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亘古独行 » 《地球变代史》简录

《地球变代史》简录

    公元2054年,某研究所改良托卡马克装置,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人类有望在五十年内建造核聚变动力飞船。

    公元2076年,为实现空间发展,建造太空船坞写入五年计划。

    公元2079年,Flive自然历史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Flive组织]、恒星系探索协会相继于北美、东亚成立。

    公元2081年4月,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携带最后一部分船坞组件。同年6月,广寒宫太空船坞组建完毕。

    公元2099年,黄石活火山爆发,引发强烈地震波波及各大洲,造成全球巨额财产损失。

    公元2105年,人类首艘采用全新碳纤维复合材料可控核聚变动力飞船“蜃楼”号下水,宣告人类文明正式进入宇航时代。

    次年12月,由欧洲原子能协会、NASA共同合作建造第二艘核动力飞船“贝尔法斯特”号升空。

    公元21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Flive组织圆桌决策人韩延年发表演讲。

    同年,全球Flive组织入会会员人数超过十万人,遍布东亚、北美以及欧洲各地。

    公元2111年,由国家科学院人工智能所牵头,“十大名剑”计划正式立项,拟计划建造十大无权限框架强人工智能,以湛卢、纯钧等上古十大名剑命名。

    公元2113年,太阳产生非周期性剧烈太阳风,影响全球电磁设备工作以及农业生产长达数月,专家表明地球生态环境或开始恶化。

    公元2125年,太阳活动区电流环不稳定性开始显著上升,科学家观测到史上最强耀斑,或导致地球温度连年升高。

    公元2126年,北非出现某不知名病毒,该病毒致死率、传染性较低,专家对该种病毒命名为“海姆达尔”。

    公元2130年,人类首艘核动力飞船蜃楼号从太空广寒宫出发,前往木星进行科考工作,全舰搭载3.0版本承影人工智能。

    次年,海姆达尔病毒出现高传染性“尼帕”变种,并迅速席卷全球,造成大规模扩散,主要表现特征为脑炎或呼吸系统障碍,严重的脑肿胀、痉挛和呕吐等症状。

    公元2176年,光子推进系统进一步完善,此次试验在1000级洁净室中执行,模拟零重力环境下,使光子在两个激光反射镜之间反弹数十万次,以实现3000牛顿的光子推力推动小汽车,该技术相对核动力更高效且经济,并有望取代可控核聚变动力技术,实现无工质飞船技术。

    公元2240—2255年,此十五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厄尔尼诺状态,造成大规模土地干旱,粮食产量连年骤降,受灾群众多达数千万人。

    公元2270年,地表平均温度相较于两个世纪前上升四摄氏度,土地荒漠化严重。

    公元2274年,北非陷入缺水危机,各国人民依赖于国际援助生存。

    公元2276年,北非陷入完全缺水状况,水资源储备全部耗尽。

    公元2286年—公园2294年,全球各地活火山相继爆发,大量的二氧化碳弥漫在空气中,将太阳光遮住,植物不能够和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地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公元2376年—2403年,长年的自然灾害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及恢复力稳定性。种子植物开始大规模灭绝,专家认为该过程不可逆。

    公元2405年,人类社会出现世界末日说并开始广泛流行。

    公元2407年,南亚爆发大规模骚乱,并向各大洲扩大。人类科技发展水平开始滞胀,世界人口基数开始降低。

    公元2456年起,各国联合打击世界末日说分子。

    公元2459年,Flive组织出现“人类有罪,上帝救赎”思想,但被及时发现并遏止。

    公元2517年,除两极以外,全球最高温度达57摄氏度。

    专家认为,地球地表环境不再适宜人类生存,宜尽早建立地外生态圈。

    同年,各政府相继扩大种子库,增大储备能源储存。

    同年,联合国调查显示全球人口数量已减至三十亿。

    公元2519年,由Flive组织发起,联合国会议通过“方舟”计划,由数十艘光动力飞船组成“方舟”舰队,募集志愿者,携带含地球所有动植物受精细胞及种子飞往太阳系外,寻找人类的第二片乐土。

    公元2520年,由联合国牵头,各国政府纷纷加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政府。

    公元2521年,共同体政府宣布“伊甸园”太阳环计划立项。由环绕太阳的卫星所构成,大范围包围恒星并且获得其绝大多数或全部的能量输出。

    公元2522年,集全球资源建造的超大型太阳环正式接纳移民,可接纳近十亿移民。

    公元2523年,Flive组织与共同体政府共同制订地球改造计划。

    公元2561年—2671年,地球环境无改善迹象,北非地区土地荒漠化持续严重,拉丁美洲洪灾严重,Flive组织圆桌会议出现严重分歧,组织内部完全分裂。

    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担起自然历史保护伟大责任的人们出现异见。

    公元2771年,伊甸园戴森环检测到太阳活动逐渐稳定,太阳风暴逐渐呈周期性变化,地球生态环境开始改善。

    公元2801年,共同体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生物研究所开展室外孢子植物繁殖研究,研究表明,苔藓、地衣等植物可以适应地球目前环境。

    公元2810年,共同体地理所再次联合生物所在冰岛小规模培育种子植物,数据表明种子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二十。

    后续十年,冰岛研究基地持续跟踪成活种子,成活种子发芽率达到百分之三十。

    公元2891年,地球生态环境逐步被改造完成,开始适宜人类居住,人类开始走出精心维持的生态圈。

    公元2892年,共同体政府第十一次人口普查显示,地球及伊甸园总人口已不足七亿人。

    同年,伊甸园人口资源及生态生产资源开始向地球倾斜。

    公元2900年,在本世纪之初,留守伊甸园的人口总数已不足一千万人,大部分留守人口做为恒星太阳的研究人员以及地面应急管理组。

    自此之后,地球人口开始逐年上升,滞胀长达数百年的科技水平重新取得突破。

    ——以上内容由Flive自然历史保护基金会第一代史官谷郁南编撰,并收录于《共同体新百科全书——公元3047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