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楚春秋 » 第八章 出使秦国

第八章 出使秦国

    楚国西北,宛城

    看着跪坐在对面的楚王兄长子西,申鲍胥有点激动,他知道,该他大展身手的时机来了。申鲍胥四十多岁,是宛城领主,除了在年轻时在郢都居住过一段时间外,出生到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宛城。他一直渴望建功立业,在郢都时经常与人争论楚国国策,因此给人留下雄辩的印象,但他与楚王的亲戚关系过于遥远,所以一直不受郢都掌权者待见,继承父亲领地和爵位后就一直待在宛城。

    宛城地处楚国北部偏西的地方,正北就是周王领。晋楚争霸百年,主战场都在郑宋陈,宛城因此承平已久。在秦楚瓜分庸国之前,宛城是楚国西北军事重镇,城高池深,军备完善。在庸国被灭以后,上庸逐渐接替了宛城的军事地位。宛城地位下降以后,申氏得到了这座城池,一直到现在。

    郢都被破的消息传来以后,申鲍胥就整备军队,招募新兵,虽然没有接到楚王的召令,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子西带着一路召集的五千余军队到达宛城时,申鲍胥已经募集了两千二百多新兵,加上宛城原有的九百老兵,申鲍胥手上已经有了三千余人。

    子西率先开口:“郢都被破,你可有救援之心?”

    “当然,我正在招募新军,准备南下抗吴。”申鲍胥更加激动,子西明显是为召集军队而来,若能随军南下,以他三千人的兵力,必能参与决策,日后混进郢都圈子也不是不可能。

    “我王有事关楚之存亡的大事交到你手上,你可愿担此重任?”

    申鲍胥心情激动地都想要跳起来,两眼都瞪大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事关楚之存亡,必然是让他挂帅讨伐吴军,熊常老东西老糊涂了,从柏举到郢都五战五败,恐怕已经被楚王兄弟唾弃,他申氏的机会来了。

    “好,你明日便出发,带着王子熊章出使秦国,乞秦国之兵。秦公乃大王外祖,老年之人,最念旧情,熊章此去,可助你一臂之力。不得秦军,你不得回楚国,明白了吗?”子西一口气说完了申鲍胥的任务。

    申鲍胥两眼瞪的更大了,“不…不是让我挂帅伐吴?”

    子西有点诧异:“你在想什么?老将熊常都不敌,你一个仗都没打过的人也想挂帅?此去秦国,乞得秦军,也是事关楚国安危的大事,你要尽心。”

    “是…是。我会尽心。宛城之兵,如何…”申鲍胥失望多了。

    “我会留驻宛城,等上庸等地的军队到来,然后所有楚军南下救援郢都,驱逐吴军。”

    “我去叫人打开粮仓,以供大军使用。不知子西公子还有什么吩咐?”

    子西看出申鲍胥的失望,决定给他点希望:“你做的很好,我也没有什么说的。借到秦军,你就是右司马。”

    申鲍胥的眼睛又瞪大了,“出使秦国,万死不辞。秦军不至,我不回楚。”

    “善!”子西很满意申鲍胥的反应。

    第二天早晨

    “大伯再见。”熊章用稚嫩的声音与子西告别,然后被沈诸梁抱进一辆堪称华丽的车栾。申鲍胥坐在另一辆同样华丽的马车里,宛城是大城,自然有足够的马车,何况申鲍胥是宛城之主,自然安排最好的马车供他们使用。

    车队出发,两百余名楚国骑兵护送在周围,七八辆朴素一点的马车跟在后面,里面载着媵人和一些准备送给秦国礼物。

    马车中,沈诸梁问熊章:“知不知道叫秦公什么?”

    “外祖爷爷。”

    “秦国公子叫什么?”

