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皇明:天佑传 » 第三十一序:八旗议政风云起,孤胆摄政北地归

第三十一序:八旗议政风云起,孤胆摄政北地归

    见到事情如自己所料一般发展,朱天佑嘴角微起,心中畅快自然。

    八旗议政场上,无数人错鄂,豪格部提刀防范着四周,多尔衮,代善的脸上风云骤变。

    四周的护卫也纷纷警惕起来,彼此之间拉开一段距离。

    代善出言:“我大清传位以来,八旗议政重要无比,竖子蔫能坏了祖训?谁敢动刀,吾便将其废去旗籍,充当包衣奴才。”

    …………

    场上一片肃穆。

    多尔衮也示意手下配合,看起来代善和多尔衮已经联合,豪格的脸上异彩连连。

    脸涨的像个猪头,满脸的难堪与愤怒,但是忌惮于自己的势力弱小,也不敢轻易出手。

    朱天佑暗道:“这代善不愧是两朝元勋,经验非常丰富,如果让他们拖延下去局势必然缓和,不如……”

    朱天佑脸色一凝,提起端茶的木板,悄悄靠近豪格。

    身旁的奴才护卫们,以为这个统领欲要上前进言,也没有什么戒备。

    豪格本人更是已经急火攻心,惶恐不安,见到自己的“手下”上前,也是轻声询问道:“先生可有明策?”

    “明策?给你的没有,给皇明的有。”

    朱天佑好笑其愚蠢,假装上前进言,用自己的千斤之力,直接将手中拖持的木板狠狠砸向豪格,猝不及防之下,豪格被当场击倒。

    刚才那一下朱天佑很有信心,从骨头的碎裂声中,他肯定豪格已经被一击毙命。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迅速抽出了豪格身上的佩剑,顺着他的脖子一刀下去,一颗大好的人头新鲜出炉。

    “……什么!”

    全场一片哗然。

    随后,他趁着混乱,提着刀砍倒了几个不知死活阻挡的护卫,逃到帐外,随意劫走上一匹马扬长而去。

    原本皇位的有力竞争人豪格横死当场,帐内的护卫们彼此互相警惕,第一时间,竟没有人能组织起部众追击刺客。

    所谓匹夫一怒,血溅五步。

    豪格的死,让多尔衮和代善彼此间的嫌隙更大。

    如朱天佑所想,这次八旗议政恐怕会被破坏。

    此时的他,像一脸轻松的前往山海关,将女真赶出辽东,似乎已经是易如反掌。

    ………………………………

    八旗议政

    豪格死后,多尔衮和代善默契的瓜分了豪格的部众。

    加紧了议政的戒备,所有的旗人贵族接不允许携带家眷奴仆参会。

    原本规模颇大的八旗议政,变为了仅有百余人的小会。

    多尔衮淡淡的表明态度:“现今时局纷乱,明狗有反扑之势,陈兵辽河,危我大清基业,不能因循守旧,应当推举强人为领袖,不能为了一己私心,而罔顾国家时局。”

    代善的脸色十分阴沉,多尔衮势力庞大,豪格死后仅凭自己根本无法压制,任凭自己巧舌如簧,多尔衮也不愿后退半步。

    所谓谈判,是建立在双方实力对等的情况下。

    代善只能一次次退让,放弃了先皇的遗愿——幼子福临,日后的顺治皇帝将无缘君位。

    大敌当前为了女真的团结,他自愿做副,推举多尔衮接任帝位,年号龙武。

    双方历时数日的扯皮,代善唯一的要求便是将先帝之子福临派往蒙古部,震慑蒙古诸部,多尔衮不得伤其性命,也不得随意伤害先帝遗脉。

    多尔衮答应了,本以为这就是一次政治妥协。

    代善又扶持了一位皇帝,却不曾想,此前他所做的一切种种,已经让多尔衮这个野心极大的人心生怨恨。

    旬日后,多尔衮高坐君位,此时已经完成了登基大典的他,已经是大清名正言顺的皇帝。

    他从龙之功的代善问道:“先帝遗孀大玉儿之子福临何在?”

