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崇祯太子 » 第一百二十九章 你们信不信?

第一百二十九章 你们信不信?

    朱慈烺与邹太后的会面实在是有些乏善可陈。

    于旁人想来,逆王被剐,马士英声势大不如前,这位老太太现在已是外无强援、内无依靠。

    应天都不用专门下旨,只要当其不存在便已足够让她在年余之间因为某些原因与世长辞。

    可作为当事双方却很清楚,如何对待这无权无势的老太太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朱慈烺如何看待弘光这一朝。

    推而广之亦能从此事看出太子殿下如何看待受到弘光封赏的大臣。

    所以,这并不是监国太子初到杭后便去看望太后,而是监国太子借着此事让各路封疆大吏安心。

    如此情形,只要“看望”这个动作做出,其后的事实际上也就无关紧要了。

    “殿下可曾婚配?”

    一番流程走完之后,朱慈烺便打算告辞离开,可还未等他出言却听那邹太后莫名其妙的问了一句。

    “当初父皇母后似也看过几家姑娘,具体是怎么个结果本宫却是不太清楚了。”

    话音落下,朱慈烺不由在心中为自己喝了声彩。

    他怎知道崇祯有没有为他这儿子寻过老婆?

    不过这年月连寻常人家的亲事都讲究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皇家这里想来只会更加讲究颇多。

    所以不管知与不知,有或没有,他只需做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便应是最为恰当的表现。

    果然,当他的话音落下之后,邹太后并未表现出任何诧异,好似事情本就如此一般。

    只是...........

    “若殿下不嫌我老婆子多事,那您的婚事就交给我吧。”

    !!??

    这是想得寸进尺?

    可她是怎么敢的?

    此话入耳,朱慈烺立刻警惕了起来,甚至将心中惊讶毫不掩饰地表露在了脸上。

    这是为大明选后,可不是寻常人家娶妻。

    此事不仅关乎到朱慈烺的下半生,更会对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此紧要的事情,她一个毫无依仗的老太太哪里来的胆子伸手?

    “殿下整日忙于国事,想来是没有机会接触到女娃的,有我老婆子先帮着把把关,也能省去殿下不少功夫。”

    看到朱慈烺的表情,邹太后便知这是多了心,可当她隐晦地解释了几句后却见太子殿下仍是那副表情。

    如此一来她便也只有将话挑明这一条路了。

    “我老婆子有些事做,也能省去有心人的闲言碎语。”

    所谓“有些事做”便代表着她可以毫无障碍的与外界保持联系,而“闲言碎语”大约就是借着邹太后的待遇质疑朱慈烺行事的正当性。

    类似的事其实在弘光朝已经发生过数次,无论“大悲案”、“童妃案”亦或“假太子案”,不管事情到底如何总有不少人借着这个由头削弱弘光继位的正当性。

    就拿朱慈烺作为主角的“假太子案”来说,左良玉以此为由发兵清君侧,地方督抚中也有不少直接上书要求弘光善待先帝血脉。

    那么问题来了,这里面有多少人是真正关心“假太子”生死?又有多少人只是想以此来削弱朝廷权威,进而使自己的在地方上的话语权再大一些。

    这种事太过唯心,却也不好做出定论。

    但朱慈烺非常清楚,大明的臣子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能够削弱皇权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很可能让本就因崇祯突然殉国而一盘散沙的大明进一步四分五裂,他们也绝不会有半分犹豫。

    “那便有劳太后了。”

    听明白了邹太后的意思,朱慈烺自然不会再对此事不心怀抵触。

    虽说他监国的法理依据和这老太太没有半点关联,但现在毕竟大敌当前,能少些麻烦总不是坏事。

    至于说邹太后寻来的女娃是不是可他的心............

    苍天,爱情那破玩意说到底也只不过是荷尔蒙分泌的结果。

    短则三月,长则近年,它总会因人体的代谢而消失。

    到那时维持两口子和谐生活的还不是包容、谅解和习惯。

    敲定此事之后,气氛再次融洽起来,一老一少又说了几句,邹太后一声“乏了”,朱慈烺便识趣地起身告辞。

    邹太后的行为算是示好,也算是自保,但不可否认,太

    后的认可的确能给这草台班子添上不小的合法性。

    只是朝廷这里已算是安稳,却不知地方上.........

