。荀姓最早出名的宗主叫荀息(又叫原氏黯),提出过假道伐虢的诡计。荀息孙子荀林父在晋文公时期担任中行将,因此又叫中行林父,他是中行氏的老祖宗。晋景公时期,中行林父做到了中军将的位置,为了稳固荀家的势力,中行林父将弟弟荀首提拔为卿。荀首就是智氏的老祖宗。

    中行氏与智氏关系在中行林父与智首(荀首)时期就非常不错。在智首重孙子智盈年幼不能掌权时,中行氏的宗主中行偃帮智盈管理领地与封臣。在中行偃去世以后,中行吴帮助年轻的智盈进入六卿。但智氏命不好,智盈成为六卿不久,就死在了去齐国的路上,留下年幼的智跞。中行吴又像父亲一样帮智跞管理领地和封臣,直到智跞成年并进入六卿。

    现在中行氏的宗主是中行吴,是六十多的老人了,也是此次攻打宛邓等地的晋军统帅。

    六卿的智氏是六卿中实力最弱小,但赖于中行吴的大力支持,智氏宗主智跞成功做到了中军将,掌管晋国大权。

    六卿中的韩氏是晋国公族,姬姓,老祖宗是韩万,历代宗主中出名的有韩厥韩起父子俩,韩厥帮助赵武恢复赵氏地位,韩起帮助赵武担任新军将,这父子俩也是晋国历代中军将中不多的父子都担任过执政的例子。现在的韩氏宗主是韩不信,是韩起的孙子。

    六卿中的范氏,是祁姓,也说刘姓(确实是刘邦祖先),原称唐杜氏,后改为范氏(历史上大多叫士氏)。

    范氏祖先最出名的就是杜伯,杜伯是周宣王的臣子,周宣王命杜伯杀死一个女婴,杜伯不从,被周宣王灭了满门,只有儿子杜康和杜隰叔逃了出来,杜隰叔逃往晋国后做了晋国大夫。杜隰叔逃晋也是有原因的,晋国开国祖先叫叔虞,被封在唐地,因此又叫唐叔虞,晋国开始也叫唐国,唐叔虞的儿子即位以后,因唐国境内有晋水,所以改名晋国。而唐叔虞被封在唐地以前,唐地的领主是刘累的后裔,刘累的后裔被改封在了杜地,其后代改为杜氏(也叫唐杜氏)。而周宣王晚年,被一个装扮成杜伯的刺客所杀,周宣王的臣子对外宣称是杜伯的鬼魂杀了宣王,这个故事叫杜伯射王。

    (来点小说以外的事,杜姓最早起源于周朝杜伯这里,那么黄帝命杜康造酒、夏少康造酒之说就不太靠的住了,而酿酒起源在夏朝之前,春秋时的杜康最早造酒也靠不住,最合理的解释是杜康和蔡伦一样,改进了造酒术,并成为春秋时的造酒大师,名声于后世流传)

    杜隰叔逃往晋国以后,担任士师,也就是法官,改为士氏。杜隰叔生了儿子士蒍(也叫子舆),士蒍生士缺,士缺生士会,士会就是范武子,因封地在范,改为范氏。

    现在的范氏宗主是范吉射,是范武子士会的孙子的孙子。

    六卿中的最后一个就是魏氏了,魏氏,姬姓也。魏氏原来叫毕氏,老祖宗叫毕万。毕万是晋献公时期的大夫,因为作战有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了毕万,自此改为魏氏。毕万的孙子魏犨(魏武子)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晋文公回国掌权以后,魏氏自然显贵。魏氏最出名的故事就是结草衔环里的结草。魏犨有个小妾,没有为魏犨生育一儿半女,魏犨在生病时让儿子魏颗把小妾重新嫁个好人家,但在魏犨要死时又让儿子把小妾陪葬。魏颗没有听从父亲的遗愿把小妾殉葬,而是让小妾重新嫁人,后来在魏颗与秦国作战时,小妾死去父亲的鬼魂将地上的野草缠成乱结,绊倒了敌人让魏颗取胜。

    魏氏另一个出名人物就是写了《绝秦书》的魏相,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古文观止里,号称颠倒黑白的典范。

    现在的魏氏宗主是魏侈,其父魏舒在韩起之后担任中军将。

    这就是晋国六卿的历史,按照传统,赵氏韩氏比较亲密,中行氏智氏亲如一家,范氏依附于中行氏智氏,魏氏左右摇摆。

    六亲中,赵氏最强,完全脱产的军队就有四万之众,中行氏次之,约在三万五左右,其余范氏、魏氏、韩氏大多在三万左右,智氏最弱,约有两万出头。除了脱产的军队外,六卿在农闲时节还可以发动训练过的农夫,所以整个晋国可以动员的军队在二十万以上,但六卿相互提防,就是共同外出作战时也要留精兵在封地上,所以晋国从未尽全力攻打过头号敌国楚国。

    此次中行氏范氏魏氏带巨兵伐楚,就是得知吴陈蔡联军攻破楚国国都郢都以后,又在竟陵大破熊常的楚军,六卿觉得是伐楚的好时机,就由中行吴率领三家军队南下伐宛邓唐等地,由赵鞅率领赵氏韩氏和郑宋两家两国的联军穿过郑宋两国进攻楚国东部。

    按照伍员与智跞和赵鞅达成的盟约,晋国必须有一支军队要与吴军共同打败楚国东部的楚军,然后吴国得到楚国东部的钟离、寿春、舒地、六地等地,晋国六卿会瓜分楚国北部的巨阳、黄城、城阳、宛城、邓城、息县等广大土地。至于郢都附近,人烟稀少,晋国六卿看不上,吴国想要却有心无力。

    所以在六卿两大阵营商量了以后,由中行氏范氏魏氏各出兵三万,共九万大军,攻宛邓唐。而赵氏出兵四万,韩氏出兵三万攻寿春,在赵韩联军南下的路上,郑宋会各出一万五千人随东线的晋军南下,而中军将智跞留守晋国国都洚都。

    当然南下五卿的军队都不全是脱产的精锐部队,比如赵氏的四万大军,只有两万八千是常备的军队,另有四千是赵氏小宗邯郸氏所出,剩下的八千是训练过的农夫,而魏氏的三万,有两万是脱产的常备军,一万是征发的农夫。其余各家大概都是这个比例。

    所以魏韩赵等中行氏范氏智氏联盟的敌人才会放心南下,智氏没有实力在五家南下时吞并一家之地,各家留守的军队也足以据坚城自保。当然智跞作为中军将,也要阻止齐秦两国在五家南下时期攻打晋国,不然以后分楚国土地的时候可就没有智氏的份了。

    而此刻的宛城,能够作战的只有两万多王卒,就是加上县公私军也才三万,三万新军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日。

    南蛮被入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