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从衡山名宿开始笑傲武侠 » 第一百三十五章:法不外乎人情,理不外乎人心

第一百三十五章:法不外乎人情,理不外乎人心

    安仁县与姚源县的交界处,王浩八看着汪澄二和殷勇十乐呵呵出摊卖卤肉卷时,感觉自己手里的山薯糯米粑粑不香了。

    他走了过来,还没开口,就听到殷勇十乐呵呵的说道:“不好意思,今日卤肉卷卖完了,您明日再来。”

    “你看我像是要买卤肉卷的么?”王浩八冷着脸反问道。

    汪澄二和殷勇十抬头一看自家兄弟,还没来得及开口,就有一个将士走了过来问道:“王旗官,您是打算约定明日的卤肉卷么?”

    “对、对啊!”王浩八尴尬的笑着点头。

    “嘿,我就说能当官儿的肯定聪明,我咋没想到预定呢?老板,明日我也预定一个,多放些肥肉啊!”说着,那名将士就掏出几个铜板,放在了篮子里,并补充道:“我叫赵杆儿,明日我报名字拿啊!”

    “好好好”

    目送赵杆儿离开,殷勇十看向王浩八,问道:“你还预定么?”

    “我定你奶奶个腿!”王浩八抬脚就想踢,但他生生忍住了,军规不准他们欺辱百姓,发现了要打板子的。

    “二弟二弟二弟.冷静冷静!”汪澄二赶紧安抚住自家弟兄,讪笑着说道:“我们这不是收集一下情报么”

    王浩八指着空空荡荡的盆子,压着声音说道:“你们收集情报都没想着给我留一个!”

    “对不住明日一定给你留一个.”

    “明日我不走这条线!”

    “那后日?”

    “.”王浩八呼出一口气,看向汪澄二满是无语,自己差点就被这个二货给带偏了。

    “大哥,你现在是怎么想的?”王浩八看了一眼周围,见将士们都在休息或者吃东西,便小声的询问道。

    “嗯”

    汪澄二神情一下子严肃了起来,他默默观察了集市和校场学堂半大个月,然后又拉着三弟来摆摊,钱是真好赚

    不对!

    欧大人带的兵是真正的仁义之师,现在让他领兵跟这些客人开战,别说他下不了手,凡是在集市上赚了钱的人都下不了手。

    而且这段时间,汪澄二也感觉到作为一支起义军,让他们打土豪打乡绅,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叫他们管理地方时,那叫一个乱呐!

    他们占领姚源县大半年了,连县里有多少人有多少耕地都搞不清,之前能维持大局纯靠朝廷给的压力,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

    现在欧藏华这么一搞,起义军内部已经出现成批离开的现象。

    毕竟人家明明比你强,不打你就算了,还照顾你的生意,你好意思再拿起刀剑去砍他么?

    不能够啊!

    “大哥.”殷勇十看着沉默不语的老大,悠悠开口道:“要不我们降了吧?.”

    汪澄二和王浩八同时看向老三,都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就欧大人真的不一样,他每天都给百姓讲课,而且谁都可以举手问他问题,他也从未有过不耐烦的时候。而且现在这样摆摊也挺好,我祖传的卤肉配方卖得这么好,我高兴。”

    殷勇十一边收拾着摊子,一边乐呵呵的说道:“若是换做他人,我必然战斗到底,可若是欧大人,我服他。”

    大哥和二哥对视一眼,两人都没想到,连直肠子的三弟都佩服那位。

    “大哥,你回去之后好好想想吧!”

    王浩八看向汪澄二,认真的说道:“我担心拖得时间久了,朝廷降罪下来,把欧大人调走,下一个当官的,可不见得会这么好打交道难道大哥真想带着弟兄们死战到底么?”

    汪澄二无语的看了一眼王浩八,这话好像说的他不想投降一样。

    主要是之前诈降坑了陈金,他都不知道欧藏华会不会信他是真心投降的。

    早早收摊后,兄弟二人又跟着这群起义军商贩顺着山路走到了安仁县。

    先进城吃了一顿,然后跟着大部分来到校场外,准备听欧大人讲《大明律》。

    此刻现场已经来了很多百姓,路边各种摊贩都在卖力的吆喝着,他们很清楚,一会儿欧大人开讲,可就不能再吆喝了,不然就等着被百姓掀翻摊位赶出仁安县城吧!

    毕竟这事儿之前就发生过。

    酉时一到,现场立马安静下来,就连最熊的孩子都知道,不能再闹腾了。

    随着欧藏华入场,所有人全部起立,有官身者鞠躬行礼,无官身者跪地行礼,合道:“拜见欧大人!”

    “免礼。”

    欧藏华的声音很是温和,传到了现场每个人的耳朵里:“今日我们要讲得是《大明律》第十二卷·服舍违式。”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以为是从明朝开始,才规定各个阶层穿衣的。

    事实上,在《礼记·王制》中,就规定不同身份穿不同衣服。

    西晋法典《晋令》中,就已经单独出现了服饰的篇目《服制令》,规定只有第二品以上,才可以使用服饰禁物,这些禁物包括山鹿、白勃、游毛狐、白貂领、黄貂、纯金银器等。

    对于制作奇异服饰的行为,法律规定:“造异服者,依律治罪”。

    随后的唐宋不断完善这套律法,《唐律疏议》第二十六卷就有“舍宅车服器物违令”,明确规定诸营造舍宅、车服、器物及坟莹、石兽之属,于令有违者,杖一百。

    宋朝《宋刑统》第二十六卷就沿袭了唐律的条款,并做出了改进,规定若服饰于令有违者,杖一百。虽会赦,皆令改去之。

    不过我大萌的确达到了巅峰,老朱精力之充沛,连穿衣穿鞋戴帽子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而明太祖之所以连穿衣服都要管这么严,原因之一就是汉人衣冠不显。

    《明太祖实录》就记载过,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胯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不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

    这也就是所谓的乱世用重典了。

    “农民许衣細、纱、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绌、纱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唯骑士许服,以便于乘马故也,其不应服而服者罪之.”

    “若违式膺用,有官者,杖一百,罢职不叙。无官者,答五十,罪坐家长。”

    随着欧藏华的讲解,校场外不少商贾都下意识的紧了紧身上的衣服,按照欧大人的说法,他们现在已经触犯了《大明律》。

    这时,一个少年郎在校场举着手跳来跳去,一副他有问题的模样。

    欧藏华没有注意到他,还是左冷禅发现了,才提醒了一句。

    得到允许后,那少年郎才朗声问道:“欧大人,若是我不知这条律法,穿错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一出,所有人都竖直了耳朵,想听一听欧大人会怎么回来,就连陈善都聚精会神起来。

    欧藏华平静的回答道:“本官以为,法不外乎人情,理不外乎人心。不知者无罪,知之者惩罚。如何判断是否知情才是关键,而这便是为官者该考虑的事情。”

    陈善一听,忍不住思索了起来,感觉欧藏华说的有些道理,所谓知县,各掌其县之政令,而赏罚之。

    毕竟知县不能指望大字都不认识的农民,能够理解因为穿了某种材质款式的衣服而被罚答五十这种事情。

    人群中,汪澄二和殷勇十对视一眼,忍不住叹了口气,要是每一个县令都像欧大人这么靠谱,哪里会有这么多起义呢?

    网站转码内容不完整,退出转码页面。或者下载无广告阅读网站转码内容不完整,退出转码页面或者下载欢迎您!!!