    “国公,你觉得各地督抚会有什么反应?”

    “这个........”

    出了邹太后的住所,朱国弼便打算将朱慈烺引往各位王爷等候的院子,可谁知他还没来得及开口,便听太子殿下问了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

    老实讲,他是希望得到重用的。

    因为拥有权利和势力便能在这乱世中最大可能的保证自家传承不断。

    可朱慈烺对他的态度也变的太快了,快到让这快六十的老头一时间有些转不过来弯来。

    “有什么就说什么,我既用你,便会信你。”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世人都将关注点放在了后半句,却不知前半句才是真正的核心要点。

    当初谁都不觉得应天能在***兵锋之下得到保全,甚至都不认为大明能够守住这半壁江山。

    所以理应是大明死忠的勋贵们便准备趁自己还有些价值的时候降清,以期能用这种行为保住自己的家业。

    可现在的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在江南地带还是敌强我弱,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在太子殿下的一系列操作下,实力强大的清军已经陷入了战略被动之中。

    这般情形朱国弼自然不会放着大明的超品国公不当,跑去大清那边当个低眉顺眼,谁都能来踩几脚的小媳妇。

    由此,在某些事情上朱慈烺当然能对他做到用人不疑。

    至于说怎么解释派来杭州的军队全都掌握在常冠林和张鹏翼手中..........

    堂堂大明保国公,一个快六十的老头,漫说他老人家还要专心稳定杭州局面,便是真的无事可做又怎能屈尊去指挥那三千人马和几十条破船?

    可不带这么埋汰人的。

    “回禀殿下,老臣以为地方督抚们都是忠君体国的,但也难免会有人觉得您行监国事有些匆忙。”

    “哦?不会在我的身份和剐了逆王上做文章吗?”

    “当初弘光帝的做法本就不得人心,大多督抚也都曾上书要求善待您,所以....”

    说到这里,朱国弼偷偷瞟了眼太子殿下侧脸,待见他对此并无太多表现之后便也没将话说完,而是直接转到了下一点上。

    “至于逆王就更不会了,大军交战之时公然资敌这是数千将士都亲眼看见的,若真有人打算为其鸣冤,怕是他麾下的将士先就不答应了。”

    朱老国公的话虽然说的隐晦,但大体意思却已毫无瞒藏地摆在了朱慈烺面前。

    总的来说他并不认为督抚们会在太子身份上找麻烦,也不认为他们会为逆王鸣不平。

    逆王这里他已将理由说得清晰明白,但在身份问题上却有些点到即止。

    这些事情朱慈烺已经想过数次,现在问及多半也是带着些相互印证的意思。

    所以对朱国弼的点到即止,他也不用多想便对其中未尽之意了然于胸。

    一方面,曾经上书要求善待,那么现在再出言怀疑那便不光是自己打自己嘴巴那么简单了。

    若是政敌以此进行攻击,少说一个心怀不轨的罪名当是逃不掉的。

    另一方面,若真质疑朱慈烺的身份,那么就代表着要和应天彻底撕破脸皮,在没有打算彻底反明或是拥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谁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做这种低回报、高风险的事?

    “我们该如何应对?”

    “应对倒也不难,左右太后和诸位大臣勋贵都在,将您监国之礼补上也就完了,怕就怕真有心怀不轨的在地方上阳奉阴违,我们却也有些鞭长莫及。”

    “阳奉阴违倒也不怕,只要他一心抗清,我便能容得下。”

    “殿下宽仁,臣定竭尽全力助殿下完成中兴大业。”

    最后两句看似牛头不对马嘴,但那帮督抚又不在这里,朱慈烺的话又能说给谁听?