    代善的脸色惊变,这一切都是他们秘密的协议。

    他想过多尔衮也许会不守信用,却没想到过河拆桥会来的这么快。

    多尔衮手下悍将鳌拜和多铎出面检举代善无视王命,私放福临,并当场抓住了欲要逃离的代善。

    旋即,帐内埋伏好的刀斧手上前,将代善迅速剁成了肉泥。

    王命:立诛代善一家。

    在场的代善余党无人敢言,也无人为其言。

    多尔衮也没有牵连众人的意思,毕竟大敌当前,他也不想要引起过多的内乱。

    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政治斗争,一个普通的政治牺牲品,代善不愿意挑起内战,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冥冥之中,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只是时间的长短。

    自此经过了血腥的斗争,皇太极死后的乱象平息,八旗重归统一。

    ………………………………

    五万八旗对四万日月军加一万天佑军,这是山海关大战后明清双方实力对比。

    八旗中步骑参半,有马均可为骑。

    是女真人绝对的精锐力量,看起来,明军此时稍占优势。

    但考虑到双方的后备兵源,却不是这样。

    明军仅仅坐拥燕云,战乱不断,后方只有三万五千羽林军难以抽调,而清军背后则是朝鲜和蒙古驻军,盛京的守备兵力也可以从中抽调出部分部队。

    这还是不谈异族部队,此时的蒙古,女真也不会放心。

    据朱天佑估计,辽东大战爆发时,将近会有二十万敌军。

    当朱天佑满身是血,一骑绝尘回到山海关,雄浑的声音传上城头,几阵乱箭,驱逐追击的清兵。

    稍加确认,朱天佑回到了山海关中。

    黄玉亲自迎回了摄政王,他的王上。

    盛京一路终究是有惊无险,清军在整顿内部,明军跃跃欲试。

    最后的决战才刚刚开始。

    ………………………………

    “大汗,我军新增援军十万人,朝鲜,蒙古各部已经进行了交好压制,短时间应该不会生变,为今之际是决定和明廷的关系。”

    “也就是说——十八万吗?应该可以一战而定吧……”

    多尔衮通过一系列手段,快速稳定了内部的骚乱。

    三万中立的部队加上原豪格,代善部俩万,多尔衮本部三万,蒙古,朝鲜协军十万,这一战必将重振女真雄风。

    十月末

    北风呼啸,风霜骤起。

    明军兵锋直指盛京,或者说辽东。

    对于塞外生活的女真部队严寒虽然有些影响,但在补给充足的情况下尚算精神饱满。

    而明军的状态则不是很好,五月到九月从山海关撤离驰援顺天,又重新攻取山海关,十月份收复辽西,紧接着威逼后金首都盛京,如果不是一路上大胜连连,现在早已厌战滋生。

    明军可以说是兵困马乏,完全靠的是一股战无不胜的精气神和朱天佑个人的威望支撑。

    如今气候突变,明军虽然谈不上缺衣少食,但是那种战无不胜的作战气势确是有所褪去。

    五万明军主动出击佣兵十万余的清军,好像确实是胜算渺茫。

    军师黄玉也是讲的明白:“俩军若交战,胜算不过三成。”

    但是朱天佑拒绝了,他明白另一件事,后金纵横关外,国内闯军一时难平,南方伪朝也是天高皇帝远。

    内外交困,如果不能一战击破女真,那么晚明的困境就会落到朱天佑的头上,内征外战,忙忙碌碌,他不知道他能不能有这样的心性和能力,在无边的乱战中,鏖战到最后,他只知道他只差一点,百年明清战争,即将引来转折。

    他很贪,他很年轻很冲动。

    如果错过这次机会,熬到他而立之年,也未必能收回辽东,驱除鞑虏。

    皇明危亡,义不容辞。

    况且女真现在也不是鼎盛时期,新君刚立,山海关下损失不少,内部动荡。

    他,也许能赢。

    ………………………………

    九月一日

    苏思源看着天边的细雪,轻声叹气。

    游龙入海,天下广阔。

    摄政王敕令:“调羽林军万驻防山海关,任何人不得违抗,接管城防后,封锁城池,关外者不许进,不许出。”

    她隐隐感觉到事情不妙,以他的性格,估计是想要更进一步,只是怕——贪心不足蛇吞象。

    三万五的守军其实并不充裕,但是宇文司明能力出众,稳若泰山。

    面对闯军十万二十万人的围剿,顺天府周边没有半点战火的迹象,战线被拉至了外围地区,除了因为战争频繁进出的人员,车队,似乎一切岁月静好,国安民乐。

    司明表示若是要调动可以,留两万人足以防守,三万可保一年内河北太平,中国人一向是讲究中庸的——宇文司明手下留有二万五千众。

    一万羽林军负责驻防山海关。

    所有的远征军都派往辽东,同时她也做了自己的后手——挑动朝鲜……

    ………………………………

    《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擂鼓进军,鸣金收兵,两军彼此试探,小规模战争不断,明军在盛京城下骂战不断,多尔衮亦是战意满满,援军的到来让他有一战而成的感觉,以多打少,他没有理由退缩。

    十一月三日

    决定北方命运的盛京会战爆发,这也将是明清百年战争的最后终结。

    胜则北方无忧,皇明声威大震,败则退守山海,苟且偷生静待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