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1649 » 第102章 大败中军

第102章 大败中军

    满洲弓的有效射程为两百步。因此,清军近战接敌,至少要逼近敌军至两百步,才能大量射杀敌军。

    两军相距一里时,赤军可以停下来,使用劈山炮进攻清军。清军却不能停,只得冒着赤军的炮火继续前进。

    赤军使用火器,延续了明军重视连续射击的理念。明朝正处于冷兵器到热兵器过渡的时代,火器射速慢,火力输出持续性不足。

    为此,明军发明了“三段击”的战术。士兵使用火器,至少列为三排,第一排射击,第二排等待射击,第三排装填弹药。

    这种战术与欧洲的线列射击战术有些相似。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战术。

    早在宋朝时,宋军就发明了类似了战术。当时的宋军非常重视弓弩,弓弩手在作战时同样分成三排,以期连续射出弓弩。

    赤军的劈山炮是一种火炮,自然不能像明朝的火铳那样排成三排,但依然可以使用三段击。

    赤军的做法是,把三个劈山炮队横置在步兵前列,每个炮队有十二门劈山炮,前后交叉排列。

    开炮时,使用三色旗帜指挥炮队开炮。譬如,白色旗升起,则由第一队开炮,其余两队装弹、待命。如此循环往复,以期持续输出火力。

    劈山炮是一种发射霰弹的轻型火炮,根据其重量大小,每门炮每次可装入几十至上百枚铅子。

    赤军一次开炮,十二门劈山炮就是几百上千发铅子,足以形成一片扇形的弹幕,对杀伤密集步兵非常有效。

    从五百步到两百步,正是清军的火力盲区。许尔显无奈之下,只得下令让威远将军炮继续发射开花弹。这并不符合清军的作战惯例,很容易误伤自己。

    劈山炮每次炮响,一发发致命的铅子就像雨点般打过来。在四五百步的距离上,铅子还不能够贯穿缀有铁片的内甲,却足以贯穿棉甲,对清军士兵造成致命的伤害。

    清军的队形出现了成片的缺口,士兵大为恐慌,阵脚已经大乱。

    一员副将对许尔显说道:“镇台,不能再往前走了。赤军炮火太猛,再往前走就是送死。不如返回遂溪,与平南王合兵一处,用后军中的炮队对付赤军。”

    许尔显也意识到,赤军的劈山炮太过厉害,完全压制住了清军。但此刻撤退,必定兵败如山倒,一发不可收拾。

    他只得下令停止前进,把鸟枪手叫到阵前,逼迫鸟枪手开枪还击。

    鸟枪又名鸟铳,本质上就是火绳枪。鸟枪射程远,威力大,可以射中空中的飞鸟,故被称为鸟枪。其射速比火门枪快,使用比火门枪便捷,是近代步枪的雏形。

    但在明末清初,不管是明军还是清军,都未能大规模地装备鸟枪。

    早在嘉靖年间,倭寇就曾大量使用火绳枪。明朝利用缴获的火绳枪,成功进行了仿制。万历年间,火器奇才赵士祯仿制出了鲁密铳,并进行了小规模的量产。

    这是一种起源于鲁密国(土耳其)的火绳枪。土耳其国力当时还很强盛,其制造的火绳枪常被亚洲各国仿制。

    明朝工匠制度落后,各地制造的鸟枪质量参差不齐,极不可靠。鸟枪成本高,结构复杂,枪管加工难度大。因此,鸟枪并未成为明军制式武器。

    当时的辽东明军,还是更青睐三眼铳、三管连铳。这些火铳本质上是一种火门枪,开枪时,一只手持枪,另一只手要引燃火门中的火药,非常繁琐不便。

    但火门枪胜在结构简单,制造技术成熟,可靠耐用,故被明军大量装备。

    满人起于东北苦寒之地,处于半农耕半渔猎的状态。为了获取猎物,满人亦开始使用鸟枪打猎。但和明军一样,清军亦未使用鸟枪作为制式装备。

    南方的明军已开始装备火绳枪。清军南下过程中,就深受火绳枪之苦。

    此时,清军的经典战术是“先用红夷大炮猛轰,再用重甲步兵冲上去肉搏”,或者是“先用红夷大炮猛轰,再用重甲步兵贴近射箭,最后再用骑兵冲击”。

    清军对鸟枪尚不依赖,军中亦未编制鸟枪部队。尚可喜这支清军一路南下,中途与明军作战,缴获了不少鸟枪。许尔显军中便有一些鸟枪,但散落在各个营哨,并未集中使用。

    此时此刻,面对赤军劈天盖地的铅子弹,许尔显束手无策。在这个距离上,清军除了火炮,只能靠鸟枪还击赤军了。

    鸟枪的有效射程可达一里。清军使用鸟枪还击赤军,确实可以毙伤赤军。

    但鸟枪的射速太慢,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射手,每分钟最多能够发射两发子弹。许尔显军中的鸟枪手并未经过专门的训练,加之战场上高度紧张,根本就起不到反击赤军的效果。

    清军的伤亡越来越大,赤军则从容不迫,继续使用劈山炮子猎杀清军。

    许尔显环顾战场,深感黔驴技穷:骑兵仍在与赤军骑兵厮杀,已经渐渐少了下风。步兵尚未接触到赤军,已经伤亡了七八百人。炮兵更是不及赤军,被赤军炮兵打得抬不起头。

    这支趾高气扬的清军,自南下广东以来就所向披靡,很少打败仗,此刻却在欢喜岭吃了苦头。官兵个个神色恐惧,唯恐死之将至。

    期盼已久的援军,此刻仍无踪影。先锋那边却接连传来了坏消息:吴六奇的水师、高进库的陆师相继大败,几乎全被歼灭。

    清军进退失据,许尔显骑虎难下。他唯一的希望就在尚可喜身上,不断派骑兵回去求救,询问援军位置。

    沈赤心也担心尚可喜派兵援救,决定发起总攻。赤军的总攻不是一窝蜂地向前冲,仍然遵循一定的原则:

    集中所有剩下的骑兵,投入战场打击清军骑兵;劈山炮队暂停炮击,与步兵一道向前推进五十步,到位之后继续开炮,然后继续向前推进五十步。

    赤军炮火减弱,只剩下红衣大炮、九节十成炮还在开炮。清军得到片刻喘息,许尔显当机立断,下令撤退。

    撤退很快演变成溃退。清军骑兵率先退出战场,炮兵也丢弃了威远将军炮,步兵也不再顾忌队形。每个人都只想着尽快逃离战场,远离赤军的铅子弹雨。

    赤军纵兵掩杀,追杀十里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