    如此一想也就能明白朱国弼为何突然就表起忠心了。

    杭州城不大,但这处宅子也算不得小,两人边走边说好一阵子,这才来到了藩王们等候的院子中。

    此时院中包括朱聿键在内的数位大明王爷都已候了一阵,待看见朱国弼

    陪着一少年入得院中,一众藩王自然知道这是那索命杀神来了。

    “臣等拜见太子殿下。”

    见礼之后朱慈烺看几人似都有些忐忑,心中便不由生出些许疑惑。

    他是将逆王剐了,但这并不代表谁都有被挨这一剐的资格。

    就如留在应天的这帮王爷,大约给他们机会也做不来能引得天怒人怨的事,所以于朱慈烺想来,他们的忐忑却也有些毫无道理。

    “快快请起,快快请起,都是一家人,何必拘泥这些俗礼?”

    一番客套之后朱慈烺落于主位,余者分至厅堂两侧便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本宫此次前来,一为见见诸位叔伯兄弟,二嘛,便是想听听诸位对逆王之事的看法。”

    送命题。

    这是诸位王爷心中生出的唯一一个念头。

    该说剐得好还是该说剐得不好?

    朱慈烺给潞王定下的罪主要有两条。

    一曰勾结***试图降清;二曰于两军交战之际公然资敌。

    但在诸王心中,所谓勾结***不过是为了让潞王的国贼形象更加丰满一些而已。

    那段时间谁没和陈洪范有过来往?若说勾结***怕是整个杭州城里够格的人每一个能逃得掉。

    至于说资敌........

    潞王那事做的的确有些过了,可就算如此当也不至将人活剐于闹市。

    所以,在这些王爷眼里潞王最大的罪责说不得便是任了监国。

    而他们这些在理论上有资格成为监国的人又怎能不心慌?

    “本宫并非那因言降罪之人,诸位自可畅所欲言。”

    话音落下,场中仍然一片肃静。

    到了这时,朱慈烺固然想有人打破场中寂静,可真正不愿让这尴尬场面继续维持下去的却正是这些王爷们。

    “殿下,臣有话说。”

    “哦?楚王请讲。”

    略略回忆了一下朱国弼先前的介绍,朱慈烺便想起了眼前说话之人的情况。

    其他几位王爷要么如朱聿键一般藏身别处,要么在察觉到逆王的心思后逃到出了杭州,以期待时而变。

    可这位楚王却与他们恰恰相反。

    作为年逾七旬的老王爷,他不但在得知逆王欲降之后屡次劝阻,更在发觉其执迷不悟后拂袖而起,裂冠掷地而去。

    “逆王有罪,其罪当诛,但剐于闹市着实有些过了。”

    闻言,朱慈烺缓缓点头,待见诸王都心有戚戚便也明白了他的想法。

    “想来诸位都如同此意吧,”说完,他朝众人面上扫了一眼,随后回身走回主位这才又笑着说道:“都是自家人,有想法就说出来,你们看我这也没拿老王爷怎样不是?”

    朱慈烺一人的笑声回荡于堂中,本已稍解的气氛愈发尴尬起来。

    “逆王之罪已公之于众,想来诸位都是清楚的,不过让本宫下定决心的却非明面上这两条。”

    话音落下,诸王脸上不由露出好奇之色,但于心里却都生出四个字“果然如此”。

    “说句关上门的话,自***南下以来,诸臣无不心生降意,若非本宫先守应天、再救杭州,说不得***已要进抵福建了。”

    此言虽有自夸之嫌,但稍稍有些脑子的却也知道这话不但没有半点夸张,甚至说得还稍显保守了一些。

    可话说回来,就算朱慈烺有天大的功劳,却和剐了逆王有什么关系?

    “可单凭本宫一人是无法挡住***的,恰巧逆王于阵前资敌,这不正是收拢人心,重振士气的绝佳机会吗?”

    坦诚。

    一番红果果的解释之后,这两个字立时浮现于诸位王爷脑海之中,他们的心结随之也被解了大半。

    老实讲,朱慈烺若是说上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哪怕最终拿险些被拥立为监国的义阳王举例却也难让这班人相信他不会对其下手。

    可人就是这么奇怪,当朱慈烺拿出这种难以放在明面上的理由时,他们却信了。

    并且还在心中不断告诫自己:千万要注意行至,绝对不能让自己命成为殿下收拢人心的工具。

    “殿下为国殚精竭虑,逆王以其性命为我大明收拢人心,也算补罪过于万一了。”

    “正是,正是。”

    朱聿键第一个跳了出来,诸王顿时连声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