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1649 » 第52章 奇袭红旗水寇

第52章 奇袭红旗水寇

    陶煜提议回师奇袭红旗水寇,邓耀明确表示反对。他刚刚战败,心有余悸,说道:

    “不妥,不妥。红旗水寇三大寇刚被清虏招安,得到了总兵官之职。他们正思报效,作战颇为卖力,先败彦迪,又胜于我。败军之将,何以言勇?又何以反身奇袭红旗水寇?”

    杨彦迪有勇有谋,实力虽不如邓耀,却更有将略,说道:“将军,我倒觉得老陶说得甚是。我们两军之败,皆因互不照应。如果我们联手,此刻过去奇袭红旗水寇,必能得手。”

    名义上,邓耀和杨彦迪都算是南明的水师将领,杨彦迪还是邓耀招抚来的。但实际上,这些以海盗投诚过来的水师,依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

    朝廷依然防备他们,只赏赐他们一些官爵、礼物,不供应或只供应很少一部分的军饷。将领之间也互不统领,为了保持队伍,只得四处劫掠,或依赖更有实力的疆臣。

    邓耀知道杨彦迪能征善战,便说道:“彦迪,你说说看。”

    杨彦迪不假思索,说道:“红旗水寇皆为积年大寇,说白了就是海盗。海盗的习性,我们都一清二楚,劫掠成性,见财忘义。

    “你刚刚战败,损失了五十多艘战船。依照海盗的习惯,往往会停止追击,抢夺战利品。抢到战利品后,还要立即瓜分,下级要交出一半战利品给上级,层层转递给首领。

    “我战败时,红旗水寇没有乘胜追击。你战败时,红旗水寇也没有追击,原因便在于此。红旗水寇自以为兵强势壮,船坚炮利,根本就想不到我们敢返航偷袭他们。

    “敌人疏于防备,我们就有初步的胜算。这是其一。其二,你我联手,声势为之一振,只要我们配合紧密,就可以事半功倍。

    “其三,红旗水寇主要有梁标相、刘龙胜、徐国隆三大寇,彼此实力相当,互不服气。清虏都封他们为总兵官,三人互相平级,临战各自为战……”

    杨彦迪说得头头是道,邓耀听过之后也颇为振奋,觉得他说得在理。

    陶煜补充道:“还有一点。清虏围广州甚严,各地明军都不敢前去援助。之前,咱们两军两战两败,广州守军士气不振。咱们此时过去奇袭水寇,必可全胜。一来打击红旗水寇,二来提振守军士气。”

    邓耀在南明小朝廷中,依附于李成栋的东勋集团。他虽是海盗出身,却颇讲忠义,一听可以为守军提气,立即来了精神。

    于是,三人秘密谋划,谋定而动。

    当天下午,两军联成一军,开入伶仃洋,连夜过珠江口,次日一凌晨开到虎头关。

    虎头关又名虎头门,是珠江口上的一座孤岛。岛上有大虎、小虎两座山峰,形如虎踞,故名虎头门。到了近代,它有了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虎门。

    虎头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扼守珠江口,是广州抵御外敌的第一道关口。

    南明水师原本在虎头关驻有兵马。昨日,红旗水寇与南明水师在广州城南水域交战。南明水师战败,邓耀率部撤出,红旗水寇则趁热占领了虎头关。

    正如杨彦迪所料,红旗水寇疏于防备,虎头关只留下了少量战船,海盗则上岛休息。

    邓耀船大,航速慢,留在了虎头岛。他首先劫下红旗水寇的船只,断敌退路,然后派兵攻占炮台,剿灭水寇。战船则隐蔽在港湾中,随时待命。

    杨彦迪所部船小,航速快,越过虎头关,继续向广州方向进发。他的战船又小又少,却敢深入敌后,令邓耀深为倾佩。

    邓耀把军中快船悉数拨出,调归一员小将指挥,随同杨彦迪一道奇袭红旗水寇。

    战船沿着珠江水道深入敌后,经过黄埔岛水域时,天已微微亮。黄埔岛扼守珠江航道,地理位置同样很重要。红旗水寇在此布置了四艘战船,同样疏于防备。

    杨彦迪胆大心细,留下四艘战船消灭敌军,保障退路,尔后下令继续进军。

    明军靠近广州城南沙面岛时,天色已经大亮。杨彦迪下令升起红旗,假扮为红旗水寇。战船披着霞光,从东面逆水驶来。

    红旗水寇已经发现了他们,但由于逆光方向,船上又升着红旗,水寇并未引起注意。最重要的是,他们经过连续两场胜利,志骄意狂,又乘胜大肆劫掠,士气早已松懈。

    杨彦迪依然沉重冷静,下令掌旗官挥动旗语,说明来意,伪装成小股红旗水寇。

    沙面岛附近集聚了上百艘水寇战船,队形相当密集,正是一个个活靶子。

    原来,红旗水寇军纪败坏,引起军民侧目。尚可喜特意下令,让红旗水寇集中战船,泊于珠江北岸,责令三总兵严加管束。

    直到敌船进入了射程,杨彦迪才下令座船升起一面黑旗,这正是进攻的信号。

    瞬那间,明军扯去了炮口上的蒙布,使用佛朗机炮、小口径红衣大炮猛轰水寇。又有几百支火箭,像流星一般,嗖嗖地飞向水寇战船。

    火箭的精度并不高,但打击密集目标非常有效。几百支火箭,哪怕有一支火箭命中敌船,也会引起大火。

    清军猝不及防,三总兵根本就想不到,他们已经打得明军大败,明军竟然还敢袭击他们。很多水寇战船还绑在岸边木桩上,帆都来不及升起来。

    明军越战越勇,有些战船桨、帆并用,靠近敌军战船,近距离施放火器。

    到了明末时,水战已经主要依靠火器,接舷战斗反而很少见了。明军靠得越近,火器射击越准,水寇损失越惨重。

    过了两刻钟,水寇才反应过来,炮手开始操作火炮还击。有些离得远的战船,已经起锚升帆,朝明军这边追了过来。

    杨彦迪见状,下令升起一面蓝旗,又吹起海螺,示意全军撤退。明军战船小,航速快,随即调转风帆,朝下游急驶而去。

    红旗水寇损失惨重,急于报复,收集剩余战船,继续追击明军。他们船多势众,有仇必报,吃不得半点亏。

    中午时分,红旗水寇追至虎头关,看见明军越过虎头关,亦毫不犹豫地追了过去。

    此时,水寇追击过猛,已成分成了两部分。小船快,在前,大船慢,在后,大小船之间已经脱节。

    明军放水寇小船越过虎头关,杨彦迪率部转舵回航,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邓耀率部在虎头关等候已久,领船缀水寇之后,两相夹击,几乎全歼水寇四十多艘小船。

    胜利来之不易,明军扬眉吐气,土气大振,转舵反击红旗水寇的大船。

    历来海战,大船慢、火力猛,小船快、火力弱,总要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力。大船火力虽猛,却要靠小船来回护卫。

    眼见小船被歼,水寇急忙撤退。这时候,虎门炮台也开火,打得水寇狼狈不堪。

    明军水师继续追击水寇,一直追到黄埔水域,才收兵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