    “就叫公子呗。难道还有其他的叫法?叫母子?”熊章知道公母是对立词,联想到这个词,立马说出来显摆给老师。

    沈诸梁哑然一笑:“叫舅爷爷,他们是你奶奶的兄弟,记住了。”

    “为啥都要叫爷爷,我又不认识他们,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他们是你亲戚,就算没有见过,也不能乱叫。何况要返回郢都,要靠他们出大力。他们也从来没有见过你,你连声爷爷也不愿意叫,人家凭什么帮你回郢都。你想不想回郢都?”

    熊章摇头,脆生生的说:“不想!”

    “为什么不想?你以后是楚王,是郢都之主,不回郢都,你住哪里?”

    “现在这样就挺好,每天都能见到不同的人,好新鲜呀!”

    “那你想不想你父亲母亲?”沈诸梁心中一动,熊章还小,母亲不在了的消息还没有告诉他。

    熊章有点迟疑,想了想说:“还是有点想的。”

    “你父亲想回郢都,你想不想帮父亲?”

    熊章点点头“想帮父亲。”

    “那秦国公子叫什么?”

    “舅爷爷。”熊孩子认输了。

    沈诸梁想撇开这个话题,熊章还小,不要让他承担太多。“我再来问问你,为什么郢都的一斗米和宛城的一斗米一样多?”

    “这个我知道,因为郢都的斗和宛城的斗一样大。”

    “那为什么斗一样大?”沈诸梁继续引导。

    “因为斗的母亲把他们养的一样大。”

    沈诸梁很满意,“你想的不错,但斗是没有母亲的。斗是物,是匠人造出来的。”

    “那就是匠人把它们造的一样大。”

    “对咯。那为什么匠人要把它们造的一样大?”

    “是为了好看,一样大,看起来就好看。”

    沈诸梁摇了摇头:“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统一管理。为什么要统一管理?”

    熊章摇头表示不知。

    “是为了方便,郢都之一斗米,市价十铜贝,宛城一斗米,也是十铜贝。若斗大小不一,则因所在位置不同十铜贝买到不同多的米,这好吗?”

    “挺好的,同样的十铜贝,到斗大之处买入,到斗小之处卖出,这不就白拿一些米吗?”

    沈诸梁拿手指背敲了敲熊章的头,“你倒是想的美。”

    沈诸梁想了想,又举了另一个例子:“我们如今在马车上,马车走在驰道上,楚制驰道宽几尺啊?”

    “五尺。”熊章想了想说道。

    “但咱们是往秦国走,秦制驰道宽几尺?”

    “你没有给我说过。”

    “秦制驰道宽六尺。那你说说你看出有什么问题吗?”沈诸梁倒是很有耐心。

    “不知道。”被沈诸梁敲了头以后,熊章有点厌烦这个话题。

    “楚国马车适应楚国驰道,宽五尺。可秦国驰道宽六尺,楚国马车就走不了秦国驰道,只能从旁边的地方走,旁边的路没有经过平整,马车走起来要颠簸不少。马车颠簸只是小问题,但车速减慢才是大问题。”

    沈诸梁见熊章不喜欢这个话题,决定引到原来的话题上:“按你先前所言,大斗之地买入,小斗之地卖出,若车速变慢,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

    熊章认真想了想,“车速变慢,来回所花时间变多,自然要少倒卖几趟,就要少得不少米。”

    “不错,车速变慢,路上花费时间就要变多。若秦军战车入楚,速度就要变慢。如你所想,商人车速变慢就要少倒卖几趟,就要少得不少利润。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啊?”

    “坏事。”

    “所以统一才是好事,斗量统一,驰道宽度统一,这些都是利于交流的好事。”沈诸梁还是没有接着往深里说。

    沈诸梁出生于家族的封地叶地,叶地位于楚国东北,靠近陈国与晋国东南部。晋国东南部是晋国六卿韩氏的地盘,在那里活跃着一个士人派别叫法家,主张统一度量,严刑重法,因此叫法家。沈诸梁虽与法家士人接触不多,却读过不少法家的书简,深受影响,在教导熊章时不知不觉用到了法家的思维。

    沈诸梁不会知道,自己用法家思维教导未来的楚王对楚国带来了多大的改变,这变化足以让他名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